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月份养殖户发现加州鲈大量发病并死亡,损失惨重,“凶手”原来是它...

 水产前沿 2023-06-22 发布于广东
大口黑鲈维氏气单胞菌的诊断和治疗
  • 文/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李晨 周欣楠 邱雲姗 刘洪李 黄小丽、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李良玉、四川省水产学校 李丽娟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俗称加州鲈,为鲈形目(Perciformes),棘臀鱼科(Centrarchidae),黑鲈属(Micropterus)鱼类,是一种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易于捕捞,饲养周期短,且肉质鲜嫩,不含肌间刺,外形美观的优良淡水鱼,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我国大口黑鲈的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养殖规模逐步扩大。2021年,大口黑鲈的总养殖量达到70.2093万吨,较2020年的61.9519万吨提高了8.2574万吨,增幅达到13.33%,是国内增长速度最快的淡水养殖鱼类。但近几年,部分大口黑鲈养殖业者却屡受病害困扰。目前已报道对大口黑鲈产生危害的细菌包括气单胞菌、诺卡氏菌、柱状黄杆菌、爱德华氏菌等,其中气单胞菌是主要的致病菌,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养殖的发展。2023年5月,四川省某养殖户养殖的大口黑鲈发病并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死亡鱼体剖检观察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最终证实该病原为维氏气单胞菌现就其诊断和治疗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01

症状及主要病理变化

2023年5月19日,四川某养殖场的大口黑鲈出现了大规模发病,给养殖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为了深入了解该疾病的特征和病因,采集了来自发病池塘的6条发病鱼样本,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经调查,发病早期无明显体表症状,以食性减退为主,随病程进展,食量逐渐降低。症状严重时,病鱼的眼睛泛白,略微向外凸出,体表的粘液增多,体表多处如背部肌肉、尾鳍、眼睛等出现不同程度溃疡灶。部分病鱼还可见深度溃疡,皮肤肌肉严重溃烂,有的可见尾柄骨骼暴露。解剖后发现肝脏肿大发黄、质地较脆。其余脏器无明显变化。

02

诊断

将送检鱼鳃丝剪下置于预先滴有生理盐水的玻片上,制作组织压片,光学显微镜下低倍观察鳃丝组织,未见寄生虫寄生。从不同的患病大口黑鲈的肝、脾、肾、溃疡灶边缘接种细菌于BHI培养基,28℃培养24小时。结果发现,在脾脏和溃疡边缘接种的BHI培养基上,生长出了大量的细菌菌落,其特征表现为不透明、表面光滑、略凸、直径2-3mm、边缘不整齐的乳白色菌落。经革兰氏染色发现,细菌多单个或两个排列,呈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挑选单个菌落进行进一步的平板划线,28℃恒温培养24h,将分离得到的优势细菌扩大培养后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利用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细菌均扩增出了与预期结果1500 bp相近的目的片段。经BLAST比对后发现,从大口黑鲈溃疡灶中分离获得的菌株16S rRNA序列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同源性最高,达到了98.62%。根据流行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初步认为本病是由维氏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03

防治

利用药敏纸片法测定该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大口黑鲈溃疡灶中分离的菌株对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敏感;对四环素、链霉素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耐受。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内服敏感抗生素,同时外用消毒药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所以采用恩诺

沙星拌料投喂,每天3次,连用5-7天。鉴于病鱼有明显的体表溃疡,为了降低刺激,建议选用刺激性更小的聚维酮碘溶液开展水体及鱼体外用消毒,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养殖场、养殖用具等建议使用低本高效的消毒剂溴氯海因消毒,每天1次,连续使用直至痊愈。

04

小结

大口黑鲈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品种,具有很好的养殖前景。近年来,随着大口黑鲈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密度的提高,在其生长过程中发生的疾病情况也越来越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维氏气单胞菌隶属弧菌科、气单胞菌属,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维氏气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且有着较强的适应性,也是引起淡水鱼败血症和溃疡综合征的重要病原菌。因此,当类似维氏气单胞菌病的症状出现时,养殖户往往未经实验验证,就开始用药,可能出现用药错误,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如果发现不能现场诊断的疾病,应该第一时间留存送样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对症下药。除此以外,对疾病的处理,应该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将大口黑鲈的饲养密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做好“体质、水质、底质”的管理。平时要多注意肝脏、肠等部位的养护,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益生菌、中草药和酶等物质,以增强鱼类的免疫功能;此外,要保证水的质量,特别要关注水的溶氧、pH、氨氮、亚硝酸盐、有害藻等相关数据的变化;改善底质,在进行养殖之前,应该对池塘底部进行清洗和消毒,并且在养殖的过程中,要定期对池塘进行监控和维护,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要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来创造一个好的水体环境。

本研究由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No.2022NZZJ0014)、成都市科技项目(No.2022-YF09-00040-SN)和成都市科技项目(No.2022-YF05-00636-SN)资助。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