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中地区商周时期居葬关系共时性与历时性分析

 与春天同行 2023-06-23 发布于青海
文章图片1

«——【·前言·】——»

对关中地区商周时期居葬关系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分析,可以理清居葬类型的演变及时空分布规律。

文章图片2

历时性分析可探讨各居葬类型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及商至西周 时期关中地区居葬关系的演变,共时性分析可探讨在特定的时间内关中地区各区域居葬类型的异同。

«——【·居葬关系的历史性分析 ·】——»

A型居葬关系是关中地区遗址数量最多的居葬类型,最早可到商代晚期,西周早 期时遗址数量大幅增加,延续至西周晚期。

商代晚期开始在关中西部部分遗址及关中北部的个别遗址中出现,至西周早期关中各地区均大量出现该类型,西周中期关中各区域也流行,西周晚期关中北部少见该类型,分布范围反在关中西部以周原遗址为核 心的地区和关中东部以丰镐遗址为核心的地区。

文章图片3

B型居葬关系遗址数量最少,从西周早期开始出现,沿续至西周晚期,数量各时期较均衡。

西周早期流行于关中西部,即纸坊头、黄家河遗址,西周中晚期流行于周原、枣树沟脑、贾里村等遗址。

可以说,B型是关中地区发现数量最少,西周时期各区域都 有零星分布的居葬方式。

C型居葬关系是三种居葬类型中出现最早,即在二里冈上层时期就出现该居葬类型, 商时期多见,主要流行于关中北部,西周早中期数量迅速减少,西周晚期又大量出现,多见于丰京、周原等都邑性质聚落的手工业作坊类遗址内。

文章图片4

关中地区在商代早期仅见C型居葬关系,商代晚期出现A型和C型居葬关系。

西周早期A型数量大幅上升并成为主流,C型数量急剧下降,并新出现B型居葬关系。

西周中期A型居葬关系数量最多,B型和C型保持平稳。西周晚期A型数量下降但仍 占主导,B型保持平稳,C型数量增加。

商代早期:关中地区遗址数量较少,仅见三个遗址,即南沙、北村、怀珍坊遗址, 均为C型居葬方式,即在商代早期时关中地区流行“居葬合一”的居葬方式。

文章图片5

商代晚期:关中地区遗址数量增加,除C型外,还出现了A型居葬方式。

关中西部和东部绝大多数遗址为A型居葬关系,仅在周原遗址王家嘴和南沙遗址中有C型居 葬关系;

关中北部则以C型为主,还有少量A型。

即在商代晚期关中西部和东 部流行“居葬分离”,而关中北部流行“居葬合一”。

西周早期:关中地区遗址数量进一步增加,A型成为主流的居葬方式,仅在周原、 枣树沟脑、枣林河滩等遗址有其它居葬方式,且在这一时期新出现了B型居葬关系。

关中西部西周早期与商代晚期一致,绝大多数遗址流行A型,仅在周原的齐家北和李 家遗址内可见C型。

关中北部则在西周早期由C型为主转变为以A型为主,零星还有几处遗址使用B型居葬关系。

文章图片6

关中东部绝大多数遗址流行A型居葬关系。

即关中地区西周早期整体上流行“居葬分离”,关中西部和东部延续自商代晚期以来的“居葬 分离”为主的居葬方式,关中北部则在西周早期由“居葬合一”转变为“居葬分离”,在该时期还出现了“居葬相对分离”这一新的居葬方式。

文章图片7

西周中期:关中地区总体上以A型为主,还有少量C型和B型居葬关系。

关中西部流行A型,C型在关中西部数量有一定增加,除周原遗址外,在黄家河、贾家崖等遗址开始使用C型居葬方式。

关中北部遗址数量减少,主要流行A型,已不见C型居葬关系。

关中东部流行A型,还有少量B型,罕见C型居葬关系。

即西周中期时“居葬分离”进一步成为关中地区主流的居葬方式,关中北部已彻底转变为“居葬分离”,关中东部与西周早期相似,绝大多数遗址流行“居葬分离”。

关中西部虽整体上流 行“居葬分离”,但“居葬合一”这一方式出现在周原以外的遗址。

文章图片8

西周晚期:关中地区总体上流行A型,C型数量略有提升且集中分布在周原和沣 西遗址的手工业作坊内,B型零散的分布在周原和枣树沟脑遗址内。

关中西部要流行A 型居葬关系,C型分布于贾家崖和周原遗址内,在周原遗址齐家北制石作坊遗址内还出 现B型居葬关系;

