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懒”,换来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王笃年 2023-06-22 发布于北京

【引子】

若干年前,某农村中学,一位语文老师忽然病了。那个年代师资缺乏,“一个萝卜一个坑”,2个班的语文课没了着落。

其中一个班是体育老师是班主任,语文课上就由这位体育老师看着学生上自习——自学语文。

结果出乎意料,期末考试,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并不弱于有语文老师带的班。

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学生。

2020年,新接的直升高一(六年一贯制初三),新开的化学课。我让学生按照先学后教的办法学习。

先学后教,就是以一章为单元,学生先行独立阅读我编写的读本、提出问题、初步做学研反馈题(单纯记忆与初步理解水平的题目)。

之后,我只按照他们的提问带领学生讨论一些问题,而不是系统讲解读本内容,更不会讲考点和解题方法(我一直认为,这些东西跟化学教育关系不大)。

 这应该算是实践“建构主义”的典型教法。

第一单元结束、检测,一学生考得不大好。我问他为什么。

回曰:

您那叫教学么?就您那种教法,我咋学得会?

哼!上课就这一套:同学们,拿出书、拿出本,左手按着书、右手按着本,读吧,提出5个问题来!课后题目自己做、自己对答案!

再下一节,根据你们的提问,我来讲几个问题。然后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为何。虽然演示那些实验还挺热闹,但我不知道考试会怎么考。

接下来,就是考试!

感谢这位同学的直率。

几句话,堪称惟妙惟肖,把我苦心研究了18年的“大单元五环节主体学习模式”,轻蔑地描绘了一遍。

我跟他讲:

那读本(书)本身就是我编写的,你是想让我替你念一遍吗?

要不就只挑重点讲讲?

什么是重点呢?干脆只讲单元考试的内容。

你觉得那样你还有自己的学习吗?

他想了想,似乎明白了点。

其实,以往也有不少学生、家长在我接班之初,前来跟我“探讨”这种教学思路问题的,不过他们最终也都还是认可我的做法,且把化学学得很好。

高中学生,跟小学生的学习究竟有何不同?

相对于小学生,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更强,更适合自学;小学以学知识为主,高中则必须兼顾学习能力的训练。

学习能力如何养成?

让我们想一想跑步的能力是如何养成的。

运动员训练跑步能力,得去操场上一圈、一圈实际地跑吧?跑得腰酸腿疼了,筋肉酸胀才促使其发育、长大,于是就逐步提高了跑步的能力。

学习能力的增长也是一样一样的。

必须经过独立的学习实践,体验“读不懂、学不会”(事实上不可能一点都读不懂、学不会,过去有的同学第一次只考35分,第二次就可以达到及格水平,后来居然慢慢爱上了自学)的痛苦过程,继而通过反思、调整、再学,陆续提高学习能力。

不客气地讲,我会讲课,而且会讲得很。

当年教人教版教材,我对高中化学各章各节内容几乎可以倒背如流,每一节都可结合实际侃侃而谈,学生听得出神入化,绝不会是云里雾里。

2003年暑期来十一学校应聘,他们要求我抽到课题回家准备一天第二天再来试讲。

我因从外地赶来无处住宿,当场准备十几分钟也就讲了,最后不也把我留下了么。

“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这是十一学校的新课程文化之一。

因为老师把学生可以学会的东西替他思考了、讲了,就是剥夺了他本人思考的机会、撤掉了他增长学习能力的台阶。

因为老师一开讲,就有两类学生(一类是特别厉害的,他不需要听;二类是懒的,他不想听)开始休息。课堂的总体效率大为下降。

对于我的这种教学模式,孩子们年龄小,眼光看不了那么远,不理解也就罢了。如果说大人们也不理解这样的例子,我觉得就不应该了。

今年还好,目前为止一个月过去了,还没有出现家长来跟我探讨“老师讲的少、不讲考点和题型、只让孩子读书好不好”的问题。

每届毕业生回校跟我聊起来,都十分认可这种教法。

因为进了大学,忽然意识到独立阅读、思考的确管用了——他在他的那些同学中,是适应大学学习最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