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定 | 良知即是「易」——阳明心学与中国文化之根

 兰若青青 2023-06-23 发布于陕西

图片

良知即是「易」  

☯  阳明心学与中国文化之根  ☯

图片

李定博士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国文化书院易文化研究院院长

2021年12曰1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产业创新发展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心时代”第五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福州市开幕。本文为李定老师在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良知即是易

       「良知即是『易』」,这句是王阳明本人的话。

        我们要真正了解王阳明,如果不考虑王阳明当时所处的环境,包括他本人易学的造诣,是讲不清楚王阳明的。随着王阳明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于这一块,国内研究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既然今天,我们要讲五千年的文明,要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背后究竟什么才是最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这个文化的底层,人类文化的底层应该是什么?所以我想,把我对「王阳明跟『易』之间的关系」有关文献的梳理,给大家展示一下。

探心學的根基及其精神旨歸,

我替陽明先生代言,

一起來聽聽他的自述:

其道非佛,其學非仙

良知即是易

心學的根本在簡易

       “探心学的根基及其精神旨归,我替阳明先生代言,一起来听听他的自述”。所以不是我的「说」,只有一两张PPT,我稍微加了点东西,其他的文字都是王阳明本人的——或者他的诗句,或者他的通信。

       王阳明说得很清楚了,「其道非佛,其学非仙」。他说,「良知即是易」「心学的根本在简易」。后面再具体讲。

门人王嘉秀实夫萧琦子玉告归书此见别意兼寄声辰阳诸贤

王生兼養生,蕭生頗慕禪。

迢迢數千裏,拜我滁山前。

吾道既匪佛,吾學亦匪仙。

坦然由簡易,日用匪深玄。

始聞半疑信,既乃心豁然。

譬彼土中鏡,暗暗光內全。

外但去昏翳,精明燭媸妍。

世學如剪綵,妝綴事蔓延。

宛宛具枝葉,生理終無緣。

所以君子學,布種培根原。

萌芽漸舒發,暢茂皆由天。

秋風動歸思,共鼓湘江船。

湘中富英彥,往往多及門。

臨歧綴斯語,因之寄拳拳

      这是王阳明自己的一首诗,里面讲得很清楚:「坦然由簡易,日用匪深玄」。所以,不是所谓大家认为的《易经》就是玄学。

     「易」是「简易」,这是王阳明对「易」非常重要的一个定义。

     「所以君子學,布種培根原」,所以我们今天在探根寻源。王阳明一直做的就是这件事。

臨終之際,問有何言,王陽明說:

图片

光明此心,

亦復何言!

       注意这首诗最后两个「拳拳」

       王阳明的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心?

      临终的时候,他的遗言:「光明此心,亦复何言」

書汪進之太極巖二首

其一

一竅誰將混沌開,

千年樣子道州來。

須知太極元無極,

始信心非明鏡臺。

其二

始信心非明鏡臺,

須知明鏡亦塵埃。

人人有個圓圈在,

莫向蒲團坐死灰。

       王阳明的「简易」的观点,在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须知太极元无极」,「莫向蒲团坐死灰」。

      我们知道,「诗言志」,王阳明对于佛学,对于一些学问,他的很多最深邃的思想,会在诗句中表现出来。

良知即是易,

其為道也屢遷,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上下無常,剛柔相濟,

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

此知如何捉摸得?

見得適時便是聖人。

——《傳習錄》

       王阳明说,「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濟,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

       如果学易学的都知道,这段话是《易传》里面的话。王阳明定义了「良知即是易」,后面直接引用了《易传》的一段话。

       「此知如何捉摸得」,最后这句话,王阳明说出了「易学」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请大家注意「捉摸」这两个字。我们宋明理学以来,宋明道学这批人,其实他们都有心法,有手法。所以这「捉摸」两个字很重要。

     「见得透时便是圣人」,所以王阳明一直要做圣人,追求的是圣学的东西。

      说王阳明有手法,我有一个依据。因为当初,在日本的天理图书馆藏着王阳明的著作。有一本书里,王阳明自己用墨笔把一句话给涂黑了,涂掉了。这句话是什么呢?「枢机在手」。所以请大家注意,在易学里面,我们中国人是有一套手法的。这个地方我们今天不展开。

至吉安。諸生偕舊遊三百余人迎入螺川驛中,先生立談不倦,曰:「堯、舜生知安行的聖人,猶兢兢業業用困勉的工夫。吾儕以困勉的資質,而悠悠蕩蕩,坐享生知安行的成功,豈不誤己誤人?」又曰:「良知之妙,真是『周流六虛,變通不居』。若假以文過飾非,為害大矣。」臨別,囑曰「工夫只是簡易真切,愈真切愈簡易,愈簡易愈真切。」

