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亦人亦景与《道德经》——第四十章 无中生有

 龙甲神章 2023-06-25 发布于辽宁

【通行本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章顺序与帛书本不同,帛书本为第四十一章

【通行本直译】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详解】

40-1

【通行本】者道之;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帛书本】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有三种解释,①通“返”,返回原点、回到起点;②物极必反、由正到反;③相反相成、阴阳互补。 (2):生生不息的主要动力。 (3)道之用:使刚强的变弱。

【此句详解】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柔弱才能体现出道的作用。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启示1】道的循环是返本归源

【启示2】道是虚的,道是柔的,所以道才能生万物

【启示3】道没有自己,就是没有万物所具备的特性

【启示4】有就是变化,变化到最终就回归到原点,就是无世人想不通“有生于无”,所以才会觉得“玄”

【启示5】“反者道之动”的启发:①动是必要的;②道以动为主;③变化是自然的

【启示6】孔子一般说“是什么”,老子一般说“不是什么”孔子是正向思维,老子是反向思维

【启示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说天下万物是从“有”里面生出来的所以“无”是终极,这是对“道”作用的描述,是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进一步论述

内容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章篇幅最短,内容却最全,阐述的仍然是“道”的基本理论。

【心得1】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一、反者道之动

“道”的第一大特征是:“反者道之动”

“反”有三层意思:①返回原点、回到起点;②物极必反、由正到反;③相反相成、阴阳互补

很多人只认为“反”就是相反的意思,这是不全面的。

事物都会朝着自己自身规律的方向去运动。这种既对立统一、相反相成,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即“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这是辩证法的精华,是老子对哲学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而第7章的“不自生故长生”;第9章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18章的“大道废,有仁义”;第22章的“曲则全”;第24章的“企者不立”;第27章的“善行无辙迹”;第29章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30章的“物壮则老”;第36章的“柔弱胜刚强”;第37章的“无为而无不为”;第38章的“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第39章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等;其实都在讲“反者道之动”。

就像自然中的水,水的力量就是通过先受热产生水蒸汽,而水蒸汽在受冷后又集结成云,而后又凝结成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反”,就是“道”在起作用。

而人也是这样,要想感知人们的“道”,就是通过“反”,先反回去,由身到心,由心到性即由礼到义,由义到仁,由仁到下德,由下德到上德,由上德到“道”

上章我们说的“琭琭如玉”,有了这种想法,如能立刻发现,“反”回去,返回到“珞珞如石”。

同样,心里想要得多,要“反”回去,因为“少则多”。想走捷径了,要“反”回去,立马告诉自己“曲则全”。骄傲了,要“反”回去,立马想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戒骄戒躁,开始谨小慎微,这些都是“反”。

以不变应万变:本体是不变的,而现象是万变的,但变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的回归原貌

内容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二、弱者道之用

“道”的第二大特征是:“弱者道之用”

人类的祖先智人由于竞争不过其他类型的猿人,所以从树上转移到地上,开启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我不认为这是优胜劣汰的结束(很明显智人是弱的一方,如果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人类早就应该要淘汰了),而是在无形中遵循了“弱”的法则(树上不行,我们就在树下生存)。

“弱者道之用”,是把所有浮躁、贪嗔痴、邪恶色淫和不符合道的一切全部抛弃。是不是不太容易理解?为什么说“把所有浮躁、贪嗔痴、邪恶色淫”,全部抛弃就能符合“道”了?

答案很简单,抛弃这些,你就没有任何“弱点”了,因为你接下来做的任何事情都不再为自己,而是为了他人,为了社会,自然就会得到别人的相助同时,你这种行为(助人)也符合“道”,所以我们说“弱者道之用”

对了,“弱”也符合“反者道之动”。所以说,守弱,就是做人要虚怀若谷,最后达到的结果就是强大和自信

可见,“弱者道之用”是“反者道之动”这一原理的体现。比如第8章的“上善若水”;第28章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第32章的“知止”;第34章的“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39章的“珞珞如石”等,其实都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处弱用柔”不是消极,而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即顺“道”的表现

普通的“弱者”会去思考:阴阳互变、矛盾统一;高层次的“弱者”会去思考:如儒家的善恶、佛家的因果、道家的报应。

内容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心得2】

如何理解:“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句的“有”,就是上章的“一”。而“有生于无”就是第42章要说的“道生一”。

这部分的内容我们待第42章和大家详细分析。

先说明一点:此处的“无”,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无穷无尽,是“道”的化身。

例如,人肉眼直接观察到的最小物体在10-50微米之间,小于10微米的人眼是看不见的,此时你能说“没有”东西在眼前吗?人肉眼的可见光波长范围是390nm-780nm,超过这个范围的电磁波的颜色人眼是看不见的,此时你能说“没有”东西在眼前吗?

所以说,我们人类是有局限性的,“无”不等于真的“无”,“无”是无穷大,无穷小的。

只有当我们从有形返到无形,从有欲望返到没有欲望,从有分别返到没有分别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静

哈哈,放下执念,放下自我,才能找到道

内容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知识补充】

1、一个人怎么才能快乐?

(1)第一句,把自己当作别人。即,无论快乐与否,把自己游离出去。(2)第二句,把别人当作自己。即,换位思考。(3)第三句,把别人当作别人。即,尊重每一个人。(4)第四句,把自己当作自己。即,在经历上面三个阶段后,找到真正的自己。

如果把一个人放在太极图,只有当我们走在中间的S曲线上,就是走中道,我们才会吉无不利

内容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结尾】

第四十章的核心是什么?

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下一篇,接着分享《第四十一章 大器免成》,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指正互动

国学是中华民族灿烂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武器。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赞、评论,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收藏,方便查找。

如您对全本《道德经》有兴趣,请点主页查看合集更多章节内容。

同时,欢迎大家随时转发给周围有需要的朋友。

感谢您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