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洋火'其实不洋,1879年光绪五年,中国第一家火柴厂成立

 城北十五里666 2023-06-22 发布于江苏

洋火---名词,早年对火柴的称呼。 也有称'自来火',在近代的中国,由于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势下,经济萧条,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很多日常用品都是从国外买来,所买的外国进口的东西都要加个洋字,

关于洋火,我们并不陌生,早在 1879年,光绪五年,广东佛山县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巧明火柴厂,创始人卫省轩是肇庆人。

文章图片1

根据卫省轩外孙女口述和相关史料得知,卫省轩青年时目睹当时的火柴从东洋输入,致令财源外流。后来,他到日本学习火柴生产技术,回国后于1879年在佛山文昌沙创办巧明火柴厂,随后又搬到缸瓦栏(今中山路旧火车站附近)。

文章图片2

初期火柴厂规模不大,手工操作,日产仅千多盒。论规模,只能说是一个手工作坊。日军侵华时期,因厂房被炸毁,才迁往广州。当时的生产设备相当简陋,靠手工将火柴梗插于木板上,蘸以氯酸钾、赤磷、硫磺加胶拌制的引火药料而成。

文章图片3

巧明火柴初用硫化磷配药。这种火柴一经磨擦就着火,使用方便但不安全,具有一定的毒性。后来瑞典用赤磷代替硫化磷,火柴和火柴盒上磷面磨擦才能发火,故称为安全火柴。巧明厂也采用了这种生产技术,月产安全火柴十来件(一件为1000小盒),售价倒也相宜,南海火柴业也由此发源。

1920年 11 月,上海的“火柴大王”刘鸿生创办“鸿生火柴公司”, 1930 年时年产销量已占全国的 22%,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火柴公司。鸿生火柴甚至远销越南等地,一度还打入了南洋市场。

文章图片4

刘鸿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是集“煤炭大王” “火柴大王”“水泥大王”等于一身的“企业大王”,为中国工商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鸿生(1888年-1956年),浙江定海(今舟山)人,出生于上海。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作为“第一批申请公私合营”的民族企业家,刘鸿生将2000余万元的企业全部贡献给国家。刘鸿生曾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民建中央第一届常委、上海市委会副主委,全国工商联常委、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等职。”

刘鸿生出生于商贾世家。1895年,刘鸿生7岁,在上海轮船招商局做总账房的父亲刘贤喜突然病故,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刘鸿生的母亲是个很要强的人,省吃俭用也要把儿子培养成才。刘鸿生不负母亲重望,13岁时考上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上海的圣约翰中学,后又考上圣约翰大学。后来,刘鸿生到上海工部局老闸捕房当语言教员,教外籍巡捕上海话。两年后,他去上海会审公廨当英语翻译。大约干了3个月,他感觉这些工作与他的天性和兴趣不合。

通过调研他发现,办火柴厂手工劳动较多,资金费用投入较少,经营风险相对较小,而且火柴作为生活必需品可以常销,不愁销路,因此才放手一搏。一个企业要想成功,产品质量是前提条件。

鸿生火柴公司成立之初也走过一段弯路。其实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火柴厂的设备和原料全部来自德国和日本,同时,刘鸿生还高薪聘请了日本技师来厂里传授技术。可是日本技师心怀叵测,虽受重金敦聘,技术上却不肯倾囊相授,致使火柴质量不过关,用户们取笑刘鸿生的火柴是“烂糊火柴”,工厂一度亏损严重。当时市场上,国人生产的火柴普遍不过关,因此受到洋品牌的强烈冲击,大批工厂濒临破产。1924年,叶世恭经营多年的燮昌火柴厂也被迫停业了。尽管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但刘鸿生还是把岳父的厂子接管了下来,因为他相信中国火柴的民族品牌一定能够打响。

痛定思痛,刘鸿生果断解雇了日本技师,同时亲自赴海外考察,并高薪聘请留美回国的化学博士林天骥进行产品研发,严把质量关。经过半年多的试验,终于彻底解决了火柴头受潮易脱落等技术问题,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鸿生火柴因物美价廉、安全耐用等特点而名噪一时,成为大众喜爱的知名品牌。在刘鸿生和火柴厂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火柴民族企业的“星星之火”终于被守住了。在稳固民族品牌的同时,同舟共济,一心甘赴国忧。

当时在市场上,对中国火柴企业构成最大生存威胁的是瑞典的一家公司,他们生产的凤凰牌火柴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为了挤垮所有的中国同行,从1927年开始,凤凰火柴甚至不惜成本降价倾销。本来在当时军阀割据的情况下,国内各火柴厂就因生产原料被加上层层重税而危在旦夕,此时更是雪上加霜,许多不堪重负的企业纷纷倒闭。

面对危如累卵的局面,刘鸿生没有坐以待毙,他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联合其他火柴公司,企业才有出路。当时在江苏与鸿生火柴公司成鼎足之势的,是荧昌和中华两家企业,刘鸿生决定与他们联手,这样不但能占据整个江苏市场,还能共同抵御“凤凰”的侵袭。与此同时,荧昌和中华两家公司也正在为生存发愁,刘鸿生的提议让他们眼前一亮,三家公司一拍即合,于1930年7月合三为一,成立了大中华火柴公司,刘鸿生任总经理。

新成立的大中华火柴公司工作上分工明确,协作顺畅,技术上取长补短,经验共享,可谓竞争优势明显。成立当年,该公司的产销量已经达到了全国火柴产销量的22%。成立后不久,大中华火柴公司的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5万箱,资本激增至365万元,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火柴公司,而刘鸿生也实至名归地得到了“火柴大王”的称号。

1921年,公益火柴厂在南海盐步投产,生产“三圈”牌火柴。上世纪三十年代,佛山市内再有雄光火柴厂、灵通火柴厂和中亚火柴厂先后开业。至1937年,仅大沥盐步年生产火柴就达3.1万箱,火柴梗160万斤,火柴盒1.28亿套,其中40%销往省外。

抗战期间,战火也烧毁了火柴工业的繁荣景象,佛山巧明火柴厂被日军炸毁,公益火柴厂也被强占,绝大部分工厂停工,一片萧条景象。

抗战胜利后,佛山南海一下冒出十多家火柴厂,与火柴生产配套的美东南枝片厂、南中枝片厂也相继成立。1946年公益火柴厂恢复生产火柴。到1948年,盐步的火柴厂达到41家,制作火柴枝、糊盒、插板等家庭副业,遍布墟镇及附近乡村,更有许多家庭作坊自产自销火柴。

新中国成立后,刘鸿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抗美援朝期间,刘鸿生在工商界中带头捐献飞机大炮,并动员刘氏企业在捐献中尽最大努力,上海水泥公司董事会与全厂职工一起积极响应,共捐献人民币20.17亿元(旧人民币)。

1954年公私合营时,刘鸿生积极响应,有人问他是否舍得,他说:“等到国家发达了,民族兴旺了,我感到的只能是骄傲和幸福,没有什么舍不得的。”1956年10月1日,刘鸿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69岁。斯人已逝,但他作为民族实业家的爱国精神将与日月同辉,永远焜耀于中华大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