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老城区25:七家湾的河南老乡多吗?

 卧竹轩主 2023-06-22 发布于江苏

南京人没有不知道“七家湾”的,满城都能见到打着“七家湾”招牌的牛肉锅贴店。“七家湾”可以说是南京最传奇的地名之一。

七家湾

位于朝天宫南,东西走向,东起鼎新路打钉巷,西至仓巷丁家巷

三十多年前它还是条狭小不平的弹石路,骑车会发“抖音”,汽车拐不进去只能停在巷口。民间俚语“七家湾扛毛竹”,就是形容转不过弯来的意思。

现在街巷两侧已建成豪华小区,北侧是新仿的大牛首巷,南侧是世界级豪宅万科安品园舍。

离奇街名

七家湾”街名的来源,据晚清著名文人学者陈作霖的《运渎桥道小志》记载,元末明初,七家湾一带非常繁华。

相传有一年上元之夜张灯结彩,明太祖到此微服观灯,发现很多灯彩上画有大脚妇女怀里抱着大西瓜。朱元璋认为这是在讽刺马皇后(马皇后是淮西人)。一怒之下,将这条街所有张灯之户斩尽杀绝,仅留没有挂灯笼的七姓人家幸存。老南京谚语“眼泪流到了七家湾”也因此而来。

我认为这只是个段子,但人们爱听。然而陈作霖在另一部《上元江宁乡土志》中记载的较为靠谱:“七家湾者,指七家回教牵牛者而居。”这就是相传的明朝初年陶、马、丁、姚、哈、莫、白宰牛七姓,在此聚居发展为巷,因巷形弯曲如环,故称“”。

流传较广的还有征掳说、功臣说、里巷弯曲说等多种说法,都很离奇。哪种说法准确已无所谓,2021年南京市人大通过了《南京市地名管理条例》,将“七家湾”在内的南京100个老地名列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

七家是哪七个姓,说法也不一致。但也无所谓,反正都与回民相关。

河南老乡

七家湾的清真美食远近闻名,因这里是回民的聚居地,社区还有回民小学。过去如果有人拎着猪肉走过会引起共愤,甚至要挨打。

著名的“白敬宇眼药”,是从西域带来的穆斯林传统医药手工制造业,厂址先是在七家湾,后迁到水西门外的二道埂子

民国时期,南京市区尚有32座清真寺,尤其是城南地区大中桥、水西门、汉西门、丰富路、小王府巷、石鼓路、下浮桥、登隆巷、西方庵、西街等清真寺,形成了一个个回族坊区。南京还曾有过9所女清真寺,最大的一个就在七家湾附近几十米的大辉复巷。

市区现存的清真寺有升州路的净觉寺、打钉巷的草桥清真寺和城北唯一的吉兆营清真寺。其中净觉寺离七家湾很近,是中国唯一皇帝赐名的清真寺。

老南京最熟悉的太平南路清真寺,2003年道路改造被拆毁,大殿和二殿等构件被装在了2005年新建成的草桥清真寺,碑上注明为“原太平路清真寺”。

小王府巷还有一处破败的原太平天国石达开的私人清真寺。南京市区清真寺不多了,与传统回族社区解体有关,连过去的回民医院也改成了普通卫生院。很多回汉通婚,礼拜都不会做了。倒是外地来南京开兰州拉面的补充点伊斯兰那味。

虽说南京的回民来自甘肃、宁夏、新疆,甚至西域的都有。说来也怪,韩复兴咸板鸭蒋有记牛肉锅贴,以及桂花鸭等名小吃,创业者祖籍都是在七家湾起家的,而且都是河南逃荒来南京的。连著名的马祥兴菜馆的创始人马思发也是逃荒来的河南人。


南京历史上的3个后主:东吴孙后主、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最后都是被押解到北方,死在河南的。莫非是把他们魂招回来啦?还有奇怪的是,还没来过南京就能写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刘禹锡,竟然也是河南人!

难怪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人,为了釆风河南民俗而来南京。


清真美味

南京号称鸭都,自春秋建城就开始养鸭吃鸭。南京的盐水鸭是唯一低温煮熟的禽类食品,其中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是“桂花鸭”。

桂花鸭集团的前身是新街口的国卤(中山南路),是由七家湾的回民伍必辅创办的“南京板鸭”改名而来的。1993年“国卤”联合了韩复兴等四家企业,成立了桂花鸭集团

韩复兴更早,是1886年在七家湾旁牛首巷起家的。

同样是1886年在七家湾起家的金同记,本身就是宰牛出身,然后做牛肉小吃。创始人还到俄罗斯取得厨师证,店铺开在新街口、夫子庙,排队长的恼火。

盐水鸭板鸭,一个熟,一个生。板鸭就是风干了的生盐水鸭,也叫“琵琶鸭”(压扁了象形)。板鸭是生的,还特别咸,买回家自己煮稍不注意就煮老了咬不动,嫌麻烦早已经被盐水鸭全面取代。以前七家湾还有个板鸭厂,搬到草桥也撑不下去了。现在板鸭主要在江宁的回民聚集区湖熟镇生产了。

虽说是清真食品,汉民同样爱吃,而且是食客的主流。人们喜欢这些清真食品,不仅是口味,更看重的是卫生。人人尽知回民杀鸭宰牛前都要阿訇念一段可兰经,比较放心。不过近来回民宰杀禽畜很多也不守清规戒律了,屡屡查出注水、微生物超标等安全问题。

七家湾自明清以来就是牛羊屠宰一条街,明清时期,住户十有八九是经营牛羊的肉或皮生意的。因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也催生了附近的皮市街(评事街)、牛皮巷。即使清代禁止宰牛,这里也没中断过,有人悄悄运往其他街区去卖。最具老七家湾特色的现在是牛肉锅贴

实际上,七家湾历史上并没有牛肉锅贴,主要是熏牛肉、扁食、牛肉汤、牛肉面、牛肉煎包、对开等,具有明显的北方风格。

扁食是一种带汤的水饺,慢慢被馄饨取代而消失了。对开就是现在的肉夹馍。早期还有典型的北方小吃“油茶”,清真做法是用牛油炒的炒面,用开水冲成糊状即食的方便食品,可泡馓子。

锅贴本是汉族小吃,据说起源于河南开封。南方人对水饺兴趣不大,将水饺改成单面煎制的锅贴后结果走红了。

1985年七家湾才有了第一家牛肉锅贴店,不多久又跟进了4、5家。煎锅贴必须用上等的菜籽油,牛肉还不能带筋。过去的老师傅做出来色泽金黄,皮软底酥、卤汁多,即便冷了肉馅和皮子也绝对不会沾在一起。现在遍地开花的牛肉锅贴怎么也做不出那种老滋味。

如今的七家湾,想去吃正宗牛肉锅贴肯定扑空。街面的超市商铺与其他街道并无二致,早已没有了当年美食街的光景。

1993年开始旧城改造,各家老字号搬到其他网红打卡地另起炉灶。搬的最近的位于对面打钉巷,就是曾亮相《舌尖上的中国》的草牛肉锅贴店,以前是七家湾的板鸭厂。

原来规模最小的李记和李荣兴俩同族兄弟,如今散落在城区他处,反而成了这一行的大哥二哥了。

现在大家看到各城区一些网红美食街很雷同,就是因为不少店铺是老街区改造流离分散,重新组合在这些新街面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