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来谈谈 IPD 体系中敏捷开发所涉及的一些相关内容。 无论是硬件产品的开发过程,还是在应用或者是学习 IPD 的过程中。 瀑布式流程几乎都是标配。 这其实跟硬件产品或者是传统 IPD 流程的属性是相关的。 随着敏捷这个工具的发展,也逐步由软件引入到硬件产品领域中。 而在 IPD 流程中,对于敏捷也有多种不同的融合方式。 主要包括了项目级敏捷、版本级敏捷、产品级敏捷、方案级敏捷和公司级敏捷几种类型。 ![]() 下面先来看看敏捷的介绍。 敏捷思想最开始是通过 17 位软件开发领导者合作编写的敏捷宣言(Agile Manifesto)脱颖而出。 敏捷宣言提出了十二项敏捷原则,表达了敏捷开发的精神。 随后,敏捷演变成一套框架和实践。 比如说,Scrum、冲刺、每日站立会议、燃尽图等等。 当然了,这些具体的实践对于敏捷来说并不是必须的。 部分人也可能会有一些误区,认为敏捷跟瀑布是不兼容的。 也就是说,你要么全盘引入,要么就没有。 其实,如果团队有阶段门径或基于里程碑的开发流程。 当然了,现在的大多数开发团队其实都已经具备了阶段划分的意识。 他们其实是可以,通过在流程中应用修改后的敏捷方法来获得最佳的一种结果。 其实门径或者里程碑式的思想可以追述到20世纪80年代的SGS门径管理系统。 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设置阶段和评审点。大家可以继续看这张图。 ![]() 获得这种竞争优势的关键是: 你需要将比较长的产品开发时间线,比如说 12-18 个月,划分为多个冲刺。 ![]() 这是敏捷软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工具。 然后,将这些冲刺嵌套在阶段门径或里程碑的框架中。 在这个更大的框架内使用冲刺可以加速团队的决策过程。 冲刺还将漫长的流程分成更小的步骤,并在固定的持续时间内提供具体的可交付成果:从 2 到 4 周不等。 将产品开发时间线划分为更小的单元会增加紧迫性,并使团队保持在任务中。 结果就是浪费更少,产品开发时间更快。 但是开发硬件产品还需要阶段门径/里程碑过程提供的约束,以及规划。 这些长期的计划周期为硬件产品提供了财务上的控制:
由于这些原因,硬件产品需要一个端到端的产品计划。 并需要有一个全面的时间表来确保满足发布要求。 逐步采用敏捷原则从本质上讲,采用敏捷方法需要组织变革管理。 组织变革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在大型组织中,甚至不会很快。 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具有改进记录的团队成员来试点项目。 组织将从试点中快速学习,然后可以逐步改进。 从小处着手,学习基础知识,然后通过修改工具以适应您的环境来改进。 更多内容,请参见下列专栏。 专栏列表
卫朋 公号,产品人卫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受邀专栏作家,CSDN认证博客专家、嵌入式领域优质创作者,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专家博主。 |
|
来自: mrjiangkai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