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溪共一汇,治水大智慧

 夏天杂志 2023-06-23 发布于福建

       莆田主要的三大河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都是发源在西部山区,东流入海,三溪平列,形如川字,可以借助成语"川流入海″来形容莆田的水系流向。

       木兰溪是莆田第一河流,发源于仙游县西苑黄坑,总长105公里,流域面积732平方公里。木兰溪以千年古隁木兰陂人文景观和"木兰春潮″自然景观为著。

      萩芦溪是莆田第二河流,发源于仙游县游洋镇馨岳山(也称兴角山),襟五水于一溪,经庄边、萩芦至江口,注入兴化湾。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628平方公里。萩芦溪以唐代的太平陂、五代后唐的南安陂水利工程和"锦江春色″自然景观而闻名。

      延寿溪是莆田第三大河流,美如绶带,雅称绶溪,发源于仙游县钟山镇九鲤湖。干流总长54公里,以唐代延寿陂、泗华陂古水利工程和被誉为"北濑飞泉今化龙″的东圳水库以及"绶溪钓艇″景观而引人注目。

       古往今来,莆田历代的先贤们以治水大智慧,努力践行"三溪共一汇″的三溪综合治理的科学理念,在莆田水利史上写下了可圈可点、可歌可颂的壮丽篇章。

      “逝者如斯″、"似水流年″是人们对流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而把直流而去的水改为横流,溉灌溪畔两岸广阔的土地,便是治水的基本理念。

      在欧阳修的《唐书·地理志》中记载:″唐建中时,有吴兴者,塍海为田,乃于渡塘筑堤,遏水南入沙塘坂,成为延寿陂,酾为巨沟、股沟,以溉北洋之田四百顷″。宋代刘克庄考证认为,"作陂在神龙间(705~706),非建中(780~783),侯实主陂事……″(《义勇普济吴侯庙记》)这两种记载相差七十多年,原因是在吴兴之前便有筑陂之举,"昔陂未成,潮汐至使华桥,侯始塍海捍潮,堰溪溉田,向之咸地,悉为沃壤。″

      《莆田县志·水利》记载:"初,吴公建延寿陂,专为灌溉平洋田,尊贤里地高,未尝得食其利。及使华陂建,始分水北注,而干流仍循故道。明永乐中,兴化府通判董彬修陂,又有南北诸圳。″史料表明,在唐代时,莆田先人先从延寿溪入手,筑延寿、使华二陂,令水横流南北,以溉田园。

      乾隆版《莆田县志·舆地》载:"五代末,陈洪进于此设南安陂,凿圳引流,绕山麓以灌九里洋。此荻芦左行之水也。″这是荻芦溪下游最早的水利古建工程。

      宋嘉祐(1056~1063)间,兴化知军刘谔在萩芦溪中游莲花石下修筑太平陂。沿山凿圳,山壑数处,别作砥柱,以架石船,蛇行二十余里,以灌兴教、延寿二里之田。至宋绍定(1228~1233)年间,圳坏,知军曾用虎令修之,因此,太平陂也称"曾公陂″。经重修的太平陂水渠实现了"萩芦之水与泗华水合"的双溪共汇的第一步。

      弘治《兴化府志·山川考》载:"宋治平元年(1064)长乐女子钱四娘携巨金来莆,筑坡于将军滩前,开渠鼓角山南行,以灌于平壤。陂甫筑成,钱女引棹中流,而溪洪骤至,陂溃,钱女悲愤投水死。″宋刘克庄《钱妃庙记》中写道:"钱女是役,为圳一、沟三十六,陂虽坏而其圳与沟自若也。″

      宋治平年间(1064~1067),莆田九牧林后裔、长乐籍进士林从世携钱十万缗来故乡,在木兰溪下游杭头温泉口建陂,因岸高口狭,水流湍急,陂成而复决,至今在元丰桥下犹见遗址。

      宋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主政,推行新法,兴修水利,宋神宗诏令各他修陂建渠。侯官人李宏应诏而来,携钱七万缗,在莆田十四大户的倾力支持下,木兰陂以费时七年之功、耗田四千余亩、投资一百多万缗、投工四十余万日的浩大水利工程而永垂中国水利史册。

      弘治《兴化府志》载:木兰陂建成时,"长者即陂之右疏渠南注三十余里,为大沟七条,小沟无算。于陂南岸穿渠,引水东注,作桥其上,名'回澜′″。木兰陂建成后,南洋四万余顷田园得以灌溉,水量充足有余。而北洋农田仅靠延寿陂、太平陂之渠水,源浅易涸。元皇庆间(1312-1313),兴化路总管噶达尔在木兰陂创建万金陡门,凿渠引水北注。延祐二年(1315),兴化路总管张仲仪继续开山浚壕,引木兰之水绕府城之北。

       明成化元年,北京通化人、探花岳正来兴化任知府,他在任上大力倡修水力,巧妙地把汇入兴化护城河的荻芦溪、延寿溪、木兰溪的水源,开凿了一条贯穿府城南北的兼济河,开辟了兴化府城内的水上漕运。护城河和兼济河之水发挥了军防、航运后,又迴流渠道,灌溉南洋,一举多得,在历史上成为"以智之设,尽水之利″的典范。

      新时代的莆田人民赓续先贤们的"三溪共汇″理念,在东圳水库建设和木兰溪综合治理方面谱出水利建设的新篇章。

      1958年至1960年,在莆田县县长原鲁山带领下,莆田人民建成了莆田第一大水库,库容量达2.8亿立方米,修筑东圳干渠全长89公里,干渠管道横跨木兰溪,直抵沿海,使沿海十个乡镇三十万农田永享水利之泽。

       更宏伟的木兰溪水利综合治理工程始于一九九六年。几十年来,莆田市委、市政府步步留下坚实脚印,年年创造骄人业绩。木兰溪道改造,祸水化为福水;木兰公园建设,四季繁花似锦;十里风光带,一曲惠民歌;水上驰巴士,文旅创意新;莆田水利博物馆,水利文化集大成……

       在古代与未来之间,有这一代莆田儿女的思考、探索与奋斗。莆田人民治水的大智慧必将在前人的积累的经验中不断升华,以新时代思想高度和科技力量,以社会经济实力和国家的政策扶持,莆阳三溪之水,必成幸福之源,惠泽世世代代的莆田人民!

  木兰陂(图片由林成彬分享)

作者:林成彬

附:作者简介

林成彬,生于1954年8月,福建仙游游洋人。莆田市群众艺术馆原副研究馆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群文学学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华佛教艺术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退休之后,担任莆田学院工艺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莆田市传统手工艺商会秘书长、《莆田市工艺美术志》执行主编。

成彬从事文化工作四十多年间,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先后参与编写或独立撰著出版的书籍有《美丽的兴化湾》《兴化揽胜》《九鲤湖的故事》《妈祖的传说》《农村文明论》《兴化烹调》《中国城市丛书:莆田市》《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中国曲艺集成福建卷》《中国民间歌谣集成福建卷》《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中国民间谚语福建卷》《莆田非遗:保护与传承》《妈祖信俗》《美丽的兴化湾》等二十多种。其中《妈祖的传说》《农村文明论》获省对外宣传图书奖、社科图书奖,《莆田非遗:保护与传承》获市社科图书一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