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两大泰斗,梅兰芳与谭鑫培,互打擂台,谁更胜一筹?

 照说不悟 2023-06-25 发布于湖北

四海一人谭鑫培

声名卅载轰如雷

我们这一代人,应该都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末,香港娱乐圈,有一个著名的“谭张争霸”。“谭张争霸”啊,是指1986年到1989年期间,香港乐坛两大天王巨星谭咏麟和张国荣,为争夺乐坛第一而在音乐上全面竞争角逐,因此,这个时期,也就被媒体称之为“谭张争霸”时代。

其实,“谭张争霸”并不是真正的对抗,而是媒体和歌迷们的炒作。在私下里,其实两人都很尊重对方,也没有真正的恩怨。

谭张争霸,是我们这代人非常熟悉的。其实,早在70多年前,京剧界还发生过一场规模更大,影响更远的谭梅争霸。

所谓“谭梅争霸”,也就是京剧界的两大泰斗级人物,谭鑫培与梅兰芳在京师的戏曲界展开的一场艺术竞争。

按理说,这是不应该的事情啊:

一是两个人年龄差距太大,谭鑫培生于1847年,而梅兰芳生于1894年,两人的年龄整整差了半个世纪,有什么好争的呢?论辈份,不至于较劲;

二是两家人的关系特别好,谭家与梅家是世交,谭鑫培与梅兰芳的爷爷梅巧玲均为“同光十三绝”,因此,梅兰芳也一直管谭鑫培叫“爷爷”,论交情不至于争短长;

三是谭鑫培与梅兰芳还有提携之情。话说1912年12月6日,65岁的谭鑫培提携18岁的梅兰芳,同台演出了《桑园寄子》。京剧行内的人都清楚,这对年轻的梅兰芳有多重要!

而且,两人都是京剧百年之内成熟并走向鼎盛的标志性人物,谭鑫培的贡献,是让老生行的表演臻于成熟,使京剧成为中国戏剧最具魅力的伟大剧种;而梅兰芳又极大地拓宽了京剧旦角的表演空间,才使京剧最终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剧种,这就是“谭、梅”的历史功绩。论修养,二人更不至于比高下。

那么,当年,轰动一时的“谭梅争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在谭鑫培提携了梅兰芳,两人同台表演了《桑园寄子》的曲目之后,梅兰芳得以迅速成名,风头很盛。这样一来,梅兰芳戏班的老板,就动脑子了,心想,何不顺势再把梅兰芳往前推一把,让他的风头盖过谭鑫培呢?

于是,为了经济利益,戏班老板就制造噱头,在梅兰芳不知情的情况下,策划了和谭鑫培打擂台的事。他先是在梅兰芳的剧场中贴出“打擂台”的标语;当时谭鑫培也正在隔壁的剧场演出,这就相当于直接向谭鑫培下了战书。

那么结果如何呢?当时,梅兰芳老戏新戏连着唱,“票房”非常好,据说是略胜一筹,压过了谭鑫培。

这就是当年谭梅二人,在京师上演的一场轰动一时的谭梅争霸赛。其实,二人都是被动卷入的,是戏班的利益驱动,是媒体的商业策划,也是粉丝的情绪裹挟,而综合导致的一个历史误会。当事人其实并不见得有针锋相对这个意思。事后,梅兰芳也特地去找谭鑫培道歉,称对方为“爷爷”,而谭鑫培呢,也丝毫没把这事放心上,两人的关系依旧非常好。

这件事,陈凯歌在拍《梅兰芳》这部电影时,还被编制成了一个一波三折的反转故事,非常精彩,据说剧中十三燕的原型,就是谭鑫培。在剧中,梅兰芳赢得了比赛,最终让十三燕身败名裂,并与世长辞。但那是出于剧情编排的需要。

现实中的真实情况,其实就是一个历史的误会。直到今天,梅兰芳之子梅葆玖还说:“我们学梅派的,可不能忘了谭派和谭家。中国京剧史上谭鑫培和梅兰芳对京剧发展起到了众所周知的影响和作用。谭先梅后,没有谭鑫培就没有梅兰芳。”

其实,友好竞争,取长补短,才是高手沟通与交流的方式。通过这场擂台赛,展示出了两位大师各自的艺术风采和胸怀气度。后来,梅兰芳继承了谭鑫培“提高伶人地位”的遗愿,将京剧推向了世界舞台。

讲完了“谭梅争霸”,我们再问一个问题,作为武汉人的骄傲,谭鑫培是否到过武汉演出呢?

