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殊、普贤造像的题材、图像及风格赏析 | 中贸圣佳2023春拍

 惠训书院 2023-06-24 发布于山东

中贸圣佳2023春季拍卖会

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预展时间

7月1日-7月2日

10:00-18:00

拍卖时间

7月4日 17:00 B厅

地点

圣佳艺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76号

拍品预览

Lot 1646

文殊、普贤菩萨像

中原 明代

铜 高38厘米 高40厘米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源:2014年9月纽约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lot501,图录注明“1922年至1930年间在中国购得”。

出版:《金佛光明—古代金铜造像集锦》,文物出版社,2018年3月,第456-457页。

参阅1

参阅2

参阅3

参阅4

参阅:

1.陕西延安钟山石窟10号窟宋代石雕文殊、普贤菩萨像。

2。重庆大足北山转轮藏窟宋代石雕文殊、普贤菩萨像。

3。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北宋铜镀金普贤菩萨像,高7.3米。

4。2014年9月纽约苏富比拍卖原始图。

理智双具 功德圆满

——文殊、普贤造像的题材、图像及风格赏析 

文/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文殊和普贤是大乘佛教宣扬的两位大菩萨,他们的履历和功德都有经典记载。文殊是印度梵语“文殊师利”的音译简称,意译“妙德”“妙吉祥”。他以智慧见长,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故佛经称他“文殊师利法王子”。两晋之际,文殊菩萨随着佛教的传播传入我国,并迅速得到了我国民众的广泛崇信。由于文殊信仰的盛行,唐代时文殊在我国形成了他的道场,即今天山西五台山。从此以后,五台山成为了我国人民崇拜文殊菩萨的重要道场。

普贤是印度梵语的意译,又译为“遍吉”,意为其妙善、妙德遍一切处。他主司一切诸佛的理德、定德和行德,尤以行愿广大而著称,故有“大行普贤菩萨”的美名。佛教记载普贤的经典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华严经》和《法华经》,它们都有专门讲述普贤事迹和功德的章节,分别为《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普贤菩萨劝发品》。唐代是普贤信仰的鼎盛时期,也形成了他的道场,即今天四川峨眉山。唐代以后,普贤及其道场的信仰在我国一直盛行不衰,广受世人崇拜。

文殊和普贤是佛教一组固定的组合式供奉题材,二者的主尊通常是释迦牟尼佛或毗卢遮那佛,它们合称“华严三圣”。二菩萨分别象征诸佛的两种圆满功德——理德与智德,其中文殊象征佛的智德,普贤象征佛的理德,这两种功德双双具足,即象征佛的功德圆满。因为诸佛都是具足了这两种功德的大觉者,佛教重要念诵仪轨“三皈依”中有“皈依佛,两足尊”,其中的“两足尊”就是称赞佛的这两种功德,意为佛是理德与智德具足的尊者。

唐代以前,文殊和普贤二菩萨的形象特征并不明显,尤其是没有出现具有标志性的配有狮象坐骑的造型样式,直到唐代才出现了这种圆满的造像形式。唐代武则天时于阗国僧人实叉难陀译出八十卷《华严经》,该经重点宣扬了华藏世界和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与文殊、普贤二菩萨)的广阔境界和修法思想,这应是唐代二菩萨开始流行的重要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是唐代佛像艺术遗存最集中和最丰富之地,许多洞窟壁画上绘有成组的骑狮文殊和骑象普贤菩萨像,自初唐至晚唐,绵延不断,呈现出一条二菩萨像造型及配置发展演变的清晰脉络。