关中北部遗址数量大幅减少,零星可见B型和C型居葬关系;关中 东部流行A型和C型居葬关系,其中A型多集中分布在丰镐遗址内,C型集中在丰京 遗址的手工业作坊内。

即关中地区西周晚期总体上流行“居葬分离”,使用“居葬合一”的遗址数量有所提升,且多集中分布在周原和丰镐遗址内。

从上述历时性分析可知,关中地区商代早期流行“居葬合一”,到商代晚期出现“居葬分离”后便在关中东部和西部普遍流行,仅关中北部流行“居葬合一”。

西周早期时“居葬分离”成为在关中地区主流的居葬方式,关中北部也从“居葬合一”转变为“居葬分离” 为主,关中东部和西部更是绝大多数遗址都流行“居葬分离”,在该时期关中北部还出现新的“居葬相对分离”类型。

至西周中期,“居葬分离”进一步成为关中地区主流的居葬方式,各地区少见其它两种居葬方式。

西周晚期时仍以“居葬分离”为主流,“居葬合一” 的数量有所增加且多集中在周原和沣西遗址内。

文章图片9

关中北部居葬类型经历了从商代晚期C型为主到西周早期A型为主的转变过程,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可推断为以下两点:

  1. 对关中北部在商代晚期流行“居葬合一”的遗址进行文化因素分析,这类遗 址分别是枣林河滩、枣树沟脑、北村遗址。

北村遗址有陶鬲、附加堆纹甗及墓向北, 有腰坑,随葬1-3件陶鬲的墓葬,均表现出受商文化因素的影响。

枣林河滩遗址墓向东, 俯身葬,有壁龛,腰坑内埋狗,随葬器物为一鬲。

偏室墓墓向东,随葬高领袋足鬲,此类特征在碾子坡文化墓葬中也有存在,表现出明显的先周文化因素。枣树沟脑同样 表现出先周文化因素,此外还有如三足瓮等独特的文化特征。

分析可知,商代晚期流 行“居葬合一”的遗址不仅受商文化因素的影响,还有大量先周文化因素。

文章图片10

第二,西周早期关中北部遗址数量略有下降,使用“居葬合一”的北村遗址衰落, 枣树沟脑遗址转变为“居葬相对分离”,还增加了史家塬、活龙村遗址等使用“居葬分离” 的遗址,致使关中北部流行“居葬合一”遗址的数量进一步减少。

商时期关中地区居葬类型有两种,即“居葬合一”和“居葬分离”。

最早出现的居葬方式为“居葬合一”,此后两种居葬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区分,即关中北部流行“居葬合 一”,而关中西部和东部流行“居葬分离”。

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的居葬类型有三种,即“居葬合一”、“居葬相对分离”和“居葬分离”,从整体上看关中地区西周时期普遍流行“居葬分离”,关中北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均表现出相似的以“居葬分离”为主;

还有零星遗址流行“居葬合一”、“居葬相对分离”的居葬模式。

文章图片11

由上可知,关中地区商和西周时期居葬关系特征存在差异,商时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即关中北部和东部、西部地区流行的居葬类型不同,到西周时期关中地区各区域的居葬特征趋同,表现为以“居葬分离”为主的居葬模式。

关中地区可以划分为关中东部、关中西部和关中北部,其居葬关系分析如下:关中北部商代早期即有“居葬合一”的遗址,商代晚期遗址数量增加,主要流行“居葬合一”,还有部分遗址流行“居葬分离”。

