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鸿传信寄真情——怀念秦玉瑾老师 文/任奎东 6月17日,淄博电视台退休编导秦玉岩老师和他的哥哥秦玉词老师做东,邀请我和微信公众号淄说淄话的张春玲老师一起小聚了一下。到场的还有我市知名剧作家巩武威老师、山东艺术收藏报主编刘小龙老师,以及从市自来水公司政工处退休的王玉华老师。三个多小时的聚会,自始至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我和玉岩老师相邻而坐。我们这一老一少,好像认识多年的朋友,不时地会心一笑。说到共鸣处,又会多次紧握对方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其实我们俩这是第一次见面,互加微信也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奇妙,有的人比邻而居多年、甚至共事一辈子,也只是相识而已;而有的人,初次见面就一见如故。可谓人虽不识,但是灵魂相知…… 期间,玉岩老师动情地说:今天这个聚会,源头在于任老师,没有她,也就没有咱们今天的这次相聚。 恍惚中,我的思绪回到了九年前…… 2014年,《鲁中晨报》和淄博市公共汽车公司联合举办了一次“公交车上见文明”征文活动。我写的《只为你我,平安出行》一文获得了一等奖。因为这篇文章,同年10月16日,淄博公交公司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在鲁中教考中心举行,我作为唯一被邀请的乘客代表在会上发言。感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活动结束后,我写下了一篇《圆梦有你,感谢有你》一文,很快就发表在10月22日的晚报上。 文章见报当天下午,我收到了一条陌生的短信:你好,从报上多次读到你的佳作,你又获公交征文一等奖。今至公交公司见孙、车二位,二位已入我之朋友圈,请你也入友圈,便于文友交流。日报退休编辑秦玉瑾。 对于秦老师的名字,我一点也不陌生。1993年11月,我被原单位派到淄博日报社全脱产参加为期一个月的通讯员培训班学习。学员们前十天是理论学习,由报社多名资深编辑记者讲课,后二十天是到对口的各个部门实践学习。当时给学员们上理论课的就有秦老师。有的学员胆子大,课后积极向老师们请教问题、拉近关系。那时候的自己胆小懦弱,一见生人就脸红。所以十天的理论学习结束,竟然没有和任何一个老师说上一句话,打过一次交道。 没想到斗转星移,当时站在讲堂上给我讲过课的秦老师,竟然会因为我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从公交公司工作人员那里打听到我的手机号,主动发短信给我。 从那以后,我和秦老师就有了多次短信往来。我每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秦老师都会在当天或者第二天发来热情洋溢的祝贺短信。至今在我的短信记录本里,就抄录着多条我们两人互发的短信…… 2015年1月28日的《淄博晚报》上发表了我写的《追梦在路上》。秦老师的短信如约而至:读了今天晚报上你的佳作《追梦在路上》,受到感动,引起共鸣。我是90年代初自考汉语言文学毕业的,也是十多门课,当时见同事们上了电大,很羡慕,就抓紧报了自考。你考出教师证,更不简单!你忙,不要回信了,切切。-秦 2015年3月11日的《淄博晚报》上发表了我写的《群发的短信我不回》。第二天我收到了秦老师发来的短信:奎东你好!看到了11日晚报上你的佳作《群发的短信我不回》,感到你这个观点新颖可嘉,我也有同感。文章用事实说话,令人信服并敬仰。文中还以我的短信为例,客观上又宣传了我,谢谢!只是我事迹平平,今后再努力。我在新浪微博及手机微信上用名均为玉瑾进言。诚如你所言,我是努力传播正能量,努力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尽力而为。祝好并共勉。全家安好!-秦 读了这条短信,我很快给他回复过去:秦老师您好!事先没有经过您同意,我就把您的短信写出来,还请您多多谅解,您传播正能量,这样的好人好事,理应让全社会知道。望常联系。 2015年4月2日的《淄博晚报》上发表了我写的《因报结缘,爱报一生》。当天上午,秦老师的短信又翩然而至:奎东:今日从晚报上读到你的美文,感到标题极好。结缘皆因报,报自有它永存的优势。我是报社退休的,吃报社的饭,更要学习你们作者爱报一生。近日虽然报社赠阅三报,但每天我都买两三份抽奖的晚报,以表心意。文中所写绍水老人我认识,确是热心人,品格高,助人为乐。你这文章角度新,写得很风趣。感谢你——热情的读者、作者。祝创作精进,知你能收读,你正上着班,就不要回信了。-秦。 来而不往非礼也。读了秦老师的短信,我很快就给他回复:秦老师您好,读了您的短信,很高兴,也很光荣。您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能得到您的夸奖,我确实很高兴。