唐代以后的五代、两宋时期,文殊、普贤二菩萨的信仰在我国南北各地继续流行,二菩萨形象的塑造亦继承唐代余绪得到继续发展。今天我们在一些重要寺庙、石窟寺和世界各地的公私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大量这一时期二菩萨像的塑绘作品。如日本新田氏旧藏的五代铜文殊、普贤菩萨像,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石窟遗存的西夏时期文殊、普贤菩萨壁画像,陕西延安石窟遗存的宋代石雕文殊、普贤菩萨像,重庆大足北山转轮藏窟遗存的宋代石雕文殊、普贤菩萨像、四川峨眉山万年寺保存的北宋铜镀金普贤菩萨像,等等。这些造像尽管产地和分布地方不同,雕造的政治和民族背景不一,但它们的艺术风格都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趋向写实主义,二菩萨造型端庄,装饰华丽,躯体丰腴,姿态生动,表现出清新朴实、真实自然的浓郁的世俗审美情趣。

此次中贸圣佳拍卖推出的这两尊造像是宋代文殊、普贤像的突出代表。其中,文殊菩萨头束发髻,缯带垂肩,面庞丰圆,五官端正,神态安详。身穿袈裟和僧裙,两肩披天衣,颈佩项圈,腰间束带,衣着厚重,衣纹写实自然。半跏趺坐于狮子承托的圆盆式莲座上,左手举于身体左侧结说法印,右手抚在右膝。狮子身躯硕大,头部高昂,阔口大张,粗壮有力的四足前后错落,呈稳步向前迈进之式。普贤菩萨造型特征与文殊菩萨基本一致,唯有不同的是它的手印和坐骑,其手印恰好与文殊菩萨相反,右上左下,与文殊菩萨形成对应,坐骑是一头长鼻大象。从二菩萨的手印来看,它们在原来的实际供奉中,文殊菩萨显然居于左边,普贤菩萨居于右边,这也是唐宋时期常见的二菩萨供奉的方位与次序。

这两尊菩萨像无论造型样式还是雕刻手法皆具鲜明时代特点。菩萨面部高度写实,五官刻画生动自然,神情温婉娴静,将菩萨慈悲济世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衣纹的刻画皆为立体感极强的凸起线条,衣褶圆转流畅,技法精湛娴熟,给人真实自然的美感。菩萨颈部的项圈活灵活现,宛如真实的佩戴一般。身躯的雕塑极为写实,体态丰腴,两肩削斜,后背弯曲成弧形,真实表现了菩萨女性化的体型特征。狮子和大象皆为立姿的形式,与明清菩萨坐骑皆为卧姿的形式判然有别,也完全符合唐宋时期菩萨坐骑的造型特点。二菩萨像下面的方形四足台座,造型简洁大方,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诚如前面所举,中古时期的文殊、普贤二菩萨造像现存不乏实例,但论金铜造像一类,国内外公私博物馆的收藏中罕有能与这组造像相比者。这组造像不仅年代可靠,风格鲜明,体量硕大,品相完好,而且是完整的一套,这一点尤为难得和可贵。因此对于喜欢和收藏中原佛教造像的藏家而言,这两尊文殊、普贤像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欣赏和入藏的机会。

Lot 1645 

等觉妙觉菩萨绢画像

中原 十二世纪 

绢本彩绘 纵115厘米 横51厘米

估价:RMB 400,000-600,000

局部图

参阅1-2

参阅3-5

参阅6-7

参阅:

