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皇家气派,精美的明清宫廷御制佛像

 RK588 2018-01-15
在拍卖市场上,只要拍品是宫廷御制,必然是精品,其成交价格也往往高高在上。就拿金铜佛造像来说,宫廷御制的佛像从用材,做工等方面都是民间佛造像无法比拟的。在今天中国嘉德即将拍卖的“万法归一Ⅱ——宫廷造像精粹”专场,就有明代永宣宫廷佛像和清代乾隆的宫廷佛像的精品。

早在元朝,皇室就特别注重加强和西藏上层的联系。明朝初年,藏传佛教仍在民间继续流传。明朝对西藏推行“众封多建”的民族宗教政策,为藏传佛教佛造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在朱元璋掌权的时期,在宫廷中很难发现有藏传佛教文物的迹象。到朱棣继位时, 成为永乐宫廷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契机。朱棣不仅邀请西藏高僧得银协巴、昆泽思巴、释迦也失等入朝觐见,举行法会。还和元代帝王般数次接受西藏上师的灌顶仪式,封予崇高的法王尊号,着实大力的推动了藏传佛教在宫廷中的流行。朱棣以推崇藏传佛教为名,设法笼络藏僧上层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金铜佛像就是作为回赐入贡藏僧首领的贵重礼品。


明代宫廷造像融合汉藏两种风格,雕工精细,雍容华贵,具有宗教、历史、艺术和科学多方面的价值。同时也标志着藏传佛教艺术经过数百年对外来艺术吸收和融合后民主化发展的进程。永乐、宣德款金铜佛造像,面向方中见圆,丰满端正,五官匀称,眉眼细长,静穆柔美,略带笑意,威猛恐怖之相较少,佛较菩萨稍显庄严。而永乐款较宣德款更具有生动的形象。永乐、宣德款金铜佛造像具有浓郁的皇家气派,在铸造技巧、镀金工艺和繁缛细致的装饰手法上都有突出的体现。在本次的中国嘉德“ 万法归一Ⅱ——宫廷造像精粹”专场小艺君比较关注的有明永乐铜鎏金金刚萨埵、明宣德铜鎏金文殊菩萨、明永乐铜鎏金绿度母、明永乐铜鎏金无量寿佛四件永宣佛像。


永乐铜鎏金金刚萨埵

尺寸:高18.5cm  估价:RMB6,000,000-9,000,000


金刚萨埵是现存永乐宫廷造像中比较稀有的题材 ,如上所说此尊金刚萨埵永乐宫廷造像的特点,面相丰满端正,宽额,五官舒展匀称,眼睑略俯视,表情静穆柔和,略含笑意。头戴宝冠,束发高髻。冠带于耳后系扇形花结。垂下的发束搭于两肩,上有翻卷如小波浪的发卷。金刚萨埵结跏趺端坐于莲座上,右手当胸执金刚杵一端,左手持铃置于腰部,金刚萨埵主一切如来金刚法印,故持杵置于心间,表能摧毁十种烦恼,左手持铃表以般若清净法音惊觉一切有情及二乘人。


明宣德铜鎏金文殊菩萨

尺寸:高26cm  估价:RMB6,000,000-8,000,000


由于明朝宫廷造像的制作主要集中于永乐和宣德两朝,所以又通称“永宣宫廷造像”,但在数量上,现存的明朝宫廷造像十之八九出自永乐时期,宣德造像不足其中的十分之一;同时也发现永乐时期造像大多做工精致,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而宣德时期造像普遍做工略为粗糙,艺术水平表现稍逊永乐造像。


明宣德铜鎏金文殊菩萨


在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的形象有多种,此像为一面二臂像,是一尊司职西方莲花部的文殊菩萨。本尊造像的发髻更偏向于汉族女性的挽髻样式,髻顶饰摩尼宝珠,余发束辫搭双肩。头戴戴五佛冠中央冠叶是永宣宫廷造像常见冠式U型大花朵。此尊文殊面相方正饱满,下颌圆润厚实,与汉地佛造像审美完全相符。相比永乐造像的面相,女性的柔美特征略减,气质神态更为沉静安详。双肩宽厚,腰部收束,躯体柔软,略呈三折枝式。上身饰项圈和颈链,项圈下缀U字形连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腰带下前后左右亦有U字形联珠式璎珞装饰。


明永乐铜鎏金绿度母

尺寸:高19cm  估价:RMB6,000,000-8,000,000


明永乐铜鎏金无量寿佛

尺寸:高15.5cm 估价:RMB5,500,000-8,500,000


这两尊永乐的绿度母与无量寿佛皆有永宣宫廷造像的常用表现手法,例如此尊绿度母佛像顶发髻高盘,发缕丝丝可见,更类似于明代妇人的横盘发髻,而不似西藏佛造像通常采用的葫芦型发髻,髻顶花朵型宝珠顶严。头后的冠带上,亦饰以冠叶,而非我们在西藏佛像头背后常见的简易结扣的表现手法,于细节之处奢华尽显,永宣宫廷造像均有类似表现手法。而无量寿佛造像上身饰项圈和长链,项圈下缀U字形连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采用了汉地写实性手法,小腿部的裙褶呈椭圆形。另外此尊无量寿佛保有原装脏,底板为平整黄铜片,上刻有一对十字交错金刚杵纹,两杵交叉部位正中为阴阳鱼纹,底板边缘处依稀可见残存的红色朱砂,可见仍是珍贵的原封底。


