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水浒传》有感:为何书中要用“瘟疫”做开篇?事实证明真巧妙

 格林书屋 2023-06-25 发布于广西

《水浒传》以北宋时期的宋江起义为原型,向我们讲述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反抗欺压、壮大梁山,后来在宋江的带领下接受宋朝招安,最终陨落的故事。

这样一个恢弘大气、荡气回肠的故事,开篇却不是从一百零八位好汉开始写起,反而用一场瘟疫来拉开故事的序幕。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为何呢?其实里面蕴藏有一定隐情,绝不是随意设置。

一、对小说的构造形成

在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之一是烘托气氛。《水浒传》开篇对瘟疫的描写就属于一种环境描写,烘托出了紧张的氛围,同时也为全文定下悲剧基调。

瘟疫作为一种恶性传染病,对人类生存有着巨大威胁。在医疗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古人大多“谈疫色变”。

《水浒传》中对开篇的疫病描写道:“嘉佑三年春间,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天下各州各府,雪片也似申奏将来。”

可见此次疫病的扩散范围之广、造成危害的程度之深......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人自危,人们对自己未来是否会患上疾病都充满未知性,产生一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悬念”,让读者迫切地想要将这一“悬念”揭晓。

从而将瘟疫的未知感和小说的叙事紧密结合,营造了一种别样的美感。

除了烘托气氛外,原文中就已经交代了叙述此次瘟疫的目的,那便是作为“楔子”,阐述整个故事的“因”。

从而方便揭示后文何“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朝乾坤,闹遍赵家社稷”的“果”。

这样一来,便将故事从宏观背景转移到了正文上来,起到统摄全文作用。

二、历史照进现实,反应时代背景

除了以上这点外,这场瘟疫还反应宋仁宗时期的思想文化,即:谶纬迷信以及“病态”的求神心理。面对疫病,即便是作为天子的宋仁宗也束手无策。

——宋仁宗虽即刻命令翰林院起草诏令,一面降赦天下罪囚,免去所有民间税赋;一面命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希望通过行善事来消灭瘟疫。

但这些都没能阻止疫病的脚步,迫于无奈,宋仁宗只得请来张天师,请他做法来祛除瘟疫。

宋仁宗这种靠人力无法扭转局面,便试图通过神力来解决的想法,恰好反应出了封建社会对于不可消除的疫病的无奈,同时也显示出一种“病态”的求神心理。

这种“病态”的心理,也侧面阐述了后文中的梁山好汉们不会从自身思考,无法看见宋朝在封建社会制度华丽外衣下腐烂败坏内因的缘由。

同时,也反应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末代朝廷容易产生的现象,即:高俅、洪太尉等人既不会为国分忧,也不体恤百姓,反而贪污横行,搅得整个大宋民不聊生......

这样的一个现象也带坏了整个大宋的社会风气,让一些社会中小人物也变得“病态”起来,比如阎婆惜、镇关西等人,这些人追名逐利,举手投足间都充满市侩的气息。

这些“病态”的人或事,都直接、间接推动梁山起义爆发。

三、作者如此设置的深层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瘟疫爆发的时间为嘉祐三年春。

但在历史上,尽管宋朝时期确有瘟疫发生,但嘉祐三年春并没有任何大型瘟疫爆发的情况,宋仁宗在位时期更是被称为“仁宗盛治”。

那施耐庵又为何要这样写呢?

一方面,虚构这一场瘟疫是为将瘟疫抽象化为一种符号,创造出混乱无序的社会环境从而突出宋朝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另一方面,则是让整个故事具有叙事上的意义。

这场瘟疫也暗示着后文的走向——战乱即将爆发。

开篇在写到张天师在进行七天七夜的做法之后,“瘟疫尽消,军民安泰”,在读者以为疫病即将消散之际,却将笔锋一转,写道:一百零八个妖魔 “往四面八方去了”。

这里所说的一百零八个妖魔,指的就是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这些散落在四面八方的“妖魔”在齐聚梁山后,便开始起义、征战,造成后来的局面。

开篇在对瘟疫进行描写的同时,也刻画出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

开头对瘟疫的描写紧紧围绕着拥护皇权的题旨展开:宋仁宗迫切地想将瘟疫消除,以获得百姓地信任,从而维护皇权;大臣们也因“君臣之礼”而忙于建言献策,从而间接维护皇权。

可见: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观念十分严重。

而对洪太尉叩请张天师的情节描写,则体现出其追名逐利,狐假虎威的特点来。

比如洪太尉在前去请张天师的途中,“大小官员,出郭迎接”,但张天师及其他道众却不来迎接,反而要让他先沐浴斋戒后,才能见张天师。

这便让张天师产生一丝不快出来,心想张天师又没有要职在身,怎么敢如此对待他这个朝廷钦差?

除了开头,文章也有许多其他地方出现瘟疫的“残影”。

比如第一百六十回中写道:“此时杭州城内瘟疫盛行,已病倒六员将佐:是张横、穆弘、孔明、朱贵、杨林、白胜……”这六人最终也死于这场瘟疫。

这样的处理,更加剧了故事悲剧性,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梁山好汉们不畏贪官污吏、重情重义,最终却死于小小疫病。

这种对比产生的效果,就像金圣叹所加的“梦”的结局一般虚幻,给人一种身处封建社会无力反抗的一种无奈,这也是作者施耐庵笔法高明的所在之处。

总结

总的来说,施耐庵在《水浒传》开头以瘟疫开篇,从技法上来讲,是为了烘托一种紧张的氛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为全文奠定基调、暗示故事的发展走向以及核心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主旨的角度来看,施耐庵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宣张天师进京做法驱邪为虚写,以钦差洪太尉上龙虎山叩请张天师为实写。

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谶纬迷信、对皇权的拥护以及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从而达到奚落皇帝的目的。这一目的,也一直贯穿《水浒传》全文,使《水浒传》成为讨伐封建统治阶级的战斗檄文。

不得不说,作者如此设计太过于巧妙了,瘟疫这个看似寻常的“影”,却写出了本文最真实的“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