1.山西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菩萨像。

2.山西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二菩萨像。

3.英国大英博物馆藏莫高窟藏经洞9-10世纪引路菩萨绢画像。

4.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代壁画“弥陀说法图”中菩萨像。

5.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壁画“药师经变图”中菩萨像。

6.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山西稷山兴化寺。

7.2022 年中贸圣佳春季拍卖“十回向菩萨”绢画。

一幅稀有难得的金代佛画作品

——金代等觉妙觉菩萨绢画欣赏 

在中国古代绘画遗存中,宋元时期的作品是极为稀少的,而属于佛教题材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此次中贸圣佳推出的这幅等觉妙觉菩萨画像殊为难得,是一幅风格鲜明的金代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绘画作品,堪称我国佛教绘画艺术的稀世珍宝,对于研究金代及我国中原佛教绘画艺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这幅绢画表现的题材是等觉和妙觉二菩萨像,画作的左上角以白签书写了表现题材的名称,即楷书大字书写的“等觉妙觉菩萨”。等觉妙觉菩萨来自佛教《华严经》的记载,《华严经》认为修行者从凡夫到修成佛果需要经过七个阶段的五十二个阶梯,由低到高依次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其中等觉和妙觉是五十二个阶梯中最后两个位次,也是两个最高的位次。等觉菩萨位居菩萨修行五十二位的第五十一位,其意为十地位满,将证佛果的中间阶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如人们熟悉的观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菩萨都是等觉位的大菩萨。妙觉是在等觉位基础上更断一品的无明,证得觉行圆满的究竟佛果,它是佛果之别称,又称妙觉地。

画面上二菩萨一前一后站立,体型高大,充满了整个画面。二菩萨皆头戴山形大花冠,面相长圆,嘴边留有胡须,躯体丰腴,姿态娴雅,衣饰繁缛,气度雍容。其中,左菩萨足踏莲花,侧身向左,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置于腹前,身披袈裟和僧裙;右菩萨亦足踏莲花,侧身向右,两手执一长长的莲茎,莲花盛开于左边上方。全身衣饰非常繁复,上身披帔帛,帔帛绕臂后飘垂至足部,左肩斜披络腋,下身着长短重裙,腰间束丝带,腰带下垂下长长的绶带,衣着层次分明,衣纹飘逸流畅;手腕戴镯,胸前佩璎珞,大部分装饰以沥粉贴金技法表现,极富立体感。全幅人物以我国传统工笔重彩技法绘制,色彩有青、绿、赤、白等,既丰富艳丽,又庄重沉稳,技法上采用平涂、晕染、勾勒等不同形式,娴熟精细,整体呈现出金碧辉煌,古朴高雅,既庄严又神圣的艺术气韵。

这幅绘画主要表现佛教菩萨的图像,从菩萨的造型、装饰等风格特征上,我们很容易判断它的时代与风格,它明显体现了我国中原地区宋金时期的艺术风格。从大量的塑绘实物可见,宋金时期佛教造像风格普遍趋向于写实,表现出清新自然的现实主义气息。佛像面形圆润,宽额丰颐,眼泡鼓起,从额头到鼻梁一般凹陷下去,呈现一条明显的圆弧线,与当时现实中人物的面相特征十分接近。躯体肥胖,肌肉显得有些松弛,虽然不如唐代劲健有力,但完全符合人体的自然变化。头戴的花冠高大繁复,袈裟、帔帛、络腋和僧裙衣褶宽大,衣纹质感强烈,胸前的花瓣式璎珞和身下大仰莲瓣生动逼真,都体现了浓郁了现实生活气息。目前宋金时期的佛画作品不乏实物遗存,代表作品如山西高平开化寺北宋壁画、敦煌莫高窟宋代壁画、山西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等。与这些遗存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幅作品的风格与山西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最为接近,无论是菩萨的躯体及造型姿势,还是全身的衣着及装饰样式,与崇福寺弥陀殿壁画上的菩萨像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判断此幅作品就是一件金代作品,而且它的产地也应当出自山西某一寺庙(图1、图2)。

