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 曲艺类型 ![]()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5] 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东北二人转保护单位为通辽市科尔沁区戏曲剧团、黑山县文化馆、铁岭文化艺术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绥棱县文化馆、吉林省艺术研究院。 基本信息
二人转简介 ![]() 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以唱为主,有舞有做又有“说口”,它幽默热闹,粗犷泼辣,有浓厚的东北色彩。它的唱词与鼓词相似,长的达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 二人转音乐以九腔十八调七十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胡胡腔”、“柳子腔”、“嗨嗨腔”、“二窝子腔”、“迷子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鸳鸯扣”、“小拜年”、“茨儿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喇叭牌子”、“句句双”、“五匹马”、“满堂红”、“柳青娘”、“红柳子”、“三节板”、“穷棒子调”、“四平调”、“大悲调”、“小悲调”等。[3] 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分段轮唱、分句,化唱、一句分唱、接唱、对唱、帮唱、一人帮唱、众人帮唱等。二人转包括“双玩意儿”(或“双调”、“对口”)、“单出头”、“拉场戏”等表演形式。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 《西厢》 、《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发展历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8]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在新的世纪,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立志要将二人转这个在东北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发扬光大,使其再现辉煌。二○○一年,由赵本山发起组办的'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为二人转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赵本山也在本次大奖赛中收了五位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为徒,他们分别是翟波、王小宝、王小利、张小飞、唐鉴君,他们都出演了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十八集农村题材轻喜剧《刘老根》。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热播,在全国掀起了'东北二人转热'。剧里二人转演员的精彩表演,也使全国人民对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相信由这些优秀的二人转演员的努力创新、创作,会出现更多优秀的作品,将二人转这种东北的艺术推向全国,使更多的人喜欢二人转。 特色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 '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 表演手段 ![]() 东北二人转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音乐唱腔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6]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7] 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很多,计有三百多个。艺人有'四梁四柱'之说。'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钢鉴》、《清律》、《浔阳楼》和《铁冠图》。'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厢》、《兰桥》、《阴魂阵》和《李翠莲盘道》。这也是二人转艺人的拿手曲目。此外,还有《双锁山》、《华容道》等。近几十年来,又有大批的新创作曲目,如《丰收桥》、《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人们欢迎。 