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博物馆,民族服饰如何穿越古今,展示中华服饰之美?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3-06-23 发布于山东

我国素有“衣冠上国”之美誉,丰富灿烂的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内蕴于各民族的服饰之中。服饰不仅凝聚了历代手艺人的情感与智慧,也生动反映出传统生活和区域文化的多元特征和历史脉络。让我们走进南宁市博物馆的《“意象——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审美及其当代重塑特展”》、中国民族博物馆的“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主题展、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的多个服饰展,看古老服饰如何穿越古今,展现中华服饰之美。


倾力打造“生长的博物馆”

□ 讲述人:
南宁市博物馆馆长 张晓剑

南宁市博物馆在开馆之初就提出“生长的博物馆”的建馆理念。今年,我们推出了“意象——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审美及其当代重塑特展”(以下简称“意象展”),可以说这是多年践行建馆理念的重要成果。

图片

“意象——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审美及其当代重塑特展”现场。南宁市博物馆供图

博物馆里的服饰藏品通常都不会年代过于遥远,主要是因为有机织物并不像无机物那样性质稳定,只有在恒温恒湿的存放条件下才可以维持其原本的状态。但服饰是用来穿戴使用的,老化、虫蛀、磨损、腐朽等因素会大大减少它的寿命。一般来说,服饰类藏品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就已经比较少见,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看到两三百年前的服饰。

由此,我们在策展中意识到民族服饰与其孕育的文化都是有生命的,这个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常”与“易”的关系。服饰文化是在“常”与“易”的辩证关系中实现传承与创新。让博物馆与文化共同生长,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具象化,意象展就是我们作出的一次尝试。

意象展不再以服饰藏品及其知识作为叙事主线,也不强调民族服饰文化的原生性、遗产性,更多的是去提供民族服饰文化多元、活态的审美体验。展览中对“当代重塑”的叙事,也不是简单的记录和价值再发现,而是在服饰文化载体上发出的新枝嫩芽。

比如,展览的第四部分被定名为“常·易”,邀请意大利设计师Giancarlo Mossi进行设计制作,展品从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和当代审美的融合视角,给出我们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答案。展陈中,一套被命名为“蝶变”的晚礼服与贵州黄平苗族盛装,形成红与黑、明与暗、传统与时尚的比照。我们从意象展看到,当博物馆的叙事不再满足于文化遗物的静态观瞻,而是进展至文化生长、社会发展的思考,博物馆由此真正融入文化肌体,可持续性也就顺理成章具象化了。

在南宁市博物馆开馆之后,我们发现常设展虽然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叙事手段,但却较难支撑起与社会公众持续交流的渠道,更不用说参与到文化生长当中。参观者在观看了两三次常设展之后,观展的兴趣会迅速衰减。同时,常设展由于聚焦当地的历史文化,叙事主题单一,虽利于传播知识,却缺乏可持续的交互能力,观众很难保持参观黏性。

特展(临展)则有所不同。以意象展为例,6个月的展期起到了“书非借不能读”的作用,激发了观众限时观展的意愿。通过元旦和春节假期的口碑发酵,不少观众专程来博物馆看展。“五一”期间,南宁市博物馆成为广西最受外地游客欢迎的5个打卡地之一。视频平台上意象展的热度也持续不退,甚至一度冲上热搜第二位,超过400万网友观看了该展的相关视频。

特展还可以反映博物馆在文化议题上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使博物馆直接融入文化生长,成为一股重要的文化力量。展期内,意象展引发了观众关于民族服饰的当代价值、审美体验的多元构成、民族文化的传播、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等议题的对话交流,已然形成了具有观念冲击意义的文化事件。

曾经有一名来自天津的观众在观展结束之后留言,认为这么好的展览应该成为固定展,方便更多民众领略民族服饰的魅力。我们在反馈时表示,“意象展是流动的常设展”。其实,我们在策展时就考虑了易地交流的可能,所以意象展的展具都可重复组装使用,这极大地提升了展览的传播能力,减少了展览的交流成本。特展将多元活态的文化叙事送到不同的场域之中,让观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交流,这无疑是馆内常设展无法做到的。