而放眼于中国佛教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也可给这幅作品一个准确的时代定位,因为其风格明显继承了唐代遗风而又开启了其后元代佛画的新风尚。其中,在继承唐代画风上,我们从敦煌莫高窟壁画、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绢画、瓜州榆林窟壁画、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壁画等大量绘画遗存上,可以清晰看到其图像及风格的源头。如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出自莫高窟藏经洞的9-10世纪引路菩萨绢画,画中菩萨的身形、姿势、衣着及装饰与此幅作品中的菩萨像极为相似(图3、图4)。但前后绘画风格的区别也十分明显,唐代佛画典雅端庄,手法细腻,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气韵,而金代佛画偏重写实,装饰繁缛,形象质朴,风格粗犷,带有浓郁的世俗审美趣味。而在开启元代佛画新风尚上,我们通过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所藏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壁画、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山西稷山兴化寺元代壁画和山西省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进行比较可以一目了然,这些元代壁画上的佛菩萨像在躯体造型及装饰风范上明显继承了金代,但衣着表现与金代迥然不同,衣着轻薄柔软,衣纹细密劲健,完全不同于金代朴拙厚重的衣着形式和衣纹线条(图5、图6)。由此可见,在我国佛画艺术历史上,这幅作品具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过渡性艺术特点和地位,这一艺术特点显示了作品的时代特性,也显示了它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珍贵的收藏价值。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从画作的题签来看,此幅画作应为成套佛画中的一幅,2022年中贸春季拍卖推出了一幅相同尺幅和年代的绢画,表现题材亦与此幅密切相关,为“十回向菩萨”,表明此幅与去年推出一幅原属一套,出自同一寺庙,而且属于同堂一组的供奉(图7)。根据“十回向菩萨”一分为二的表现方式,原来全套应为11幅,因为五十二个位次前的五十位菩萨都应为两幅画作表现十位菩萨的形式,这样推算五十二位菩萨正好可以11幅绢画完整表现出来。据称,此幅绢画也是一件早年海外回流文物,其品相明显优于去年推出的“十回向菩萨”绢画,是一幅极为珍贵的古代绘画杰作。

Lot 1648

阿弥陀佛像

中原 明代

铜漆金 高65厘米

估价:RMB 1,000,000-1,500,000

阿弥陀佛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有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名称,是佛教宣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此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微隆,髻前安宝珠,大耳齐垂于肩。面形圆润,眉间饰白毫,双目低垂,眉弓深邃,鼻梁高挺,双唇微合,尽显佛陀庄严慈悲的圆满德相。颈部刻有三道蚕节纹,为佛陀三十二相妙相之一。躯体浑厚结实,身姿挺拔有力,气势恢宏博大。上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右肩搭袈裟边角,下身着僧裙,腰间束宝带并露出蝴蝶结。衣纹大起大落,自然流畅,衣缘刻画精美花纹。双腿结跏趺端坐,双手上下相叠于腹前,结弥陀定印,显现阿弥陀佛的标准造型样式。身下安有一个圆形的坐垫,形同铺团,其上满饰缠枝莲纹饰,下方边沿刻画规整的几何纹,极具装饰意味,尽显富丽华贵。这一表现形式在其他明代中原造像上极为少见,充分彰显了此像造型及工艺的繁复。坐垫下方是双层的大仰莲座,莲辦饱满有力,错落分布,周匝环绕,形制齐整美观,明显较一般明代造像的莲座更为规范讲究。莲辦下方有素雅的底托。全像造型完美,法相庄严,铸胎厚重,雕琢精细,在造型及工艺上体现了明代中期中原地区造像的鲜明风格特点;加之其保有原始漆金和原套莲台,体量超常,品相一流,在现存明代中原造像中实不多见,诚为居家供奉及收藏品鉴的上佳之选。

参阅:

1.山西博物院藏明代铜泥金阿弥陀佛像。

2.河南开封博物馆藏明代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Lot 1713

关公与周仓、关平像

中原 明代 

铜 佛高48厘米 通高55厘米 

估价:RMB 500,000-700,000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文章内容)

关公是我国古代社会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也是三教共尊的护世神灵。其中,代表儒家的历代统治者以关公的忠勇品质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给他封爵加号,借以巩固统治,如宋哲宗封他为“显灵王”,宋徽宗封他为“义勇武安王”,明神宗封他为“协天护国忠义帝”,清顺治又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等。道教尊他为“关圣帝君”,简称“关帝”,并奉为“护法四帅”之一和“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的财神。佛教尊他为护法神,负责守护寺庙及土地,护佑佛法及众生。由于关公信仰的普及,历朝历代为之塑像不断,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关公造像艺术体系,同时也留下了形式多样、造型各异的大量关公造像作品。

