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职儿女值得被尊重吗?

 濠上三寻 2023-06-23 发布于山西

第六届华语辩坛老友赛,昨日广州拉开。

作为魏晋史爱好者,一直对清谈充满好奇,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看了一遍又一遍,内容精彩绝伦,可惜只有文字,而无声音、气场、名士、麈尾。

今日之辩论较比与清谈,形式辩题多有不同,但在唇枪舌剑的语言交锋方面,应形变而神不变。

一次偶然机会,于看理想对谈目睹詹青云庞颖双人辩论,当时辩题是关于“工作与闲暇”。

大概是熟人对辩,属家庭内部小打小闹,阿詹并没有表现出正规辩论赛上那指挥千军万马的激昂碾压之势。

非但没有飒爽英姿,还温柔如水般让我误以为她只是看理想某位编辑。

但我这人偏偏向来青睐知性婉约,于是去 B 站搜索她相关视频,不搜还好,一搜,泥足深陷。

怎么能有人凭一己之力、用细柔之声奏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气吞山河、势如破竹的交响战歌?

阿詹一开口,不怒而威。她既能从科学理性方面大量取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又能从读过的小说(比如金庸武侠系列)中信手拈来几个贴合主题触动人心的段子;还特别善于用理想主义情怀和人文主义关怀拔高辩题,引发现场观众共情…

除此之外,她说话的腔调、手势、神情以及随语言节奏舞动飞扬的秀发,都非常惊人着迷。

总之,阿詹只要一开口,大家就会立即沉静下来,目光紧紧跟随她,情绪由她拿捏,不管不顾,全然交付。

那一刻,她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越说越勇的斗士,一个可以通达天庭的半仙,一个让语言显现极致之美的智慧女神。

这种集理性智识与理想情怀于一身的左右开弓打法,在昨晚“全职儿女值得被尊重吗?”的辩论赛上,又一次“庖丁解牛”般展现。

全职儿女,作为一种新型职业,近几年开始出现,今年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何为“全职儿女”?简而言之,就是在家陪父母,并从家里领工资。比如最近一位网友就分享说,裸辞在家后,父母每月给她开4000元工资,而她要做的就是每天陪买菜、做饭、逛街,每个月为家庭安排1-2次旅游,其余时间自主支配。

辩论中,阿詹阿庞等人为正方,认为全职儿女值得被尊重,马薇薇罗淼等则为反方。

成年儿女回家全职有偿照顾父母,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角度看,触及了国人两个敏感点:

1、不参加社会工作,意味着丧失金钱、名利和地位,意味着父母多年的苦辛投入得不到回报,意味着寄托于孩子身上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意味着与亲戚邻居拉家常拼儿女时,脸面、话语权尽失…

2、有偿照顾父母,意味着中国几千年家庭伦理关系无偿服务传统被打破。

以上两个敏感点,无论触及哪一个,都是一场伦理拉锯战,多数家庭,难以接受。

基于此,这场辩论赛,马薇薇队占据着天然的观念优势,胜算更大。

但观念再强,铁屋再牢,也不是没有被冲破的可能,关键看谁在马上。

阿詹在罗淼逻辑层层封锁、马薇薇强势压境并企图调侃詹庞私人关系以达到煽风点火、混淆视听、扰乱对手军心的不利局面下,硬是逆流而上、杀出一条血路。

她的反驳,概括起来如下:

1、尊重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道德底线。

2、全职儿女,作为一个成年人的选择,无论是发自内心的偏好,还是迫于无奈的回归,他选了,我们就该尊重,然后再谈下一步的帮助。

3、全职儿女并非富人特权,富人有能力帮助儿女在一线买房,帮他们成家立业。全职儿女不是钱构成一个门槛,而是一个家庭能否放下“孩子必须得有出息、必须走得够远、必须在大城市生活,说出去倍有面子的那种执念”。

他们选择了我们这个家庭就这样,我们就是普通的父母,普通的孩子,但是我们有自己幸福的方式。

是这种选择,而不是投胎在决定谁成为全职儿女。这种选择,值得被尊重。

4、中国的亲情和金钱,关系尽管模糊,但其实一直捆绑在一起,这种嘴上不明说、却用模糊性道德压力实现的捆绑,是令无数华人感到厌恶的东亚家庭边界感的缺失。

而全职儿女,以一种“大逆不道”的方式,给照顾父母的天职框定了边界,标明了价格。他们告诉我们,无偿的劳动、家庭里的琐碎以及对父母的情绪付出等,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

这些价值应当被看到,它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

5、全职儿女,是一种新生事物,新的意义就在于它让我们反思那些我们已经认为理所应当的东西。

人生幸福是不是只能向外去求?只能靠出人头地去求?

还是有一天有人告诉我,人生幸福也可以向内去求,与父母共度有限的余生,作为两个成年人平和的相处相伴,留下一些回忆,它也可以是幸福的一种方式。

6、不鼓吹所有人成为全职儿女,可是这个世界如果有人找到了这种方式,有人还没有,还在焦虑,还在对抗对方的偏见,可是他们在探索,我们祝福他们。

看到这里的朋友,有没有被震撼到?我哪怕是第 N 次重温这段慷慨陈词,依然无法按耐内心的激流。

阿詹的语言,已达到出神入化、点沙成兵的高妙境界,观之,无论思想、智识、灵魂还是肉体,都可获得酣畅淋漓的快感体验以及润物无声的洗礼升华。

不过,整场辩论打完,于我来说,还是留有两个话题缺漏,一是日渐凸显的老龄化养老问题,二是当下 20.4%的青年失业率。

这两个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问题,辩手们都蜻蜓点水似划过,没有做进一步展开,此举可能是明哲保身,也可能是无奈之举。

但两个问题的结合,才是孵化“全职儿女”这一新型行业的现实温床。

个人选择,从来都是为了适应大环境变化,脱离大环境单看个人,背锅者一定是这个不幸的失业者。

但如果从大环境去看个体变迁,便可获得一个截然不同却更为宽阔深入的视角。

从那个角度,我们能看到他们在形势逼人下的奋力挣扎、自谋出路时的辛酸无奈,能感受到那种从满怀憧憬步入社会到被逼无奈回归原生家庭、跑了一圈却跑回原点的荒诞悲哀以及由此造成的强大心理压力。

只有爬到那个高点上,看清全职儿女的来龙去脉,抛开固有偏见,设身处地想象他们的处境,感受普通人、普通家庭的无力无助。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选择。

唯有被理解,全职儿女才有机会冲破传统伦理道德和千年固有观念的束缚与偏见,获得民众发自肺腑的尊重。

尊重,是文明起点,也是认知终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