总之,我们从意象展汲取了经验,也更深入思考如何引入市场、社会部门的力量,为南宁市博物馆发展持续注入活力,从而打造老百姓喜欢的“生长的博物馆”。

千山同一月:在民族服饰展览中“看见”共同体

□ 讲述人:
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 吴洁

从人类学视角看,服饰既是物质的,又是观念的。与服饰相关的实践不仅与身体、性别、身份等有着密切关联,还必然会参与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服饰的展览叙事存在多种方式,既可以选择呈现服饰本身的知识、工艺和审美,也可以讨论与人、自然及社会相关的理念和价值观等。

图片

“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南通站巡展。中国民族博物馆供图

一些展览中,服饰被当作对象化的客体进行呈现,其社会性、象征性则相对被忽视。当人们逐渐意识到服饰可以承载多种面向,服饰主题展览便被赋予不同的叙事角度,呈现出不同的思想、行为和时代精神。尤其从服饰与自然、社会、历史、情感等主题的关系探索中,可以交织出多样观点,形成更具观赏性,并与当下的社会与学术关怀产生共鸣的展览。

我国较早的民族服饰主题展览,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我国许多民族学、人类学家前往边疆地区做调查,收集民族文物,再通过举办展览介绍边疆地区和各民族的知识和风貌,以此让公众对边疆地区更加了解,从而更好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发展。其时,民族服饰作为各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是民族文物收藏与展示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各地民族类博物馆加强对民族文物的保护与收集,举办各类民族文物展览,形成不同的讲述方式。大体上可以看到两个方面的叙事路径,一方面是关注服饰工艺、技法、形制之外的理念,同时重视各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智慧,如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在民族服饰中就有体现。这个路径丰富了关于民族服饰以及纺织物的知识,也极大拓展了民族服饰的表征边界。另一方面,在前一种路径的基础上,超越民族服饰本身讨论一些更为宏大的议题,例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议题。

图片

“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南通站巡展。中国民族博物馆供图

中国民族博物馆的“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主题展览是以上两种叙事路径的结合。同时,展览还蕴含着一个更为宏大的主题:在绚烂、丰富、多维度呈现的民族服饰中,在时间、空间与工艺的线索之外,去寻找各民族传统服饰中的共性,“看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精神。

展览的主线是探索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是从传统中找到与当下甚至未来生活的联结,找到民族服饰超越时间、空间和群体的价值,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并指向创造美好的生活。展览选用我国40多个民族的服饰,150件(套)左右的展品特点鲜明,工艺、纹饰、功能性不尽相同。我们在不同的单元提炼出展品共同的精神指向。

比如在“时间”单元,通过服饰表达对祖先的慎终追远,对下一代的关心呵护,对生老病死、自然生命周期的理解,这是超越所谓“传统”与“现代”二元的、充满中国智慧的价值理念。

在“空间”单元,衣服作为“行走的建筑”,体现中华民族丰富的生态人文景观以及中华民族宇宙观,这是许多民族服饰主题展览很少关注的面向。

在“工艺”单元,展览传递了“用即是美”的日常生活哲学,以及一针一线努力生活的匠心。以此表达美好生活的愿景与希望,让民族服饰的文化价值指向更久远的未来。

但该展览的立意并不止步于此,通过在北京、银川、杭州、南宁等不同城市的巡展,我们在与不同地区、文化、观众、展览空间的邂逅中,不断寻找当地的服饰文化与展览核心价值相符合的内容。这种寻找是一个不断发现“共同性”的过程,每一个在地化方案都反映着各民族在服饰观念、制作技艺、精神追求上的交融,并继续开拓新的交流历程。与此同时,展览利用具有想象力的空间设计,将这种交流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

譬如南通站的巡展。在南通这座现代化城市,在中国古典园林式的展厅里,“时间”“空间”“工艺”“交错”4个叙事篇章串联起来的中华各民族服饰。展厅里,自然光透过月亮门散落在衣裳上,室外是移天缩地的园林实景,虚实之间的景观有通有隔。当观众通过展线的引导,从展厅走到庭院,站在庭院中分别看向两侧门中的传统与现代,也许那一瞬间能听见古今之间的交流。置身于庭院中仰望天边月时,会悠然升起“千山共一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动。

于中国民族博物馆而言,创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寻找通向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创美好生活的新途径。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继续探索,前进。