 此像是一尊极具特点的组合式关公造像,分别由关公与关平、周仓三像组成。关公居于中央,头戴展脚幞头,展脚向上竖起,幞头前饰花瓣。面形圆鼓,双眉呈倒八字形向上翘起,眉头紧锁,双目低垂,五绺胡须自然飘落,威风凛凛,神情严肃。坐姿,双腿下垂,头及身体略向右偏,左手按于左膝上,右手举于胸前,指间轻捻胡须,姿态富于动感。身穿圆领通肩龙袍,龙袍上雕饰一条腾跃的巨龙,下面雕海水江崖纹,胸腹间各佩一条革带,衣纹密集分布于袖口和下摆,流畅优美。双足蹬高靴,在龙袍的下摆下半掩半露。关公右边为他的儿子关平,头缠布巾,身着长袍,双手捧印,侧身面向关公而立。关公左边为他的麾下大将周仓,头戴战盔,身穿甲胄,竖眉怒目,满腮浓髯,右手叉腰,左手握关公的大刀,亦侧身面向关公而立。关公身侧各安一几,右边几上置《春秋》,来源于关公“夜读春秋”的典故,左边几上置香炉。三像身下以嶙峋的山石为座,山石上雕刻云纹图案,烘托出一派天界般的神秘气氛,充分彰显了关公超凡脱俗的神灵身份特质。整躯造型生动,神态威严,气势宏伟,雕刻精细,体现了极高的雕塑艺术水平,堪称明代关公造像的上乘之作。

此像以高度的写实技法雕刻,形象惟妙惟肖,其自然生动的气韵、富丽堂皇的气象充分展现出明代造像的时代风貌。造像胎体厚重,铜质精细莹润,足见选材之精细、用料之考究,非资财充盈无法达到这样的艺术品质。雕工繁复精致,尤其是一些细节雕刻,如龙袍上的龙纹、云纹和海水江崖纹等,全以浮雕形式雕出,生动细腻,一丝不苟。特别是关公通常以顶盔掼甲的武将形象出现于世人面前,体现关公的忠勇和威猛,而此像塑造了关公的儒者风范,与山西解州关帝庙春秋楼中关公的形象完全一致。关公夜读春秋的形象,古已有之,不仅表现了关公儒雅的一面,也暗含了古人尊王攘夷的儒家思想和信义精神,与传统的武将形象相比,这一造型显然更加符合古代文人的喜好,与明代士大夫的文化和审美崇尚密切相关。 

参阅: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藏明天启二年彩绘关公铜坐像,高136厘米。

Lot 1682 

祖师像

北京宫廷 15世纪 

铜 高22厘米

估价:RMB 400,000-600,000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文章内容)