——《傳習錄拾遺》

       王阳明在这个地方说到尧舜圣人,「又曰:『良知之妙』」,妙在什么地方?还是「周流六虚,变通不居」。只要是提到「良知」,你就看,王阳明始终是拿「易学在说事儿。不到「易学的背景下,你是根本搞不清楚的,为什么?易学是一个结构,是一个框架,是一种语境。而我们的王阳明是在这样一种语境中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

       他研究的「易」是什么样的「易」?这里讲得很清楚,「工夫只是简易真切」。我们都知道,「易」有「不易」,「变易」、「易简」(「简易」),「大道至简」。所以「愈真切愈简易,愈简易愈真切」

       离开了「易」学背景,你无法理解王阳明这段话在讲什么。

長生

長生徒有慕,苦乏大藥資。

名山遍探歷,悠悠鬢生絲。

微軀一系念,去道日遠而。

中歲忽有覺,九還乃在茲。

非爐亦非鼎,何坎復何離。

本無終始究,寧有死生期?

彼哉遊方士,詭辭反增疑。

紛然諸老翁,自傳困多歧。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為?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王阳明说,「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為?」,「乾坤」两字。「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所以我一直问,王阳明谁培养的?谁是他老师?谁教育王阳明?

詠良知四首

之四 

無聲無臭獨知時

此是乾坤萬有基

拋卻自家無盡藏

沿門持缽效貧兒。

图片

       这个地方再看,「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我们找根基,万有的根基在哪儿?在「乾坤」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所以,现在我们把王阳明嫁接到其他的或者学派,或者门派后面去,是有问题的。

       我们要寻王阳明的根在哪儿?王阳明的根就是中华文化之根。

1512年

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側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傳習錄》

1521年

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聖門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盡,今自多事以來,只此良知無不具足。

——《與鄒守益書》

       王阳明的心路历程,大家知道,1512年王阳明提出了所谓「知是心之本体」。那么讲的「本体论」,这个「本体」究竟指的是什么?

不知簡易,不知陽明心

玩羲易  無負初心

致良知  返本開心

图片

       “不知簡易,不知陽明心;玩羲易,無負初心;致良知返本開心”。这段是我的说法,后面还是王阳明讲的。

故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一者,良知之本也,簡易之道也,

貫者,良知之用也,體用一原也。

使其以良知為之主本,而多識前言往行以為之蓄德,則何多識之病乎?

——《奉绪山先生书》

     「故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一者,良知之本也,簡易之道也;貫者,良知之用也,體用一原也」。所以,不管是儒家、道家,我们追寻他最根本的源头,一定是追求到这个地方去。

示諸生三首(其二)

人人有路透長安,

坦坦平平一直看。

盡道聖賢須有秘,

翻嫌易簡卻求難。

只從孝弟為堯舜,

莫把辭章學柳韓。

不信自家原具足,

請君隨事反身觀。

     「不信自家原具足,请君随事反身观」。实际上我们知道,我们这个「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以学「易」的人,一定要反身上手的。这个地方我也不展开。

一语之下 ● 洞见全体

先生嘗曰:「吾良知二字,自龍場以後,便已不出此意。只是點此二字不出。於學者言,費卻多少辭說。今幸見出此意。一語之下,洞見全體,真是痛快,不覺手舞足蹈。學者聞之,亦省卻多少尋討功夫。學問頭腦,至此已是說得十分下落。但恐學者不肯直下承當耳。」

——《传习录拾遗》

     「一语之下 ,洞见全体」,讲的就是「易学」、「易道」本身这个东西。

答人問良知二首

其一

良知即是獨知時,

此知之外更無知。

誰人不有良知在,

知得良知卻是誰?

其二

知得良知卻是誰,

自家痛癢自家知。

若將痛癢從人間,

痛癢何須更問為。

       所以我说,「良知即是獨知時」,只有「自家知」。

鄭伯興謝病還鹿門雪夜過別賦贈三首(其二)

浚流須有源,植木須有根。

根源未浚植,枝派寧先蕃?

