分享

二战期间美军仿制上千枚V1,最后终于发现:这种导弹太难用了

 朝_五_晚_九 2023-06-22 发布于湖北

图片

美国陆军航空队在1944年对德国V-1导弹留下了深刻印象,最主要的原因无外乎是这种武器迫使盟军动用了大量资源去对抗它。美国人在1944年7月12日将近一吨重的V-1导弹零部件运到了赖特-帕特森菲尔德,上级要求立即生产13枚被称作JB-2(二号喷气炸弹,也称“雷光虫”)的仿制弹。令人惊讶地是,工程人员只用了三周就完成了这项任务,美军随即草拟了量产这种武器的报告。美国战争部对这个提议并不很感兴趣,它认为这种武器由于命中精度不高,还不如大规模轰炸。但战争部最终仍批准生产这种武器,因为它明白其导航系统是可以被改进的。

1944年7月底,美国陆军航空队向共和公司(Republic)和威利斯公司(Willys)订购了1000枚JB-2导弹的弹体,还向福特公司(Ford)订购了同等数量的引擎。由于美军不掌握德国导弹发射架的细节,诺斯罗普公司(Northrop)为这种武器设计了一种带有火箭滑车的新型发射坡道。美国陆军航空队计划每月生产1000枚JB-2导弹,并在1944年9月将月产量提高到5000枚。

图片

■1944年,美国陆军航空队在调试仿制版的V-1——JB-2导弹。

斯帕茨将军(Spaatz,美国驻欧洲战区战略轰炸机部队司令)并不热衷于将JB-2部署到欧洲,因为他感觉这种武器将对美军现有的常规武器供应造成负面影响,并且这种武器的精度还未提高到足以抵消它带来的麻烦的程度。初期的热情消退之后,美军认真评估了此种武器的局限性和高成本,决定将生产计划搁置起来。1945年1月底,美国战争部终止了有关JB-2型导弹的所有生产合同。当JB-2型导弹的生产于1945年9月彻底停止时,已有1391枚导弹被生产出来。

1944年10月,美军从埃格林(Eglin)空军基地发射了第一枚JB-2“雷光虫”式导弹。美国陆军航空队在实验中遇到了和德国人相同的问题,截至1944年12月初,在全部10次试射中只有2次取得了成功。到1945年6月,记录显示发射成功率已有所提高,在164次试射中有128次取得了成功。

图片

■1948年,美军的JB-2导弹在一次发射实验之前进行最后的检查。

美国陆军航空队测试了多种不同的发射方法,包括120米长的斜坡、带有火箭滑车的斜坡和15米长的拖车滑道。美军也尝试了空射型导弹,由一架B-17G型轰炸机在空中将翼下携带的两枚JB-2“雷光虫”发射出去。美国陆军航空队还尝试对导航系统进行改进,通过雷达跟踪导弹轨迹记录的信息,提供给无线电司令部用于升级惯性自动导航系统。当美军在1949年的实验中将剩余的JB-2导弹全部发射后,美国空军因为精度不高和间歇燃烧式喷气发动机局限性过大而放弃了JB-2,这种型号的导弹从未被用于实战。

图片

■美国陆军航空队利用B-17G轰炸机进行空射实验,一架飞机可以携带两枚JB-2。

但这种新型武器所采用的有关技术并未被美国人废弃,美国海军在1945年要求美国陆军航空队移交351枚JB-2型导弹,海军给它的编号是LTV-N-2“潜鸟”。在“德比”(Derby)计划中,海军从岸基发射斜坡和水面舰艇上发射了这种导弹。实验中仍然遇到了许多问题,1946年1月至1947年12月进行的84次试射中只有5次取得了成功。于是美国人在1946年将研究重点转向如何从潜艇中发射巡航导弹,并在1947年2月12日首次从一艘在水面航行的潜艇上发射了一枚巡航导弹。

图片

■1951年,LTV-N-2“潜鸟”导弹在美国海军潜艇“单鳍鳕”号(USS Cusk)进行发射

美国海军希望研发一种体积较为轻便的发射架,并开发出一种使用改良型火箭助推器的新型发射斜坡,1949年1月26日在美国海军“诺顿湾”号导弹实验舰(Norton Sound)上首次用这种新型发射架进行了试射。在1948年1月至1949年3月的实验末期,全部70次试射中有37次取得了成功。然而,由于美国海军一直都对“潜鸟”的表现不甚满意,它们从1947年11月开始着手研发“雷古拉斯”式喷气巡航导弹(Regulus)。有人认为美国海军曾在1950至53年期间的实战中发射过一些“潜鸟”导弹,但这种说法缺乏详细的资料支撑。有趣的是,一部由格伦·福特(Glenn Ford)主演的好莱坞电影——《飞行的导弹》(The Flying Missile),就是以这一时期导弹潜艇为故事背景的。

图片

■今日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座博物馆中露天展示的LTV-N-2“潜鸟”导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