二人转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讲究唱、说、做、舞四功的综合运用,其中唱功讲究'字儿、句儿、味儿、板儿、腔儿、劲儿',高亢火爆,亲切动听;说功分'说口'、'成口'(亦称套口)和'零口',丑逗旦捧,多用韵白,也有说白和数板,语言风趣幽默,招人讨笑;做功(亦称扮功)讲究以身段和动作辅助演唱,强调手、眼、身、法、步等功法的综合运用;舞功以跳东北大秧歌舞为主,也吸收有其他民间舞蹈和武打的成分,并有耍扇子、耍手绢、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杂技性的绝活穿插其间,舞台效果十分热闹火爆。[10]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人转术词 说口 ![]() 东北二人转 成口 ![]() 东北二人转 胡胡腔 二人转主要曲调。节奏欢快、红火。旋律跳跃性大、高亢、豪放。大多用于二人转节目的开头,适于交待故事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以及主题。〔头板胡胡腔〕第一句多是散板搭调起唱,演员边唱边舞。〔胡胡腔〕是上、下句曲体结构带行腔的曲调,上句尾音落“2”,下句尾音落“1”,适于七字句和十字句唱词。〔胡胡腔〕曲调丰富、板腔颇多。有〔头板胡胡腔〕、〔二板胡胡腔〕、〔三板胡胡腔〕和〔快板胡胡腔〕。此外,由于流传地域的不同,发展程度的差异和各种流派的存在,所以,还有〔南边道胡胡腔〕、〔大尾巴胡胡腔〕、〔对花胡胡腔〕、〔干板胡胡腔〕等多种变化形式。 喇叭牌子 又名〔车趟子〕。二人转常用曲调。它有三种板腔:4/4节拍(击三节板)的,通常称之为“喇叭牌子”;2/4节拍(击一顶一)的,是“二流水喇叭牌子”,俗称〔开 调〕;还有一种1/4节拍的,叫“快板喇叭牌双”。〔喇叭牌子〕由上、下两句构成一番,来回反复演唱,每句唱腔后面均有个由喇叭为主奏乐器的过门,“喇叭牌子”即由此得名。《喇叭牌子》唱腔曲调喜庆、明朗,过门节奏鲜明,旋律形象欢快,动作性感较强,长于刻化赶车、撑船、行路、攀山等活动行为,即长于表现“观街景”、“路途篇”,是名符其实的“车趟子”,它确有一种车马行进的形象和气氛。〔喇叭牌子〕是“莲花落”的一个老曲牌。评剧和二人转现在还同时使用它,但都各自作了相应的发展和变化。 平蹬步 ![]() 东北二人转 踮步 步法之一。向前迈步时,脚跟抬起,脚掌着地,身材矮小的演员常用此种步法。 颤步 步法之一。向前迈步时,脚跟抬起,脚掌着地,用脚掌和小腿的力量上下颤动,在一拍中可颤动两次或多次,此种步法有时在唱小帽时,或在表现一些彩旦的角色时用。 跺步 步法之一。向前迈步时,全脚落地要顿促有力,跺步时双膝先屈后伸。一只脚跺步为单跺步,双脚跺步为双跺步,两脚向前交替跺步为连跺步。单跺步在传统二人转表演中,一般用在长劲、提神或交换动作的地方。 相关人物 著名演员 男:秦志平、韩子平、董孝芳、李雷、董宝贵、孙文学、尹为民、董连海、佟长江、徐振武、岳春生、李海、闫光明、傅昌发、丁少良 女:郑淑云、李晓霞、关长荣、闫淑萍、董玮、朱和平、白凤兰、苏文秀、郑桂云、陈树新、王艳春、白玉民、于莲、李丽颖、石桂琴、张建华、杨宏伟、闫学晶、杨金华、孙晓丽、赵晓波 民间演员 王文轩、白玲、刘桂玉、孙艳芳、赵小军、小豆豆、王小利、张涛、关小飞、翟波、路晓波、关小平、李小雨、董明珠、于小飞、常艳萍、张小波、刘冬梅、孙立荣、毕佳琪、吉忠利、徐秀丽、魏三、唐鉴军、王小宝、蒋小东、李毛毛、王小福、张松涛、赵春雷、张小野、崔大笨、崔明亮、王槐阳、孙小宝、郭旺、相阳、英三、刘晓光 十大宗师 李青山、王尚仁、李庆云、杨福生、刘士德、阎永福、王悦恒、栾继承、程喜凤、谷柏林 导演、编剧、编曲及研究人员 王中堂、王轶夫、高凤阁、高云梯、隋国钧、刘文彤、刘新、张明远、牛正江、张文奇、白万程、张连俊、王兆一、何川、崔广林、孙士学、隋书今、张宪彬、于永江、杨维宇、王肯董延瑞、赵云程、张志勋、那炳晨、顾玉增、于宪涛、王彻、苗中一、王凤贤、李忠堂、金士贵、李鹏飞、何庆魁、耿瑛、陈功英、马金萍、马力 、张震、赵月正、崔凯、孙野波、邹军 二人转名人 张万贵:(1895——1960)黑龙江省兰西县人,1904年拜傅金财为师,先唱上装艺名粉莲花,后改唱下装艺名为张铁橛子。他会百余出二人转和拉场戏,拿手节目有《西厢》、《蓝桥》、《寒江》、《密建游宫》、《回杯记》、《冯奎卖妻》和《包公赔情》等。他以唱著称,是创造北派二人转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的之一。他主要在兰西、呼兰、绥化、肇东、尚志、阿城、望奎和青岗一带演出,闯荡过江北四十八个大客栈,会过不少南北名角,向各唱手学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同二年(即1933年)在兰西收了四名徒弟传授北派二人转艺术。大徒弟宋万山(艺名桂蓉子)后来成了哈尔滨四大名将之一;二徒弟宋有(艺名筱连茹或筱灵芝),双扇和舞蹈有绝活,在江北一带有盛名;三徒弟赵连义和四徒弟王新都是唱手。他教徒严格。首先要求做忠厚正直的人,其次是严禁搞歪门邪道,三要讲究戏德,四要爱惜自己,建国后他为省挖掘二人转艺术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青山:(1904——1978)艺名大金镶玉、大机器。