文章肯定有不足,也衷心希望您提宝贵意见,您的关心,让我觉得很感动;这份情谊,我会好好珍惜,祝秦老师一切都好。 这条短信发出去不一会儿,秦老师就又给我回了过来:不让你回信,你还是回了。我如今写作已无精力了,将希望寄托在你们年轻作家身上了,作家作者用作品说话。望你更加深入生活,写出不同凡响的作品。因为爱,所以写。-秦 2015年夏天,双休日,我在单位值班,秦老师打电话给我,要送给我一本书,是我市女作家张春玲老师的《散板的行歌》。在单位门前的公交站牌处,我们俩这一老一小,手握着手,久久没有松开。秦老师向我推荐张春玲老师,说我们两个的写作风格很像,年龄也相近,很想让我们两个互相认识一下。他还把张春玲的手机号给了我。于是,我就给张春玲打电话,两个从来没有见过的女人,在电话里相谈甚欢,聊了半个多小时才挂断。 2015年9月,由张店区委宣传部、张店区文化出版局联合举办的首届十佳书香家庭征文活动,我家有幸入选。9月28日,秦老师的短信就像是报喜鸟一样飞来:上微信有好处,我从公众号“张店区文化出版局”看到了十佳书香家庭征文情况。你家从那么多家庭中胜出,真是不简单!再次祝贺!看到了另九个。你的文章从那么多文中胜出,一点也不靠关系,真不简单,成了获奖专业户了。书香家庭总得有些藏书报吧,你家有,也是家庭一乐。不用回了。 另,我把这微信多次转发在友圈中,扩大你们的影响,转发很省力,又不花钱,每月只交固定的网线费,一家老少都上微信,但微信也不可多看,太影响精力,联系倒是方便,挺实用。从105个家庭、228篇征文中选出,征文将在张店通讯上刊出。 2015年10月10日,《淄博晚报》上发表了我写的《短信记忆》,写了我与三个朋友的往来情谊,其中一个朋友就有秦老师。秦老师读后很高兴,立刻发来了读后感:午饭后读晚报,又喜见你的佳作《短信记忆》,文中写与几位信友的往来,写得真是素、朴、真,还有与时俱进。汲取了当代年轻人的语言的精华,几位信友中以很大的篇幅写我,谢谢你!短信亦可成为微文学,遗憾的是不少老人不学,所以至今不会。短信即过去的电报,你的此文,仍然新颖,写出了别人未曾写出的新东西。祝继续开拓散文的新天地、新境界。我精力不达了,虽有约稿的,但自惭形秽,实在拿不出可发表的东西了,只好寄望于你们了。 …… 古人有鸿雁传书,我与秦老师有短信往来。近百条短信在一呼一应中散发着温暖,在有来有往里传递着感动。也正是从秦老师开始,我才有了把与朋友们来往的短信和微信,有选择地抄写在专门的本子上,永久地记录下这动人的时刻,温情的瞬间。 2018年三月份,有一天我突然觉得不对劲,好久没有收到秦老师发来的短信了。联想到我几次发短信都石沉大海,我就有几分担忧。立刻请日报社的朋友帮忙打听。朋友发来消息,她打听了单位工会,才知道秦老师已在1月份去世了。 我几乎不敢相信,那个几年来一直对我关爱有加的秦老师就这么走了?睹物思人,哀哉痛哉!再次翻开记录本看着我俩互发的一条条短信,与秦老师几年来相处的一幕幕细节,历历在目。 没想到,那次在单位门前公交站牌处,我俩第一次的见面,竟然也是最后一面。怅恨天不假年。雁杳鱼沉,信音难托,今后,我再发表了文章,还有谁会为我第一时间发来短信,送来没有任何功利心的祝贺和由衷的喜悦? 秦老师去世五年多了,我每天坐公交车上下班都要经过他生前居住的小区。每次经过,我都会禁不住泪眼婆娑。我为失去了这样一位忘年交而难过,更为自己没有送他最后一程而懊悔。可以告慰秦老师的是,他当年牵线搭桥,促成我与张春玲老师认识,现在我俩早已是心心相印的朋友,来往不断。几年前张老师凭借生花的妙笔,创建了自己的公众号,为底层发声和奔走,写下了多篇有影响力的作品,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和好评。 今年4月,我写了一篇包含着对秦老师无限思念的文章《平凡世界的叮咛》,发表在公众号淄说淄话。文章发表后引来了秦老师的弟弟秦玉岩老师的留言。玉岩老师读了文章后十分感动,通过张春玲老师与我互加了微信。我把多年前与玉瑾老师互发的短信拍了照片发给他看,他大为震撼和感动,为三兄晚年有我这么一位挚友而心情倍感欣慰。 玉谨老师不知道的是,三十多年前,我读高中时就开始喜欢做剪报,而做的第一本剪报里的第一页就剪贴着他的文章。也许时空在那时就产生了奇妙的交接,更像是缘分撒下的一条草蛇灰线,让我们俩在多年后有迹可循终将重逢。 甚至在他过世之后,又让我与他的兄弟有了来往,注定成为一生的朋友。 这次小聚,我的右手边空着一张椅子,那是我们特意为玉瑾老师留的位置。无论岁月如何磨砺,有的人,都会在记忆中历久弥新。相信秦老师如果在天上看到这一幕,一定会欣慰不已吧!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和张春玲老师,还有玉岩老师,会有热情、有温度地走下去,这是他生前的心愿,也是我们对秦玉瑾老师最好的怀念。 作者简介:任奎东,70后,高中时发表处女作,收藏报纸千余册。作品多次在各类征文中获一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