謂勝通夕話,義利分毫間。

至理匪外得,譬猶鏡本明。

外塵蕩瑕垢,鏡體自寂然。

孔訓示克己,孟子垂反身。

明明賢聖訓,請君勿與諼。

       看看王阳明,一直在做的是什么?「浚流须有源,植木须有根」——他一直在寻找的就是根源。所以我今天的题目就是,阳明心学跟中华文化之根是什么关系。

鄭伯興謝病還鹿門雪夜過別賦贈三首(其一)

之子將去遠,雪夜來相尋。

秉燭耿無寐,憐此歲寒心。

歲寒豈徒爾,何以贈遠行?

聖路塞已久,千載無復尋。

豈無群儒跡?蹊徑榛茆深。

浚流須尋源,積土成高岑。

攬衣望遠道,請君從此征。

     「聖路塞已久,千載無復尋」,「浚流須尋源」。在王阳明诗歌里,大量出现这样的诗句——他在寻找,他在追寻,他在返璞归真。他走的是这一条路,而这条路是沿着「易」这条路来的。

又曰:「某於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非是容易見得到此。此本是學者究竟話頭,可惜此理淪埋已久。學者苦於聞見障蔽,無人頭處,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但恐學者得之容易,只把作一種光景玩弄,孤負此知耳。」

——《傳習錄拾遺》

     「某於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可惜的是「淪埋已久」,也就是说,失传了。而王阳明把它找回来了。

一日,先生喟然發嘆。九川問曰:「先生何嘆也?」曰:「此理簡易明白若此,乃一經沈埋數百年。」九川曰:「亦為宋儒從知解上入,認識神為性體,故聞見日益,障道日深耳。今先生拈出良知二字,此古今人人真面目,更復奚疑?」先生曰:「然!譬之人有冒別姓墳墓為祖墓者,何以為辨?只得開壙,將子孫滴血,真偽無可逃矣。我此良知二字,實千古聖賢相傳一點滴骨血也。

——《傳習錄拾遺》

       所以王阳明说,「此理簡易明白若此,乃一經沈埋數百年」,「障道日深」。而且王阳明讲的很清楚,他得到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千古聖賢相傳一點滴骨血」,换现代语言,他找到是我们的文化基因

       所以我们的根在中华文化基因上,在自己的骨血上,这是王阳明底层的东西。

吾平生講學

只是致良知三字

       所以王阳明三十四岁受徒讲学,五十七岁逝世,「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这是「致良知」和「易学」之间的关系。

書泉翁壁

我祖死國事,肇禋在增城。

荒祠幸新復,適來奉初蒸。

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尋。

蒼蒼兼葭色,宛隔環瀛深。

入門散圖史,想見抱膝吟。

賢郎敬父執,僮仆意相親。

病軀不遑宿,留詩慰慇勤。

落落千百載,人生幾知音?

道通著形跡,期無負初心。

        今天要讲清楚的还有一点——王阳明说,「落落千百載,人生幾知音?」,他在寻找知音。「道通著形跡,期無負初心」——王阳明的初心在哪儿?

阳明心学之根    羲易

魂牽夢繞如癡如醉

羲皇已上人

「暝坐玩羲易」

「相攜玩羲易」

「燈窗玩古易」

「玩易探玄微」

「還理羲編」

        他是「玩易哉洗心」。下面引的五句话,是王阳明五首诗歌里面的:「暝坐玩羲易」,「相攜玩羲易」,「燈窗玩古易」,「玩易探玄微」,「還理羲編」,包括“羲皇已上人”这个地方,做「羲編」那个时代的人。

       注意,王阳明的心学之根是「伏羲易」,而不是我们现在大家认为的《周易》。

陽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窩而讀《易》其間。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無微,茫乎其無所指,孑乎其若株。其或得之也,沛兮其若決,聯兮其若徹,菹淤出焉,精華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其得而玩之也,優然其休焉,充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內翕,視險若夷,而不知其夷之為厄也。於是陽明子撫幾而嘆曰:「嗟乎!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將至也夫!吾知所以終吾身矣。」

——《玩易窩記》

       这是王阳明《玩易窝记》的一篇文章。因为时间关系,我就快点过去。

心之本體 無所不該

先生曰:「合著本體的,是工夫;做得工夫的,方識本體。」

——《傳習錄拾遺》

别诸生

绵绵圣学已千年,

两字良知是口传。

欲识浑沦无斧凿,

须从规矩出方圆。

不出日用常行内,

直造先天未画前。

握手临歧更何语?

慇勤莫愧别离筵。

文公謂天下之物,方圓、輕重、長短皆有定理,必外之物至,而後內之知至。先師則謂事物之理皆不外於一念之良知,規矩在我,而天下方圓不可勝用,無權度,則無輕重、長短之理矣。

——《明儒学案卷十二 浙中王门学案二》

毫厘千裏之繆,不於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將何所用其學乎!