续古为潮让旧时服饰连接今之时尚

□ 讲述人: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胡小妹
在文化交流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下,策展作为文化诠释的有效手段,其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全新的策展意识、策展观念和策展方法论,在跨文化与跨领域的策展实践中不断涌现。与此同时,策展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延伸和扩展,诸多传统领域的界限被打破并被赋予全新的内涵,民族服饰的时尚策展亦是如此。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作为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收藏有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为一体。博物馆致力于将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创新设计与博物馆主题展览相结合,让旧时文物与今之时尚相连接,探讨基于民族服饰的时尚策展路径,即寻求革新的策展意识,关联文物与时尚,通过对话、想象连接历史与当下,建构对民族服饰多角度的诠释方式。

民族服饰博物馆曾策划推出“采蓝——中印蓝染考察文献展”。展览团队以中国、印度的传统植物蓝染技艺为研究范本,以亲历者视角将调研、对比研究和设计的成果进行展示,研讨蓝染的文化含义和人文价值,探寻传统工艺转化为当代设计生产力的途径。展览重点突出蓝染的工具以及工艺流程,并以手绘的方式呈现,旨在让参观者认识传统植物蓝染的材料与制作方法,重拾对手工艺的探究,表达对手工艺人的尊重,并为时下流行的可持续设计带来启发。

作为北京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之一,民族服饰博物馆策划推出“东拼西凑·百衲成衣——馆藏拼布艺术展”,通过“巧手结彩衣”“剪花绣摇篮”“千针缝铺盖”“拼帛成岁月”“百家保童年”5个单元,展示各民族拼布服饰,由此解码蕴藏在手工技艺背后的丰富精神内涵。展览海报的主题字体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共生汉字”创意手法,用全新的视觉语言诠释传统服饰所承载的魅力,既契合拼布的意象,同时寓意我国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

民族服饰文化推广研究的时尚策展需要打破单纯的文物展示逻辑,提出更多具有思考性的展览视角,对民族服饰的内涵进行延伸,以再设计的方式使其与现实进行对话。

民族服饰博物馆于2019年策划实施了基于“对话”形式的展览,一个是“千补百衲 被褐出尘——东京Amuse Museum 'BORO’馆藏展”,另一个是“节用·惜物——可持续创新设计展”,两场展览的可持续设计理念非常契合。在备展过程中,师生们围绕“节用惜物”主题,以“一方布”“拼布”“线迹”3个板块展开设计。所有展出作品以尽量不剪裁、少剪裁或使用废弃布料来设计完成,创作的过程与作品本身都是主题理念最好的诠释。这种策展的方式是传统与现代的一种对话,也是古之文物与今之时尚的连接。

图片

龟兹创新服装作品 贺阳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曾与新疆龟兹研究院联合举办“丝绸之路——龟兹壁画艺术展”,通过模拟仿真洞窟、AR等多媒体手段,再现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丝绸之路石窟壁画精品。展览的筹备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策展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团队将对丝路文化、龟兹壁画艺术的梳理、归纳和总结融入教学实践,师生共同进行纹样临摹提取与服饰创新设计,完成了12幅龟兹创新图案纹样和18套龟兹创新服饰设计作品。这些充满创意和时尚感的作品,使“丝绸之路”展成为一次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展陈。

展览开幕之日,伴着悠然响起的龟兹古乐,定制的龟兹创新服装在T台上缓缓呈现,观众既恍若入境千年龟兹,又能领略时尚服饰魅力。展览中,不仅有具体可感的物象,也有抽象的视觉符号、动态的全方位演绎。如此,让民族服饰从几千年前的壁画中“走”出来,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用古代文明演绎现代潮流,用现代语言讲述传统文化,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启迪未来创造。

可以说,民族服饰的时尚策展实践,是通过文案、图像、设计、行为、身体、联想等方式诠释旧时文物与今之时尚。博物馆里的民族服饰不仅是以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呈现,其所传达的人与服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相应的文化环境也被深入挖掘与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服饰的时尚策展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过程,而是更关注人与物、人与人在展览空间的交互与联结,时尚也不再是指对风格和潮流的追逐,而是更强调从多重维度来理解时尚这一文化和社会现象。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