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考作文的一点牢骚

 沏杯茶2023 2023-06-23 发布于山西

第243篇


初读苏轼《定风波》,最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过四十岁,最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朋友笑言:“再过十年,你一定更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少年写《定风波》,若写不出“谁怕”,总是少了些青春的味道;若写不出“任平生”,总是少了些“轻狂”的可爱。

一般少年自不会有苏轼的天才,更不会遇到“乌台诗案”这样的无妄之灾,要求少年极力体会诗人的心境,常常是“明白”,却难以真正“理解”。

生活这首诗,不经历,少历练,太年轻,都难得成为好诗。

还好,要求写“字面义”即可。那么,各种“矛盾”事件皆可入文。读书多、见识广,可写的范围就大多了。实在不行,把那些“难忘的事”改一改,或是如果写过类似“一场风波”的作文更好,只要情节够曲折,矛盾能解决的素材,改一改都能用。

总觉得这个作文适合中年人来写。

少年到了中年,才真正咂摸出“穿”和“打”所具有的的力量。疾风骤雨,自由落体,再密的林也阻挡不住,一切声响均被雨声淹没。中年的你只需稍稍回想那些凄风冷雨的时刻,便能理解苏轼一上来就告诉你的“莫听”有多么认真了。

“何妨”,何其潇洒!它不是少年的“任性而为”或者“不管不顾”,它是历经岁月后的人生选择。敢于直面风雨,凭的也不仅是一腔勇气,更是多少次在风雨中的历练所带来的自信。

我也喜欢木心的一句诗: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少年去写《少年游》,写什么呢?那些暑假、寒假、五一和十一里去过的远方?或者干脆说是游过的景点?

难。

少年的“游”,少不了名胜风景,但记住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知识点”,朋友圈都懒得发。比他们再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则在这个炎炎夏日扮演着各处的“特种兵”,朋友圈一路晒过去,吃过去,耍过去,游了,但总是少了一些什么。

不怪少年们。

我们今天的少年,坐在教室里的日子更长,呆在家中的日子更久。即便是从小就跟着爸妈到处旅游的孩子,也少有去“游”世俗民情的。风景区、博物馆,游来游去都是知识点,再加上“游学”、“研学”,清华北大名校园走一圈,为的还是以后的升学。

少年们渴望走出去“游”,又有些害怕去“游”,每一场旅行都是目的,每一次游玩都是意义,而回来写几篇相应的作文都算不上什么。

所以,写什么呢?保险的写法,游+历+感悟。游是线索,历是过程,感悟则为主旨,而每一环节都不可脱离“少年”这一主体,即“意气风发”。不必托大,小处入手,动人常在细节上。

对于大多数学生,能从中找到切入点,完成像模像样的一篇文章就很不错了。考完后,大家又要收拾行李出发游玩了,不知这篇作文会不会引起他们的重新思考。

至于《相见欢》,不算难,“意料之外的相逢”,重点一是“意料之外”,二是“欢”,不限定非写人不可。需注意的是那个“欢”,不是单方面的欢乐,而是双向奔赴的欢乐。

讲个笑话收尾:

欢欢和妈妈在补课班偶遇乐乐和她的妈妈,欢欢和和乐乐是幼儿园同学,好多年未见。两个女孩一见之下,蹦蹦跳跳地抱在一起,商量着课后一起去哪玩。两个妈妈也很感慨,像姐妹一样手拉着手坐下来,几句寒暄后就聊起了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

这正是:

少年相见欢,商量去哪游。

二母携手坐,风波如何定?

哈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