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发票的前世今生,两千年的税收历史真相!(全面剖析)

 莫为天下先 2023-06-24 发布于湖南
Image
46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表示:对信用优良的大型企业,将试行按需开票,不再受开票额度限制,对经营业务简单的纳税人,试行简易申报并不断扩大范围等。

对此,很多人评论:“早就该实行了”“不懂为什么要限制开票额度”“当下连增个发票都吃拿卡要各种限制......

其实大部分人不知道,发票受社会环境变革影响,不同的政权、不同的政策、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发票成长的土壤。

一张小小的发票变迁的背后,体现的是国家税收现代化建设的进步,是一整套经济与政治制度。

税票的历史,就经济发展的历史,更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缩影。

今天就来追根溯源、畅谈一下发票的前世今生,以历史角度看待发票的变化,再反观发票的发展之路。
01

发票在历史舞台的重要性


广袤的中国,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一直有着极高的税收征管成本,这是中国两千年来挥之不去的阴影。

特别是在繁荣过后,既得利益集团纳税意愿降低,征税难度就会陡然提升,中央财政就会陷入枯竭,国家动员能力急剧下降,这种时候,一旦遇到内忧外患,王朝就会倾覆。

而最终打破这一历史镣铐的,就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事物——发票。

Image

发票是如何出现的?

当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了剩余产品,出现大量的、复杂的交换活动时,人们就会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换活动中意识到:大量的、频繁的产品交换,必须有一定的、与之相适应的记录,于是出现了记录交换结果的凭证。

简单来说,票就是发生的成本、费用或收入的原始凭证。

长久以来都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不可忽略的角色,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凭证之一。

Image

早期的发票有发奉、发货票、脚力单、执照、清单、抄上、奉上、尊账等10+种称谓,是商家销售货物所开具的一份“发货单”,上面记录交易双方的名称、货物品名、数量、单价、总价、交易时间等。

而当下,对于公司来讲,发票主要是做账的依据,也是缴税的费用凭证,对员工来讲,主要是用来报销的,所以,民间的付款单、收款收据也被统称为发票。

02

发票的前世今生


发票的历史实在是太长了,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开端的时候就诞生了。

早在周朝,我们的祖先就通过结绳记事发明了“书契”,可以说是发票的祖先。后来,商朝出现了“记事刻辞”,东晋发展出了“文券”。

不过,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发票还是在晚清时期。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晋商、徽商的生意遍布大江南北,货物、服务、运输等交易的售后服务需求激增,于是发票应运而生。

Image

不过这时候的发票诞生完全是市场行为,所以并不被政府重视,商户们只要买回来套印自己的商号名和标识就行,官府不参与发票印制,也谈不上有什么管理行为。

因此,这个时期的发票种类、大小、格式、图案、印章、字体,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很多图案精美、书法精湛的发票甚至堪称艺术品。

到了民国时期,开发票就成了一种规矩,深度介入了社会生活。

Image

因为新会计制度的引进,发票的形式增添了很多新品种,西洋表格式发票开始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出现。

不过有的是商户自行印制,有的是行业协会统一印制,政府仍旧没有限制规定,对发票的关注点更多是集中在印花税方面——在凭证上直接印固定金额,专门用于征收印花税税款。

Image

政府对发票的影响/控制,是从抗战结束后开始的,但并不是国民政府统一行为,而是个别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税收的考虑,更多是把发票作为稳定税源的工具,由税务局监制各行业发票。

这也是“以票管税”的先驱,是政府统一发票制式的开端。

1949年建政以后,以票控税的方法开始在全国推广,虽然各地发票的格式、大小、颜色、字体、纸质不同,但都是税务局印制或监制,实行编号管理。

再往后就是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了,国有经济占主导,国企上交利润,财政收入变成利润上缴模式,税收占比不大,发票又回到了自行印制的时代。

70年代末,国家经济重启,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渐渐复苏,财政收入也从利润上缴模式改回税收模式,税务局对发票的统一印制和管控才又得到加强。

Image

从明清时代发展至今发票在时间的推演中变得越来越正式,已然承接了新时代适应国家税务监控的样子。

直至今日,随着时代改变和发票制度的完整化、模式化,我们已经产生了统一的机打发票、电子发票、甚至区块链电子发票。

03

我国为什么以票控税?