作为中国京剧承先启后的大师,谭鑫培一生与戏结缘,与舞台结缘,从村野草台到重楼宫廷再到商演剧场,京城沪上,所到所演,万人空巷,反响热烈。

而至于他是否到过武汉演出,却是一直留有异议。以前,研究界比较普遍认为谭鑫培本人未曾到过武汉演出。但近年有人依坊间铁闻旧事考,认为谭鑫培曾在1899年到汉口演出过,演出地点是当时已能容纳2000余观众的满春茶园。当时,武汉的戏迷纷纷奔走相告,蜂拥去满春茶园目睹“伶界大王”的风采。

如此一来,弄得汉口另两家比较有名头的天一茶园和贤乐茶园一度关张歇业。虽然这次演出尚未找到详尽的文字记录,但以年代和时间推算,恰与谭鑫培回汉祭祖的时间相吻合,有较大的可信度。之后谭门自第四代谭富英先生始,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四代嫡传均带着正宗的“谭派”戏来武汉献演过。

经常听人说,谭鑫培是京剧史上的里程碑,他上承程长庚,下启梅兰芳,开创了京剧界的谭派艺术。那么,他对京剧具体的贡献到底是什么呢?是他统一了皮黄戏的语言声韵,以北京官话的声韵作为京剧的韵部,以湖广音的汉调西皮为声调的基础,往北京的语言靠拢,既有西皮的语言特色,也有二黄的质性,特别是“京化”,使北京人的耳朵更能适应,让北京人能听懂皮黄戏,从此,皮黄戏也就被改称为“京剧”。

可能又有朋友要问了,谭鑫培确实是一代名角,但凡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难道他身上就只有闪光点,没有缺点吗?其实是有的,那就是他的风格过于柔靡,不够雄强,这在传统的戏剧界看来,属于靡靡之音,也就是我们经常在书上看到的“亡国之音”的类型。关于这一点,不是我在这里瞎掰扯哈,而是他的老师程长庚所说的。程长庚在临终遗言中说:“惟子声太甘,近于柔靡,亡国音也。我死后,子必独步,然吾恐中国从此无雄风也”。

此外,也有人批评他在艺术上过于保守,因此没有带出几个徒弟来,就算是收了徒弟,也不认真教导。有人说,他真正教出来的徒弟,包括儿子谭小培在内,都不超过5个。但话说回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或许这正是他的教学风格。但是不得不承认,受他指导和影响的人是非常多的,以至于有“无腔不学谭”的说法,从这个层面上说,谭鑫培的弟子,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啊。

到目前为止,“谭派”仍是中国京剧史上流播最广、传人最多、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梁启超曾评价他说,“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载轰如雷”。

作为一位从武汉走出去的“伶界大王”,谭鑫培这一生,丰富多彩也广为人知,他身上有太多为人津津乐道的东西,有从晚清宫廷到民国初年红极一时、有从京城到沪上的演出轰动;有他在中国京剧初创时期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又锐意创新的艺术追求;有世界电影史上首部京剧影片和中国首部无声电影“第一人”的传奇;有“谭门七代两高峰”的艺术薪火传承……所有的这些华彩与辉煌之外,耐人回味的还有这位梨园“领袖”的家乡情结。

2009年5月22日,谭鑫培公园在武汉市江夏区正式开放,谭门后代和数百名来自各界的人士参加了开园式。160多年过去了,这片历经沧桑的乡土和这片土地上的故乡人,以这种特殊的缅怀方式,使一代宗师长久生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