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家就在老街长巷

 东营微文化_ 2023-06-24 发布于山东

我的老家,坐落在一条长长的堤坝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有460多户人家,常住人口1600多人,是利津县最大的村庄之一,他的名字叫南岭子。
在儿时的记忆里,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大多数人家靠做豆腐生意,贴补家用,我家也不例外。爷爷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留给我们一盘石磨、一条扁担、一个瓮子、一口大铁锅等做豆腐的器具。奶奶经常和我们念叨,以前每天天不亮,全家就开始做豆腐,我爷爷就是用这条扁担,挑着两块豆腐,走街串巷,敲着梆子卖豆腐来养活全家。
现在条件好了,不再为生计奔波,那些八九十岁的老人聚在一起,仍能回忆起当年我们村的一些故事。故乡原在大清河左岸,是名闻遐迩的永阜大盐场中点的一个土岭子。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为躲避黄河水患,纷纷抢占高地安家,“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黄河多次在这里决口泛滥,村庄周复变迁,最后这个饱经忧患的聚落就驻扎在这条黄河故堤上,形成了蜿蜒数里的“长巷”。
南岭豆腐、南岭丸子、民间剪纸、粗布纺织,老扬琴、小吕剧等特色鲜明,传承至今,这些古老的民间文化,经历几代人的改良,延续至今相当不容易,这可以说是独特的民间资源,挖掘潜力巨大,不能在我们这一辈失传。为了挽救这些即将失传的老传统、老手艺和非遗文化后,利津县政府从2020年开始,启动实施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程。
利津县政府投入巨资,实施“老街长巷”暨“非遗文化传承一条街”这一规模浩大的项目建设,本着“保护、挖掘、传承”总工作思路,打造南岭村至北岭村全长5公里主街改造工程,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运作模式,老手工、老工艺、老作坊等非遗文化沿街落户,成熟一家落户一家,不断深入挖掘做好传承。到现在为止,已经完成了建大门牌坊、传统戏楼、非遗作坊、非遗文化展馆、非遗文化创作展示区、传统文化体验区等。村口牌坊上,有一幅龙门对,赫然写着:“济水山左来渔盐丰饶名南岭,黄河门前过钟灵毓秀是我家”。

老街长巷

4月30日上午, 第一届黄河口 “老街长巷”非遗文化周正式启动。市县各级领导亲自剪裁,也吸引了大批前来参观的游客,这是南岭子百年历史上的空前盛会。
现在,当我再一次回到老家,迎接我的是一个崭新而又古老的村庄。走进老街长巷,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老街长巷”牌坊,随后便是四方戏台上群众们自发组织的扬琴说唱戏曲表演,婉转悠扬的戏曲声中,一位86岁的老人在台上演唱,引得周边观众拍手叫好。
长街两旁的传统手工作坊,按照村民们擅长的领域分为男工坊和女工坊,生产制作不同的手工制品,里面均是七旬以上的本村老人在此忙碌,或操作着老式织布机,或认真绣着虎头鞋,或绑着扫把。工作人员介绍道,通过打造农民家门口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村级历史文化展示馆,最大限度地重现了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传承了乡土历史文化,盘活了历史文化资源,使民间的非物质文化成为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我岳母家就在老街的最南头,如今被建成古装传统婚俗的婚房,还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喜良缘。走进喜良缘大院,首映入眼帘的是一台披红挂彩的八台大轿,如今这台大轿成了情侣们合影留念的佳境。
再往里走,一张大大的双喜剪纸贴在院墙上。在“正屋”里,常见的酒素子、鞍子、镜子、带子等在这里都可见到,工作人员还表演了传统婚礼的一个习俗——填枕头。虽然现代的婚礼习俗与古老的婚俗产生了变化,但是在这里,传统的婚俗文化被保留了下来。
如果你来到南岭子,在参观那些古老文化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去品尝一下我们村的传承美食——八大碗。那原汁原味一定会让你拍手称赞,那崭新的古老场景,也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图片为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刘虎,1964年生于利津县南岭村,毕业于滨州师专,酷爱文学,现从事教育工作。

《东营微文化》投稿要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