此像头戴圆形遮阳帽,帽顶现出五脊,恰好等分出五个部分,犹如五个莲花瓣,象征五花冠,帽沿垂于两肩及后背,头后又有两条缯带呈人字形垂于后背。面形方正,五官刻画细腻生动。额部高广,帽沿形成一条平直的线条横亘于额际,突出了面部的端正与庄严;眉骨隆起,双眉微蹙,双目垂俯,目光下敛,神态安详沉静;鼻隆口方,嘴角微微上翘,内蕴妙不可言的法喜;眼角及嘴边分别刻画几道皱纹,生动表现了祖师年高德劭的懿德仪范。身躯匀称合理,上身内着右衽式交领僧袍,外披袒右肩福田袈裟,下身着僧裙,俨然一副汉地僧人着装的形式。僧袍的领口自然翻卷,手腕处僧衣向下自然垂落,左肩的袈裟钩环活灵活现,袈裟上的连珠线、缠枝莲及花卉纹立体生动,刻画真实自然,精巧细腻。双腿结跏趺端坐于束腰莲花宝座上,两手相叠于双膝结禅定印,两手手指纤细柔软,指节分明,刻画栩栩如生。莲座造型周正,前后满施莲花瓣;莲瓣饱满有力,头部饰有精美的卷草纹;莲座上边搭有垂垫,下边装饰一周连珠纹。莲座下部装藏已失,内膛形制规范,显示了失蜡法铸造的工艺特征。整像造型完美,形象庄严,工艺精细,品相完好,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铸造工艺,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细节,都体现了明代宫廷造像的鲜明特点。类似造型和装饰风格的明代宫廷造像现存不乏实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宣德款铜镀金宝冠释迦牟尼佛像、甘肃省岷县市博物馆藏明代宫廷15世纪铜镀金上师像等。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它们造型风格的高度一致性。

此像表现题材特别值得注意。猛然一看以为它是一尊藏传佛教上师像,因为它的身体比例规范匀称,完全符合藏传佛教造像的量度仪轨,但袈裟上出现的钩环装置又明确显示了汉地僧人着装的特点,表明与藏传佛教上师无关。如果从着装形式确定它表现的是一位汉地高僧,但汉地僧人又鲜有戴冠的造型样式,无论从经验出发还是遍查文献和实物资料,都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汉地僧人造像或图像。因此就目前的识见而言我们无法确定它的具体表现题材。然而,尽管如此,但可以肯定它表现的一定是一位地位崇高的祖师,因为它融合汉藏艺术元素的宫廷风格和精致繁复的高超工艺都充分展现了它非凡的身份和地位,否则作为一般身份的祖师像不至在雕造上如此下足工夫,达到如此高超精细的艺术水准。

参阅:

1.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铜镀金宝冠释迦牟尼佛像,高30厘米。   

2.甘肃岷县博物馆藏明代宫廷15世纪铜泥金上师像,高32厘米。

Lot 1712

大肚弥勒佛像

中原 明代

铜 高40厘米

估价:RMB 250,000-350,000

大肚弥勒的原型是我国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的僧人契此。他身体矮胖,袒露胸腹,常以竹杖挑着一个大布袋,四处化缘乞食,自称“长汀子布袋师”,时人称他“布袋和尚”。圆寂时自称是弥勒化身,由是逐渐受到世人崇拜和供奉。今天在汉传佛教寺庙的天王殿里,我们看到的主供几乎都是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的大肚弥勒像,殿门两侧一般配有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言简意赅地诠释了大肚弥勒佛及佛教所追求的修行境界。

此像身躯浑圆,顶无须发,脸形圆胖,弯眉大眼,鼻宽口阔,笑口大开。身着袈裟和僧裙,胸腹袒露于外,衣纹流畅优美。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布袋下方雕有一串钱币,寓意和气生财。双脚赤裸,游戏姿势坐于双层仰覆莲座上。莲座圆大厚实,造型规整,双层莲瓣饱满有力,绕座一周,极具明代早期风格特点。整体造型完美,体量硕大,身躯健硕,气韵生动,堪为明代早期中原造像典范之作。2019年华艺国际秋季拍卖会推出一尊带有”大明宣德三年七月五日敬造弥佛一尊“款识的大肚弥勒像,此像在工艺和气韵上足可与之比肩。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常见的大肚弥勒像只注重表现弥勒完整的身躯,身下一般不安莲花宝座,而此像带有造型完美的莲花宝座,而且是一体雕铸而成,非常稀有难得,其艺术及观赏价值自然非比寻常,值得藏家特别关注。

