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传-唐太宗

 西游花卷 2023-06-23 发布于江苏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公元六二七年至六四九年在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

李世民曾祖李虎是北周的开国功臣,封唐国公。祖父李晒任隋安州总管,袭封唐国公。父亲李渊,七岁便袭爵封为唐国公,六一七年又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李世民在十八岁以前,曾在民间生活过,多少知道一点百姓的疾苦,又目睹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汹涌浪潮和隋王朝一朝覆亡的情景,这些经历对李世民的政治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六一七年,李世民策动父亲在太原起兵,西取长安,第二年建立了唐王朝。李世民任尚书令,进封秦王,先后统兵打败和消灭了葬仁呆、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镇压了窦建德、刘黑因的农民起义军,在建立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中立有大功。为此,唐高祖李渊曾有意“以世民代建成”为太子,这就引起了李建成极大的不安。

李建成与四弟齐王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六二五年( 武德八年)十一月,李任命李世民为中书令(宰相),于是,建成与世民之间的斗争更趋激烈。次年,李建成企图发动武装政变杀害李世民,这一密谋被李建成手下的太子寺率更正王睡报告了李世民。李世民抢先下手,于六月四日(阳历七月二日)晨伏兵玄武门,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玄武门之变”。八月,唐高祖让位给二十八岁的李世民,自称太上皇。次年(627),唐太宗改元“贞观”。

唐太宗即位之初,北方突厥首领颉利、突利两可汗合兵二十万南下攻长安,屯兵渭水边上。当时长安只有守军几万人,情况非常危急。唐太宗十分镇静,一面调兵遣将,一面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轻装简从,赴渭水前线,“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唐军随后赶到。颉利见唐朝早有准备,只好撤兵讲和。此后,唐太宗先后在并州( 今山西太原)、代州(今山西代县 )、朔州(今山西朔县)等地开展屯田,积存军粮,以巩固边防。

六二九年(贞观三年)冬,唐太宗乘东突厥内乱之机,派李靖、李勋等领兵十余万分道出击,于次年春俘虏了颉利及其部众。他在突厥故地设立了十个州,分三个都督府统辖,并任命东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民 族政 策。六 三一年,他以大量金帛赎回被突厥掠去沦为奴婢的八万汉人,使他们返回家乡。六三五年,他又派李靖、侯君集统军攻取吐谷浑(今青海和新疆东南地区)、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焉者( 今新疆焉者)、龟兹( 今新疆库车)等地,打败了西突厥,把唐朝的版图向西延伸到今天的新 疆一带。

六四一年,唐太宗采取和亲政策,把宗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使汉藏两族建立起友好和睦的关系,为以后两族 经济、文化的交流开辟了道路。六四六年,唐太宗遣军打败了北方的薛延陀,在其地设立燕然都护府( 后改瀚海都护府)和云中都护府(后改单于大都护府),分别治理漠北和漠南地区。唐太宗的这一系列军事和外交活动,使唐朝在贞观年间的版图西至焉眷(今葱岭以东),东极大 海,南 抵林 邑(今越南南部,即“占城”),北达大漠地区。唐太宗也被北方各少数民族首领推尊为“天可汗”,并在这些地区开辟了“参天可汗大道”,沿途设置六十八个驿站。唐朝和西北各族之间使者来往不绝,关系十分融洽。

唐太宗在政洽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如加强隋文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政权机构;发展科举制度,注意选拔人才和考察吏治;清理刑狱,废除一些苛法,规定死刑在中央要五复奏,地方三复奏。在经济上,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推行“输庸代役”的政策,奖励 开 垦荒 地、兴修水利,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在文化方面,他 下令 设 置史馆,命宰相监修六朝国史,广泛购求和整理天下图籍,抄藏内府;命魏徽编《群书治要》、孔颖达撰《五经正义》、高士廉纂《文思博要》、李泰修《括地志 》等,大大繁荣了封建的学术文化。所以,唐朝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文治和武功都达到了空前的盛况,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兴盛的大国。据史书记载,当时“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责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犯法的人也大为减少,在六三O年,全国断发时有赠溃”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这些记载虽不免有很大夸 张 过誉 之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贞观年间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情况,故在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重要经验,是唐太宗能够采取正确的用人和纳谏措施。他说:人君必须至公无私,才能服天下人的心,“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用一坏人,别的坏人都会跟着进来。他的用人原则是德才兼备,以才命官。他把投唐的农民起义军将领徐世勤( 李)、秦叔宝、程知节,政敌方面的部属届突通、戴胄、魏徽、冯立,寒素出身的刘泊、马周、张亮,奴仆出身的大将钱九陇、马三宝,降将尉迟敬德,关陇士族 李靖、长 孙无忌、于志宁、韦挺,还有少数民族的将领阿史那社尔、执失黑力、契必何力等,都选拔到中央,量才任职。故史书称赞他“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隋朝的灭亡是唐初治国的一面镜子。唐太宗对大臣说:“人欲自明,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他比较注意求谏和纳谏。侍中魏徽敢于犯颜盲谏,深受唐太宗的赞赏。六四三年( 贞观十七年),魏徽死时,唐太宗痛哭流涕,十分惋惜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饶,可以明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已过。

魏微班逝,遂亡一镜矣!”六四七年,唐太宗自已总结了“贞观之治”成功的五点主要经验,他说:第一,自古帝王往往妒忌有才能的人,我见到别人有才能,好象就是我自己的才能;第二,一个人做事,不能样样都会,我用人总是用他的长处,避免用他的短处;第三,以前人主升进贤良的人,喜爱得想把他们抱在怀里,斥退不才的人,厌恶得想把他们推到沟里。我敬重贤良的人,也谅解不才的人,使他们都能得到适当的处所,第四,以前人主常憎恨正直的人,明杀暗害,历朝都有。我即位以来,褒奖正直,从没有黜责过一人;第五,从古以来,都是贵中华,贱夷狄,我独不取这种偏见,同等看待汉族和非汉族人,因此境外部落都来亲附。我有今天的成功,就是因为实行了这五条。

唐太宗在晚年接受了以往骄纵子弟的严重教训,对子女的教育重视起来,曾命大臣作《帝范》十三篇传授太子和诸王。他曾对李治( 即高宗)说:我一生功大过小。所以能保持大业。你没有我的功劳而承受我的富贵,只有竭力学好,才能得个平安,如果骄懒奢侈,那就连生命也会保不住。但唐太宗毕竟是封建皇帝,在他统治期间,农民负担依然十分苛重。另外,到贞观中期,他已不易听纳不同意见,而且渐趋奢侈了,晚年更是好大喜功,侵犯邻国,并崇信僧道,服用“金石”之药,等等。六四九年( 贞观二十三年 ) 七月十日,因服“金石秘剂”而死,葬陕西礼泉县昭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