吉林省舒兰县人。幼年家贫,11岁开始给地主放猪,15岁拜老艺人张相臣为师学唱二人转。18岁即成为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好唱手。30岁以前,唱上装,30岁以后唱下装,长期流传在东北地区的60多首民歌和200多出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剧目,都唱得很地道,演得很出色。尤以说口见长,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编了很多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即兴口。代表剧目有:《红月娥作梦》、《摔镜架》、《浔阳楼》、《西厢》、《蓝桥》、《回杯》、《赔情》、《二大妈探病》、《大观灯》等,由他口述,王兆一整理的“谈艺”、“小传”、“谈戏”等理论专著,颇有影响,被吉林省曲协及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编入《二人转史料》二、三辑中。这们老艺人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品德高尚。1948年曾参加土改运动及支前担架队。1950年以后,相继在舒兰县文工队,吉林省文工团,长春市文工团,长春市东北地方戏队,吉林省戏曲学校等文艺单位工作。曾被选为长春市人民代表及政协委员。 张国俊:生年不详。艺名小金宝。辽宁省铁岭县人。13年在法库县拜肖子良为师学唱二人转。头一出唱的《小王打鸟》,因为他扮相好,唱功过硬,一直唱上装。18岁便是开原、铁岭一带比较红的唱手。据说辽北一带唱二人转拿扇子是从小金宝开始。过去二人转上装一手拿手绢,一手拽线连子。四十年代左右小金宝看到评剧演出拿扇子,他也开始中拿扇子。唱《西厢》又加进扇花,传给予了夏宝荣、屈连舫等人。1950年左右和昌图艺人梁明月把评剧《夜宿花亭》改成二人转,唱红了,传了出去。 作品 代表作 《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 《回杯记》、 《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花擀面》、《皇亲梦》、《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集》、《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密建游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妻》、《楼台会》 传统剧目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等双玩艺儿;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镜架》)、《红月娥作梦》、《丁郎寻父》等单出头;还有《回杯记》、《锯大缸》、《寒江》、《拉马》、《二大妈探病》等拉场戏。以后又编演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曲目,如《给军属拜年》《丰收桥》等等。 参考资料 [1] 东北二人转_中国人大网2008-12-01T00:00:00+08:00[引用日期2022-06-10 19:11:20] [2] 东北二人转_中国人大网2008-12-01T00:00:00+08:00[引用日期2022-06-10 19:16:27] [3] 东北二人转_中国人大网2008-12-01T00:00:00+08:00[引用日期2022-06-10 20:04:50] [4] 观长白丨被指“三俗”,为何还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2022-01-24T09:25:36+08:00[引用日期2022-06-10 20:04:55] [5] 品味哈尔滨的“聚”与“悠”2020-06-19T07:56:12+08:00[引用日期2022-06-13 10:06:59] 展开 相关合集 ![]() 内蒙古国家级曲艺非物质文化
遗产 共4个词条67阅读 ![]() 东北二人转 曲艺类型 ![]() 乌力格尔 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 ![]() 达斡尔族乌钦 达斡尔族乌钦又作'乌春',是达斡尔族的曲艺说书形式。 ![]() 辽宁曲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共5个词条97阅读 ![]() 盘索里 朝鲜曲艺的主要艺种 ![]() 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2008年6月7日,北京评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乌力格尔 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 查看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