参阅:2019年华艺国际秋季拍卖会大明宣德三年款铜大肚弥勒佛像,高49厘米。

Lot 1632

广目天王像

中原 明代

铜 佛高42厘米 通高48厘米

估价:RMB 200,000-250,000

广目天王,是印度梵语“毗留博叉”的意译名称,意为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世界。是佛教崇奉的四大天王之一,居须弥山白银埵,率领诸龙族及富单那等守护西方瞿耶尼洲。此像头戴造型繁复的大花冠,头顶束高发髻,耳侧缯带飞扬,耳下垂珠串式长耳饰。面部肌肉鼓胀,双目圆鼓,鼻梁挺阔,双唇紧闭,下颌及两腮蓄有浓密须胡。身着甲胄,足蹬云头高靴。甲胄的形制完全模仿古代武士装束,胸、背、腹、腿、臂等部位皆有厚实的鳞甲,两肩、手腕及足腕上配有兽头护套。胸、腹间分别束有绳带和丝带,带结自然显现。衣着形式虽然十分繁复,但雕刻精细无比,层次分明,而且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身后披有倒U字形大帔帛,突出了天王不同于一般武士的宗教神性。左手置于胸前,右手握一条赤龙,象征他为群龙的首领。双腿呈八字形站立,足下是岩石形台座,象征天王守护的国土。整体造型威武彪悍,形象生动传神,雕工精细,品相完美,体现了明代早中期汉传佛教造像的鲜明特点,是一尊不可多得的明代造像佳作。

参阅:2013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明代铜镀金广目天王像,高111厘米。

Lot 1644

六子戏弥勒像

中原 明代 

铜漆金 高31厘米

估价:RMB 200,000-300,000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文章内容)

大肚弥勒是印度佛教中弥勒菩萨在中国的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布袋和尚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事迹见北宋赞宁《宋高僧传》、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和南宋志磐《佛祖统纪》等书的记载。他是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的一位僧人,法名契此,因“形裁腲脮,蹙额皤腹”,常以竹杖挑一大布袋,内装随身用具,四处化缘乞食,常出语无定,行为乖张,由此名噪一方。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他来到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下一块磐石上,端坐说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安然而逝,人们因此将他奉弥勒菩萨的化身,并建庙塑像供奉。

此像的主体造型即依布袋和尚形象塑造。弥勒方头圆顶,大耳垂肩,满脸堆笑。上身披袈裟,胸腹袒露于外,下身着僧裙,腰间束带,衣边刻有精美花纹。半跏趺坐姿,左腿横盘,右腿支起,右手置右膝持念珠,左手置左腿握一布袋。一般大肚弥勒的塑造率皆如此。但有趣的是此像又在弥勒的周身添加了六身童子,他们以不同的姿势出现在弥勒的头顶、头身两侧及手握的布袋之中,呈现出与弥勒嬉戏的生动场景。弥勒像头顶又立一像,顶无须发,身披袈裟,大腹便便,憨态可掬,左手持布袋,右手挑竹杖,表现的显然是布袋和尚行道的最原始形象,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此像整体造型生动,雕琢精细,形式独特罕见,品相完好无损,尤其是弥勒与童子浑然一体,传递出天真活泼、其乐融融的艺术美感,是一尊极为难得的大肚弥勒造像珍品。

值得注意的是,童子与大肚弥勒的组合还具有深刻的佛教寓意。其创意来源于南宋志盘所撰《佛祖统记》的记载,该书记载布袋和尚常“有十六群儿哗逐之,争挚其袋”。但民间一般以五童子或六童子嬉戏于弥勒身旁的形式来予以表现。其中,五子戏弥勒像中的五子世俗意味较浓,蕴含五福临门、五子登科等古代民众美好的祈愿,而六子戏弥勒像中的六子则有纯正的佛教寓意,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种感觉器官)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种感觉器官对应之物)。佛教认为六根和六尘是导致人类产生烦恼的根源,是六个盗贼,《道德经》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因此佛教要求学佛之人要经常防护六根,不为六尘所染,正所谓“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裴休:《送子出家诗》)。但弥勒的修为足以调御这六贼,他显现大腹便便、笑口大开和与六贼和合共处的形象特征就充分展现了他调御这些烦恼之贼的超逸状态。此像最下面一身童子,下半身已装进弥勒的布袋之中,头和两手在外,俯身向下,做出奋力挣脱的样子,正生动表现了童子为贼的形象特征,是弥勒周身六童子代表根尘六贼的最好注脚。

