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以讲,但不能一味硬“灌”不练

 三驾马车1966 2023-06-22 发布于河南

可以讲,但不能一味硬“灌”不练

刘向军

全国各地有各式各样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但有一个共性:明确要求教师管控自己在课堂上“讲”的时间。而且,当红的教学模式普遍地有一种极端倾向:不分学段、学科、课型,不准教师“讲”。

教师上课要讲课,这是自古以来的教学常态。从来如此,是否现在就错了呢?或者说从来如此,现在就完全错了吗?当然不是。从来如此、当下仍然普遍如此的现象,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试想一下,如果不允许老师“讲”话,那么我们当下的各类会议是否都要取消?各类培训是否都要取消?“百家讲坛”的栏目是否也要取消?学校里是否可以不再配备老师或者大大压缩老师的人数?显然不能!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这本身没有错,这是人类高效学习的一种必然方式,关键是要看讲什么、怎么讲。

我们先看一看教育家们是怎样辩证地看待教师的“讲”的。

伟大的教育家巴班斯基在他的《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一书中这样说:“学生不熟悉的教材和有高度概括性的教材,都需要教师予以讲述。”教育家巴班斯基是大力倡导“教学最优化”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讲述对于有些内容而言正是一种高效学习的方式。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朱慕菊在她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中这样来评价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可见“接受性学习”即教师的讲解与“研究性学习”即学生的自主学习从来就是人类学习过程中两种必然的存在方式。严格来说,无论是对于儿童还是对于成人,“接受性学习”永远都需要。

伟大的教育家奥苏贝尔坚定地主张“接受性学习”的合理性、科学性、高效性,坚定地认为“接受性学习”绝不等于死记硬背,机械灌输。同时,教育家奥苏贝尔对于所谓的“发现教学法”始终有着高度的警惕,他说:“(发现教学法)几乎不能成为一种高效的传授学科内容的基本方法。”他又说:“(发现教学法)同它传授知识的功能相比,远不能处于中心地位。”毫无疑问,对于学习者尤其是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学校教育之所以存在,学校教育之所以高效,就在于它能够在单位时间里更加浓缩地传授给儿童更多的知识与能力,而这正是“接受性教学”的魅力。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讲什么”和“怎么讲”!

“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巨著《大教学论》中对教师的讲解艺术的诗一般的赞美。毫无疑问,一个会“讲”、善“讲”的教师,当然地是课堂平等“对话”中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推进者。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所倡导的“3+1”(教/学/练+清)高效课堂模式并没有严格地、苛刻地限定教师讲解的时间,比如不准超过10分钟,比如不准超过7分钟,比如不准超过4分钟。对40分钟的课堂而言,我们给老师提出了既有共性约束又有个性发挥的最科学的讲解时间:0~20分钟。在某些学段、某些学科、某些课程上,老师可以1分钟不讲,老师也可以只讲1分钟,当然也可以讲10分钟或15分钟,甚至可以讲到20分钟。老师既可以是一口气连续地讲,也可以分为若干环节、若干片段地讲。但是有一条:课堂讲解的时间绝对不能再多了,而且绝对不是照本宣科的读教材、读PPT。

那么,我们在“3+1”高效课堂上对“接受性教学”中教师讲解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呢?

1.讲解时间有约束:0~20分钟。

2.讲解内容要精准:要讲学生“最近发展区”上规律性的、思维性的的共性问题。

3.讲解方式要科学:情境性、生动性、准确性、启发性、开放性。

在我们看来,高效课堂可以用这样的话来概括:可以讲,但不能一味硬“灌”不练;不反对讲,但反对一味硬“灌”不练。  

什么是一味硬“灌”不练呢?

1.堂堂讲,满堂讲:正课讲,早读讲,自习讲,此谓“堂堂讲”;从上课第1分钟讲到第40分钟,此为“满堂讲”。

2.讲答案,灌结论:只是把正确的答案、权威的结论读一遍,在黑板上写一遍。

3.只管讲,不管学: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动口,不动脑,不动手。

4.天天讲,月月讲:“满堂灌”成了教师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

教师总是这样“硬讲”,教师总是这样“硬塞”,学生总是这样不参与,这不是奥苏贝尔所说的“接受性学习”的本义,也就根本谈不到真正的高效。

这种一味硬“灌”不练的教学模式是最低效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所反对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一定输给当下在全国流行的任何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比如“6+1”(导、思、议、展、评、测+练)模式。任何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只要他采取“6+1”教学模式,在三个月内就可以轻易地把一位从教多年的“满堂灌”的老教师打得稀里哗啦。这是青年教师会讲课吗?这是青年教师知识丰富吗?这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吗?不是,完全不是,恰恰相反,这正是因为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学科知识相当贫乏,教学技能相当欠缺,讲解能力相当低下,因此,他们在课堂上所能做的事情不过是把学科组内集体备课的结果——其实主要是训练题、测试题、考试题——发给学生,然后把答案用PPT放给学生,由学生自主练、自主考、自主学、自主对答案、自主讨论,如此而已:,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教学成绩就出来了!说白了,所谓“6+1”高效课堂模式是也几乎仅仅是让学生堂堂练、天天练、周周练、月月练、年年练的模式,这就是当下高效课堂的核心奥秘。创新思维能力并不必然地从这种以训练为导向的高效学习模式中产生,反之,一个能启发式讲解的教师同样可以发展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设想一下: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堂堂讲、天天讲、周周讲、月月讲、年年讲,就是不让学生动手练;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让学生堂堂练、天天练、周周练、月月练、年年练,就是不讲,二者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前者败得一塌糊涂,一肚憋屈;后者赢得轻而易举,心花怒放。

我们的“3+1”高效课堂有没有更高明的做法呢?当然有!

我们的“讲”有基本的时间规定:0~20分钟!

我们的“讲”有明确的教学指向:知识、规律、思维!

我们的“讲”有“双边”的内涵:可以是教师讲,也可以是学生讲——兵教兵、对学、群学!

我们的“练”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对当下知识、规律、思维的易错点“定点刻意”大量训练。

这样,我们就能让“教学练”三位一体发挥最大的威力,而且这种简便的课堂模式更方便教师用于一切学段、一切学科、一切课型、一切学情。

回到标题的那句话:可以讲,但不能一味硬“灌”不练。换个说法:可以讲,但务必精讲多练!

实在不会高水平讲解的老师而又确实需要讲的话那当然就只有硬“灌”了,但是千万千万要注意:每一堂课上千万不要“灌”的时间过长,每一堂课上千万不要“灌”的内容过多,千万要给学生留下理解、记忆、消化、吸收、掌握、迁移的训练时间啊!

课堂教学与“百家讲坛”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此:“百家讲坛”你爱听不听,没人检查你听讲后的结果如何,而课堂教学必须以学论教,以学评教,以学定教!

2023.6.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