——《传习录》

图片

       王阳明怎么学「卦爻」的?王阳明怎么从「天道圆」「地道方」进入的?也就是怎么从中国文化的「规矩」进入的?怎么来考虑「先天卦」「后天卦」的?包括他对「天地方圆」、「轻重长短」的这些理解,不从「易道」讲,都是讲不清楚的。

纪 梦

秋夜卧小阁,梦游沧海滨。

海上神仙不可到,金银宫阙高嶙峋。

中有仙人芙蓉巾,顾我宛若平生亲。

欣然就语下烟雾,自言姓名郭景纯。

携手历历诉衷曲,义愤感激难具陈。

切齿尤深怨王导,深奸老猾长欺人。

当年王敦觊神器,导实阴主相缘夤。

不然三问三不答,胡忍使敦杀伯仁?

寄书欲拔太真舌,不相为谋敢尔云。

敦病已笃事已去,临哭嫁祸复卖敦。

事成同享帝王贵,事败乃为顾命臣。

几微隐约亦可见,世史掩覆多失真。

袖出长篇再三读,觉来字字能书绅。

开窗试抽《晋史》阅,中间事迹因。

因思景纯有道者,世移事往千馀春。

若非精诚果有激,岂得到今犹愤嗔。

不成之语以筮戒,敦实气沮竟殒身。

人生生死亦不易,谁能视死如轻尘?

烛微先几炳易道,多能馀事非所论。

取义成仁忠晋室,龙逄龚胜心可伦。

是非颠倒古多有,吁嗟景纯终见伸。

禦风骑气游八垠。

彼敦之徒草木,粪土臭腐同沉沦。

我昔明『易』道,故知未来事。

时人不我识,遂传耽一技。

一思王导徒,神器良久觊。

诸谢岂不力,伯仁见其底。

所以敦者佣,罔顾天经与地义。

不然百口未负托,何忍置之死。

我于斯时知有分,日中斩柴市。

我死何足悲,我生良有以。

九天一人抚膺哭,晋室诸公亦可耻。

举目山河徒叹非,携手登亭空洒泪。

王导真奸雄,千载人未议。

偶感君子谈中及,重与写真记。

固知仓卒不成文,自今当与频谑戏。

倘其为我一表扬,万世万世万万世。

      所以王阳明魂牵梦绕,借梦都来说:「我昔明『易』道,故知未来事」,「时人不我识」。

心之本體·無所不該

·原是一個天

一節知即全體之知

全體之知即一節之知

總是一個本體

——《传习录》

图片

       我想,我们在学王阳明的时候,应该要想一想,应该有这种意识——「易」给我们的是什么思维模式?中华文明之根究竟在哪儿?

為學為人有大要

若論看文字,則逐句看將去

若論為學,則自有個大要,所以程子推出一個「敬」字與學者說,要且將個「敬」字收斂個身心,放在模匣子裏面,不走作了,然後逐事逐物看道理。

人精神飛揚,心不在殼子裏面,便害事。

图片

       我这儿还要强调一下,王阳明的思想,并不是我们可以随意解释的东西。王阳明在这个地方,很清楚地把他的一个思维结构告诉你了。他的身心放在什么地方?放在一个「模匣子」里,那是一个结构,是一个「壳子」

       「人精神飞扬,心不在壳子里面」——有多少人去深究这个东西?也就是说,整个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她就有所谓的图示,有结构。

       而王阳明正是在这样一个图示,这样一个结构,在「八卦」「六十四卦」这样一个「易道」的结构中,结合他当时周边的境遇,形成了他对易经独特的理解跟应用。

示諸生三首(其一)

爾身各各自天真,

不用求人更問人。

但致良知成德業,

謾從故紙費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畫,

心性何形得有塵?

莫道先生學禪語,

此言端的為君陳。

       所以他一直说,「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

天地顯自然之數,聖人法之以作經焉。甚矣!

經不徒作也。天地不顯自然之數,則聖人何由而法之以作經哉?

