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的濠梁之辩,是庄子赢了,还是惠子赢了?

 小播读书 2023-06-23 发布于广东

我国古代哲学有一个经典的辩论“濠梁之辩”,这是名家思想家惠子和道家思想家庄子之间的一次辩论。

这个辩论之所以经典,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分别体现道家和名家思想的根本差异。

那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拆解这个经典辩论的内容,看看在著名的“濠梁之辩”中,是庄子赢了,还是惠子赢了?

这是《庄子·秋水篇》中,记载的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有一天,庄子和朋友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你看这条白儵[shū]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 

惠子反驳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就是著名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惠子继续反问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同样,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同样的道理。” 

然后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 '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 的话,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在这段对话中,从逻辑上看好像是惠子更有道理,庄子说,你不是我,所以不知道我是否知道鱼儿的快乐。

惠子用同样的逻辑反驳了庄子,正是因为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同样,你不是鱼,你也不应该知道鱼是否快乐。

惠子的反驳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但是在惠子的逻辑中,隐含了一个前提:人与人之间,人和鱼之间是完全无法沟通的,是不同的,是隔离的,所以,彼此无法知晓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所以,惠子才用庄子的话反驳了庄子,但是庄子并不没有顺着惠子的逻辑继续反驳,而是换了一个角度。

庄子说:你刚才所说的 '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才来问我的,所以,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这里显然庄子的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分离的,当我说话,你就知道我的想法,也可以感知到我的感受。

同样,人和鱼之间也并不是分离的,也同样可以相互感知。

在惠子眼里,万物都是分离的,人与人,人与鱼是彼此独立的个体。

而在庄子眼里,万物都是一体的,并不是分离的,人和人是一个整体,可以相互理解,人和鱼也是一个整体,当然也可以相互理解。

从这个经典的辩论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庄子和惠子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也可以进一步看出道家思想和名家思想在世界观和认识论上面的差异。

首先在思维方式上,以惠子为代表的名家思想更注重理性的逻辑分析和推理,所以,上面的濠梁之辩,很多人认为惠子在逻辑上更胜一筹,是惠子赢得了辩论,而庄子最后好像只是在狡辩。

但我们换一个视角,不是从基于概念和语言的逻辑分析上,而是从直接的感知上,我们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玩,是可以感知到鱼儿的感受的。正如我们可以对他人感同身受一样。

惠子的分析以逻辑为基础,而庄子的分析以直觉感知为基础,或者说,庄子在思维方式中,增加了更多的情感因素,而不是纯粹基于理性的逻辑推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庄子的反驳也在情理之中,并非诡辩。

这其实体现了庄子和惠子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一种是逻辑思维,一种是感性思维。

其次,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也体现了两种世界观的差异,通常我们理解的世界观是属于本体论的范畴,是我们对万物起源和本质属性的认识,从这个角度看,名家和道家思想是非常类似的,他们都认为宇宙是无限的。

前面我们介绍了惠子的“历物十事”,惠子表现出了明显的无限时空观。

但不同的是,道家思想把万物首先看成一个整体,万物首先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因为在道家思想看来,万物都是从一个整体中分离出来的个体。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在有形的万物形成之前,天地是一个混沌的整体,是“混而为一”的,在这个意义上,万物是“无”,是“一”,也是“大”,无形,无限和整体,而个体都是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

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是一个整体,它们共享同一个“道”,这是道家思想的宇宙观或者世界观。

但和道家思想不同,名家思想更注重事物的特殊性和独特性,个别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统一体。

或者说,道家思想更注重万物的整体性,而名家思想更注重事物的特殊性。

虽然,道家思想和名家思想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思维,但是他们辩证思维的目的或者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道家思想辩证地看到了事物共性的一面,而名家思想辩证地看到了事物个性的一面,或者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性。

从纯粹的思维形式看,其实名家的辩证思维更彻底和全面。

而正是因为道家思想和名家思想持有不同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他们在看待事物属性、运动变化、生死观上就有所不同。

就像庄子说“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如果把万物看成一个整体,个体的生死其实对整体并没有影响,这是基于万物整体性的视角。

而惠子则认为“物方生方死”,具体事物的生死是真实存在的,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生死并不是绝对和孤立的存在,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而且对立的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当然在濠梁之辩上,也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差异。

庄子认为,万物是一体的,所以人和鱼可以相互感知。

惠子则认为,人与人,人与鱼是独立的个体,无法基于个体的分析,得出普遍的结论。

庄子和惠子的说法,你更支持谁的说法呢,欢迎在评论区谈谈你的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