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本身既是中药又可当作食物,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胃酸过多者、脾胃虚弱无积滞者及孕妇慎服 ![]() 中药介绍 山楂(Hawthorn Fruit)取自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因脾胃虚弱不能消化引起的肉食积滞、胃脘胀满、腹泻腹痛等疾病。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山楂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即食药物质,在民间简称为“药食同源”),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1-2]。 主要药性 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2]。 产地选材 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辽宁。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以片大、皮红、肉厚核少者为佳[3]。 性状特征 山楂 为圆片状,皱缩不平,外皮红色,有灰白色小斑点。断面深黄色至浅棕色,中间有浅黄色果核,多脱落。气微清香,味酸微甜。 炒山楂 炒山楂为山楂的炮制品,形如山楂片,果肉黄褐色,偶见焦斑。气清香,味酸微甜。 焦山楂 焦山楂为山楂的炮制品,形如山楂片,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有焦香气,味微酸。 山楂炭 山楂炭为山楂的炮制品,形如山楂片,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味涩[4]。 储存方法 贮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在通风干燥处。防蛀[4]。 古籍记载 《新修本草》:“汁服主水痢,沐头及洗身上疮痒。” 《本草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本草求真》:“山楂所谓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泄化,谓之为健,止属消导之健矣。[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