参阅:

1.国内私人藏明代铜漆金彩绘六子戏弥勒像,高40厘米。

2.2008年北京瀚海秋季拍卖会明代铜镀金六子戏弥勒像,高27.3厘米。

Lot 1639

释迦牟尼佛像

北京宫廷  清康熙(1662-1772 年)

铜镀金  高 13.6厘米

估价:RMB 150,000-200,000

背面图

此像头饰螺发,肉髻高隆,髻顶安摩尼宝珠。面似鹅卵,饱满圆润,面容秀美,五官刻画细腻生动。额间饰白毫,大耳齐垂于肩,相好具足。造型挺拔,躯体硬朗健美。上身披袒右肩袈裟,下身着僧裙,衣纹简括自然,寥寥几笔即凸显出袈裟的质感,极富美感。结跏端坐于双层束腰式莲花宝座上,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表现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成道时的造型姿势。莲座造型周正,做工精致讲究,其上下边缘各饰一圈连珠纹,双层莲瓣宽厚硕大,上下对称,排列规整。整像造型端庄大方,工艺繁复细腻,铸胎厚重,镀金亮丽,具有清代康熙宫廷造像鲜明的风格和工艺特点。尤其是精致的工艺,完美的品相,堪为康熙宫廷造像经典之作。

Lot 1640

释迦牟尼佛像

中原 明代

铜镀金 高19厘米

估价:RMB 150,000-200,000

背面图

此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髻顶安宝珠,大耳垂肩。面形宽大,五官端正,双眉上扬,眉间饰白毫,双目微垂,相容庄严慈祥。身躯健硕,结构匀称。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胸前刻有代表佛的庄严妙好特征的卍字符,衣纹流畅优美,特别是腿部衣纹呈对称状密集分布,生动表现出僧裙向内收起的自然状态,衣缘上又刻有精美的缠枝及花卉纹饰。结跏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横置脐下结禅定印,右手下垂结触地印,表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的姿势。可惜身下台座已失,原座应为莲池与莲茎承托的多层仰莲台形式。整体造型完美,形象庄严,工艺精细,金水保存一流,在现存明代中原造像中实不多见,堪称一件明代中原造像精品。

Lot 1711

送子观音像 

中原 明代

铜镀金 高23厘米

估价:RMB 150,000-200,000

背面图

此像头戴花冠,花冠正中安化佛阿弥陀佛,头顶披风帽。面庞饱满圆润,弯眉秀目,俏鼻小嘴,仪态娴静庄肃。躯体丰腴,上身披袈裟,胸前垂连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并打结。衣纹圆转流畅,手法洗练简洁,衣缘刻精美的缠枝花卉纹饰。游戏坐姿,左手搂抱一小儿坐于左膝上,右手自然置于右膝。小儿方头大眼,身体圆胖,头顶有一撮毛发,身披肚兜,头偏向一侧,双手合十于胸前。这一形象既表现了观音送子的实际意义,又具有童子拜观音的寓意。整像造型完美,工艺精细,镀金靓丽,品相完好,更兼其题材寓意美好,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供奉佳品。送子观音造像始见于唐代,明清时期最为流行。它是我国佛教世俗化的产物,迎合了世俗社会多子多福的广泛需求。佛教经典也为其形象塑造提供了依据,如《妙法莲花经·观世音普门品》记载:“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其意是说,世人不论求男求女,观音皆能满足其愿望。

参阅:2012年纽约佳士得春季拍卖会明代铜镀金送子观音像,高25.7厘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