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新面世的《九成宫碑》,比市面任何一版更好,这才是“欧楷”原貌!

 墨品书法网 2023-06-23 发布于北京

学楷书的朋友都知道,欧阳询的“欧楷”是“四大楷体”之一,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推崇,尤其到了清代,参加科举的士子们之间还流传着“无欧不点元”的说法,也就是说,要是写不出一手精妙的“欧楷”,那绝对是“拉分项”。

所以,清代产生了不少欧楷大师,如黄自元、姚孟起、徐元礼、林则徐、王维贤等。当代书法家田蕴章、田英章兄弟最初就是学的王维贤,他们的“田楷”也是由“欧楷”脱胎而来。田蕴章曾说:“楷法学欧莫学田”,这其实也说明了“欧楷”不论笔法的丰富还是美学底蕴,都是极高的。

学欧楷一般以哪件作品入门呢?当然是《九成宫醴泉铭》,它被称为“天下第一铭”。此作完成于唐贞观六年(632年),由宰相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原碑至今保存于陕西麟游县碑亭景区。经过千余年的风化,如今已然斑驳不清。

正如清代书法家欧阳辅在《集古求真》中所说:“此碑最为世重,历代评者,俱称为楷法第一,故椎拓无虚日,而石渐剥落,今石虽存,字似魂影!”。作为楷书“圣经”,《九成宫醴泉铭》拓本不计其数,比较知名的有19种,尤以“李祺本”“三井本(端方本)”“李鸿裔本”最常见。

不过,这三种也有不足之处。“李祺本”点画过于粗重,有笨拙之态;“三井本”笔画又失于纤弱细瘦。“李鸿裔本”虽然避免了前两种的缺点,但损泐最多,损泐非拓功可补,这也给初学者带来了极大不便。

出于此,1656年《九成宫》最清晰、细节最细腻的一版诞生了,它就是清顺治十三年本。这一版本知道的人不多,一直在清皇家内部使用,直到近些年经过博物馆修复后才终于面世。这一版吸收原碑与各大拓本,在此基础上翻刻而成,兼顾了原碑和清晰度,真实再现了“欧楷”原貌。

顺治十三年本笔画如刀刻斧凿,精确细致,“森森焉若武库矛戟”。还原欧阳询入笔斜切处理,通过“九”“成”“奉”三字的横画就能看出。欧阳询受北碑楷书险劲风格影响,并将它发扬光大,笔画上锋芒毕露。而“悬针竖”、竖弯钩、捺画中还有几分隶意,三角点的处理,也都符合原貌。

“欧楷”结字险绝的复原,也是纤毫毕现。以“雜(杂)”字为例,左部长横左伸右缩,右部撇画直入左部竖弯右侧的空白处,长竖紧贴左部。穿插避让、高低错落、揖让呼应,变化极为丰富。

《九成宫碑》(顺治十三年本)笔画严谨细致,还原入微,只不过出版极少,所以学习者无法细细研究。对于那些横平竖直、缺少变化的“楷书”,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别再被“印刷体”误导了!

所以,特别向大家推荐《九成宫碑》(顺治十三年本)超高清1:1复制本,见此作如见原迹,并配以纯手工装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