《大傳》言卜筮而推原聖人作「易」之由,其意蓋謂「易」之用也不外乎卜筮,而「易」之作也則法乎「圖」「書」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图片

      王阳明研究河图洛书,一直用跟一直做。

朱熹晚年之悔

士德問曰:「格物之說,如先生所教,明白簡易,人人見得。文公聰明絕世,於此反有未審,何也?」

先生曰:「文公精神氣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繼往開來,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到得德盛後,果憂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刪繁就簡,開示來學,亦大段不費甚考索。文公早歲便著許多書,晚年方悔,是倒做了。」

士德曰:「晚年之悔,如『向來定本之誤』,又惟『雖讀得書,何益於吾事』,又謂『此語守舊籍,泥言語,全無交涉』,是他到此方悔從前用功之錯,方去切己自修矣。」

曰:「然,此是文公不可及處。他力量大,一悔便轉。可惜不久即去世,平日許多錯處,皆不及改正。」

——《传习录》

        我在最后用这个来结束。

       王阳明曾经说到了朱熹的后悔。朱熹后悔什么?因为时间太长,我就不讲了。

       王阳明说,朱熹年龄大了,悔了,可惜不久就去世了。

中年之悔

是年先生漸悟仙、釋二氏之非。先是五月復命,京中舊遊俱以才名相馳騁,學古詩文。先生嘆曰:「吾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也!」

——《王陽明年譜》

        那我说的,是王阳明的后悔。

      王阳明年谱上讲得很清楚,就是「中年之悔」——「吾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也」!这里没时间展开,他对《五经》的文字是怎样的一种看法。

       所以王阳明把他自己十六卷对《五经》的理解,一把火烧掉了。剩下的《易经》,本来是十卷,十卷里面只剩下了几个条目,也就是四个卦。他为什么把这部分东西烧了?也就是说,现存的《五经一说》中,《易经》部分超过三分之一,是篇幅最多的。

       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王阳明的时候要注意的东西。

《詠良知四首》之二

問君何事日憧憧?

煩惱場中錯用功

莫道聖門無口訣,

良知兩字是參同。

      因为王阳明说,「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兩字是參同」。

贈陽伯

陽伯即伯陽,伯陽竟安在?

大道即人心,萬古未嘗改。

長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

繆矣三十年,於今吾始悔。

       那么天天忙忙碌碌的干什么?

     「繆矣三十年」,这就是他前三十年,东闯西闯,什么领域都进入了,最后,他醒悟了。所以「於今吾始悔」。「大道即人心,萬古未嘗改」。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其三

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總在心。

從前顛倒見,

枝枝葉葉外邊尋。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这个根源在哪儿?

      「卻笑從前顛倒見」,笑谁?笑他自己——他的根究竟在哪儿?

蕭惠好仙、釋。先生警之曰:「吾亦自幼篤誌二氏,自謂既有所得,謂儒者為不足學。其後居夷三載,見得聖人之學若是其簡易廣大,始自嘆悔錯用了三十年氣力。大抵二氏之學,其妙與聖人只有毫厘之間。汝今所學,乃其土苴,輒自信自好若此,真鴟鸮竊腐鼠耳。」

惠請問二氏之妙。先生曰:「向汝說聖人之學簡易廣大,汝卻不問我悟的,只問我悔的!」 惠慚謝,請問聖人之學。

先生曰:「汝今只是了人事問,待汝辨個真要求為聖人的心,來與汝說。」

惠再三請。先生曰:「已與汝一句道盡,汝尚自不會!」

——《傳習錄》

       这一段我觉得是每一个学「易」的人都要警惕的。

       这里提到了萧惠这个人好仙,一直在问王阳明问题。王阳明跟他说,错用了三十年的气力。结果这个惠还请问他「二氏之學」,也就是仙跟释的东西,王阳明说,「向汝說聖人之學簡易廣大,汝卻不問我悟的,只問我悔的!」。

       这个惠继续问圣人之学,王阳明跟他说得很清楚,“什么时候你真要[yào]求为[wéi]圣人的心,我再跟你说”。

       惠再三请求,王阳明说,「已與汝一句道盡,汝尚自不會!」一句话就已经讲明白了。

       萧惠老在问王阳明后悔的东西,不问王阳明悟道的东西。所以我说,今天给大家一个继续研究王阳明,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他的方向——问到王阳明,是问其「悟」,还是问其「悔」?

瑯琊山中三首 

其一

草堂寄放瑯琊間,

溪鹿巖僧且共閒。

冰雪能回草木死,

春風不化山石頑。

《六經》散地莫收拾,

叢棘被道誰刊刪?

已矣驅馳二三子,

鳳圖不出吾將還。

       上面是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最后有一张PPT是留给大家的,就是这样一首诗的最后一句话,王阳明为什么说,「鳳圖不出吾將還」?王阳明是不甘的。王阳明还要回来的。除非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了,那王阳明不需要回来。今天王阳明既然回来了,我们能不能回答他这个问题,叫「鳳圖不出吾將還」?我的分享就到这。

图片

王阳明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