西周早期遗址数量继续增加,出现三种居葬方式,以“居葬分离”为主。

西周中期遗址数量大幅减少,“居葬合一”消失,主要流行 “居葬分离”。

西周晚期遗址数量更少,使用“居葬分离”和“居葬相对分离”两种居葬方式。

关中西部,商代晚期开始出现数量众多的遗址,绝大多数为“居葬分离”,仅在周原遗址的手工业作坊内有“居葬合一”。

西周早期同样流行“居葬分离”,同样在周原手工业遗址内有“居葬合一”,出现新的“居葬相对分离”。

西周中期与早期类似,仅在贾家崖遗址出现“居葬合一”。西周晚期流行“居葬合一”,在周原手工业作坊遗址内流行“居葬合一”和“居葬相对分离”。

文章图片12

关中西部,商代早期出现“居葬合一”,商代晚期使用“居葬合一”和“居葬分离”。西 周早期和中期主要流行“居葬合一”,个别遗址使用“居葬相对分离”。

西周晚期总体上流 行“居葬分离”,但在沣西遗址中开始大量流行“居葬分离”。

从上文分析中可知,商代晚期关中北部流行“居葬合一”,而关中东部和西部地区 流行“居葬分离”,在这一时期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讨论如下:

首先,从遗址性质来看,关中西部流行“居葬分离”的遗址,如孔头沟、石鼓山、蒋家庙等遗址,均属于采邑性质的聚落,聚落规模较大,功能区较完善,有独立的大 型墓地;

还有北吕遗址墓葬随葬器物组合主要为一鬲和一鬲一罐,呈现出周系人群的 特征,因此该区域内流行“居葬分离”的遗址与周文化关系密切。

文章图片13

关中西部老牛坡遗址 为殷墟四期遗存,这一时期的墓葬特征,腰坑、殉狗、殉人、青铜器等具有商文化因素,但更多的是随葬鬲、罐组合,陶鬲、还有头坑、角坑和边箱等独特的老牛坡地方因素。

因此,关中东部和西部地区虽都流行“居葬分离”,但其聚落性质略有不同,东部地区以本地文化因素和商文化因素为主,而西部地区则以周文化因素为主。

关中北部流行“居葬合一”的遗址,如枣林河滩和西头遗址鱼嘴坡地点,从高领袋足鬲、流行 单鬲的墓葬特征来看,都表现出先周文化因素,因此关中北部“居葬合一”遗址以先周 文化因素为主。

第二,从人群来看,三个地区人群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关中西部主要为周系人群, 东部地区如老牛坡遗址主要为本地人群,而关中北部人群构成多样,由此可见不同人 群使用的居葬方式具有不同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影响一个聚落居葬方式异同的因 素除人群因素外,应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

如关中东部东阳遗址和关中西部的周公庙遗址,即使人群构成可能不一致,但还是在同一时期选择了相同的“居葬分离”的居葬方式。

文章图片14

西周晚期大量“居葬合一”类型的遗址出现,且主要分布于周原和丰镐遗址内,此类型在西周晚期大量出现的原因探讨如下:

  1. 从遗址性质来看,这类遗址出土大量与手工业生产有关的遗存,如陶拍、陶垫、陶窑、骨料、铜铸件、炉壁、陶范、陶管等,与制陶、制骨、制石、铸铜等手 工业生产关系密切,可看出该类遗址属于手工业性质。
  2. 从人群特征来看,这类人群具有商系人群特征。

如周原李家铸铜作坊遗址 的35座墓葬,墓向有东西向和南北向,14座墓葬有腰坑,常见埋葬动物现象,随葬器 物有罐、鬲、簋、豆等,其特点表现出明显的商系人群特征,因此该类人群应与殷遗民关系密切。

文章图片15

第三,从历史背景来看,西周时期周王室将大量殷遗民迁入丰镐、周原等地区,其中也包括大量手工业工匠,这类人群通常被认为是“族聚而葬”,生活和埋葬在一个 较小的区域内,故居址和墓葬同处一地。

«——【·总结·】——»

从历时性的角度看,关中地区早商时期流行“居葬合一”,晚商时期出现“居葬分离”后在关中西部和东部流行,关中北部则流行“居葬合一”。

西周早期“居葬分离”成 为关中地区主流的居葬方式,关中北部也从商代晚期流行的“居葬合一”转变为“居葬分离”,在关中北部还出现新的“居葬相对分离”类型。

文章图片16

西周中期“居葬分离”进一步成为关 中地区主流的居葬方式。

西周晚期时仍以“居葬分离”为主流,使用“居葬合一”的遗址数量有所增加并集中出现在周原和丰镐遗址的手工业作坊内。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镐京西周宫室[M].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5.

[2]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周原遗址东部边缘:2012年度田野考古报告[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武功发掘报告:浒西庄与赵家来遗址[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