清朝继承了元明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政策,清朝紫禁城宫殿呢,佛堂甚多。这些佛堂,除了少数明代遗存外,多数建于乾隆时期。清宫廷藏传佛教造像,目前所知最早是在康熙年间,但康、雍年间所造较少。清宫内由中正殿负责造办的佛像,绝大多数是乾隆年间的作品。乾隆十分笃信佛教,不仅对佛教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对佛造像本身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据档案记载乾隆对造像粉本提出各种意见及修改方法,故而该乾隆时期的宫廷佛造像大多制作精美、细节细腻,体现了宫廷的审美趣味。


清乾隆(宫廷御制) 铜鎏金大威德金刚三连尊

尺寸:高18cm  估价待询


清代宫廷的金铜佛造像,相当于一部分保存于佛堂之中,一些佛堂也保持了原有的状态。这件铜鎏金大威德金刚三连尊也应该是供奉这些佛堂之中的一件。在《故宫经典·藏传佛教造像》著录有一件名为“同侍从大威德金刚”的乾隆朝造办处官造佛像。此像造型独特,底层莲台上伸出莲蔓,分做三枝,上各承莲台及一位尊神,大威德金刚居中,阎摩、吉祥天母分侍两侧,莲台正中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款,著录的这一尊现存紫禁城内佛日楼原状佛堂中。此形式造像,乾隆朝共制作有四件,时间跨度长达近二十年,是乾隆皇帝亲自设计、指导制作的得意之作,均是为紫禁城内至为重要的佛堂供奉而定制的。


清乾隆(宫廷御制) 铜鎏金大威德金刚三连尊(局部)


在现存造办处档案中,曾提及将“无倦斋供奉金连三佛内陆狱主”进行细节上的调整。无倦斋位于养心殿西暖阁仙楼佛堂一层,这与故宫博物院现藏金质三连尊保留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时记载的地点可以完全对应。也就是说,这件与如是室一尊同型的金质三连尊是为养心殿西暖阁仙楼佛堂定制的。养心殿自雍正朝起成为清帝最重要的起居场所,西暖阁的“三希堂”举世闻名。位于西暖阁中的仙楼佛堂,是乾隆皇帝为自己设计建造的最为私密的修法场所,三连尊被安置于此处供奉,可见乾隆的重视和满意程度及对其信仰意义之重大。依据这一条档案,在太上皇宫兴建期间,乾隆皇帝为此区域内佛堂又定制了两件三连尊像,此二件质地为铜镀金,铜镀金大威德金刚三连尊像设计均得到了乾隆的首肯,还特意嘱咐作为母本的尊像还要送回如是室原处供奉。


清乾隆(宫廷御制) 铜鎏金大威德金刚三连尊(局部)


通过档案之梳理,这组乾隆时期制作的“四胞胎”大威德金刚三连尊像的制作情形已大致清晰。从皇子时期的旧居建福宫到至尊皇权的核心养心殿,再到尊为太上皇之后颐养天年之所,乾隆皇帝一生最具代表意义的居住场所中都供奉有此样三连尊像,可谓形影不离、心念不忘。而在1923年,宫中一场大火,四件大威德金刚三连尊像一件被毁,两件仍收藏在故宫博物院,而这次嘉德秋拍的这件三连尊应是原供奉于养性殿西暖阁佛堂的一尊,也是流散民间的唯一一件。


清乾隆(宫廷御制) 铜鎏金大威德金刚三连尊之大威德金刚


清乾隆(宫廷御制) 铜鎏金大威德金刚三连尊之阎摩敌


清乾隆(宫廷御制) 铜鎏金大威德金刚三连尊之吉祥天母


这件三连尊造像对尊神形象的表现严格遵守经典仪轨。双身大威德金刚9面34臂,拥抱明妃持明佛母,是藏传佛教中形象最为复杂的尊神,而其手持的不同法器、足踏的动物人物表现的一丝不苟,吉祥天母坐骑上所挂的骰子、骡子臀部的一只眼睛,虽然细若毫发,仍然历历可辨。特别是考虑到这件造像并不算大的尺寸,要表现如此繁复的细节,其难度可想而知。造办处的工匠不但完整地表现了这些细节,还成功地做到了繁而不乱、尺度相宜;其次,制作工艺精湛且匠心巧妙。每位尊神、小莲座,包括阎咪,大威德金刚手臂、脚下动物等,都以插榫结构连成一体,可以一一拆解(《故宫经典·藏传佛教造像》著录的三连尊,即曾因防震需要进行过拆解存放,而致拍摄文物照片时阎魔尊身下水牛与阎咪插错了左右方向与前后位置)。


清乾隆(宫廷御制) 铜鎏金大威德金刚三连尊之大威德金刚(局部)


从此尊造像表现的艺术风格上,明显体现出与后藏扎寺风格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绝非简单的模仿和照搬,而是在彻底学习、吸收后融合宫廷自身特色产生的独特风格显现。整件造像令观者感到充满法度感的威严与华美。造像镀金明丽沉厚,根据档案,此件造像镀金四次,这是乾隆时期造办处为模仿西藏造像厚重的镀金效果而使用的最为豪华、繁复的工艺。档案中记载的“赶在明年五月内先要造得一堂”这个细节,说明即使以内府造办力量之雄厚,半年时间完成一件三连尊也是需要特旨赶工的,这尊造像制作工艺的繁复程度可以想见。整尊造像进深8厘米,按清代营造尺一尺合今日32厘米计算,与乾隆皇帝要求的“进深两寸五分”正相吻合。从档案中看到皇帝对种种细节的考究,这件三连尊称得上是乾隆皇帝亲自督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