发票这东西不是中国特有的,但其他国家都是企业自己印制发票,也没有税务监制章。包括香港也是公司自己印刷,不需要按发票金额纳税。

为什么我国要由税务局来控制发票呢?一句话,为了避免偷税漏税。

我们知道,发票中的交易金额包含增值税和消费税都属于间接税,是在交易环节缴纳的,最终由购买人或消费者负担。

而增值税消费税占我国税收总额的60%,个人所得税占比仅不到9%,相当于工薪税,所以真正的富人大部分都隐身了。

Image

而国外的个人所得税占据税收总额50%-90%,增值税或消费税一般在5%以内,很多国家和地区甚至是0税负,所以税务监制发票就不那么重要。

而且他们对税收风险的控制手段非常严格,一旦被确认有偷税漏税的行为,后果十分严重,轻则罚款、罚息,重则起诉、监禁,很少有人敢假冒或虚开发票。

在这种系统之下,发票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记录作用,税务局也就不需要做过多要求。

反观中国,由于纳税人基数巨大,要求所有纳税人据实申报纳税义务,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现实的,我们的会信用制度尚不如欧美国家发达和完善,漏税、逃税的成本非常低。

Image

再结合现代公司制度,有个bug:对收票方来说,只要发票形式正确,不管开票方是否缴纳了相应税款都可以抵税,这就使得税务可能会面临收不到开票方税款、却要因票少收收票方税款的情况。

此外,由于我朝士农工商阶层有着悠久的现金交易传统,税务机关无法单靠银行账户去掌控纳税人的经营&纳税情况,加上税务局与银行各自为政,部门获取信息成本极高,所以,中国税务局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发票和物流的比对来确定收入,就是所谓的“以票管税”。

不单是为了收税,更多地是为了“控税”,管控各行业纳税人使之“合法”纳税。

把发票的样式、开具通通管起来,通过追踪控制发票的流通来追查经济利益的流动、每月发票领购的数量和金额,这能让税局对纳税人有粗略的了解,便于确认企业是否正常经营,也避免企业无节制滥开发票。

04

税务管理滋生腐败

吃拿卡要现象频发


中国的税务管理经历了三个过程,最开始是“经验管税”,严重依赖税务机构个人的主观判断的,很容易滋生腐败。

这个时期,你认识谁谁谁很重要,因为税务局有权力决定是否发放发票,于是,部分宗旨意识淡薄、权力观扭曲的“蛀虫”就不自觉手中拥有的权力当作捞取好处的工具和资本。

他们奉行“有权不用枉做官”的信条,把“吃拿卡要”当成个人本事,把捞取好处变成理所应当,把服务群众等同于商品交易

Image

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总而言之就是: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

大部分纳税人和中小企业们虽然深恶痛绝,也只能忍气吞声去“孝敬”,有的甚至专门成立了对外公共办事部门,为的就是维护好与“相关部门”的关系。

国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后来很多地方的税管员变成了轮流制,一个片区一个片区轮流管理,避免让一个人长期呆一个地方;有的地方则简政放权,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审批流程;还有的是按事项分解,随机审批。

随着金三系统逐步升级,开始“以票控税”,税务部门认为只要把发票管好就能控制税收。但这个时期,很多人是开了发票才向税务局申报、不开发票就不申报,造成很多人有收入却没交税,且税务局还管不上。

Image

于是,现在又从“以票控税”变成了“以数治税”,就是金税三期的升级版——金税四期。

通过数据进行税务日常管理和其他管理,包括银行数据、房地产数据、各种第三方信息等,实现了对企业业务更全面的监控,彻底堵上部分企业通过非法手段规避缴税的漏洞,所以出现了一句话:往后余生,最了解我们每一个人的就是税务局!

我之前写过一篇专门分析税改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查看:税政改革悄然启动,好人赚钱的时代来了!

/

如今,无论身在何处,从事什么职业,发票已经成为了我们工作、生产、交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物和交易凭证。

从晚清民国的老发票到现代电子发票,从市井生活到社会变革,从“北语十三章”到“国税限开票”,每张税票都写满了岁月峥嵘的回忆,记录和见证着各个时期商业、货币、物价、税收甚至是城镇地名等诸多历史。

在税收数据里,我们看到的是传统动能的转型升级,是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是科技创的日新月异。

但在历史这张发票的抬头上,写的是无数辛勤劳作的国民。

同时,税收既是国家力量的体现,也是调节贫富差距、平衡企业竞争关系和产业扶持的重要调节工具,

所以接下来的重点,仍旧是要一步步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税制体系,税务部门应发挥惩恶扬善精神,通过大数据监控追逃税款,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好地服务创新优秀企业、保障纳税人主体和市场健康运行。

只有敬畏历史,走近人民,才能更匀速向未来出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