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归六经体系,分层次全方位解读大青龙汤(一)

 花无缺3myj1j3d 2023-06-25 发布于江苏

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把第38条看到张仲景的一个医案,按照我们上次课讲的经方辨治六步法来分析。

1、详细而准确的采集四诊信息。症状表现为: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2、辨病位。患者以发热为主诉,对于发热,首先要辨病位。之前讲过急性的、外感的、发热的、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时候要高度警惕有无表证。为了确定或排除表证,这时候脑海中需要浮现出表证的诊断标准。依据表证的诊断标准,患者的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符合表证的诊断标准,因此存在表证。但表证同时,患者有烦躁的症状,烦躁是热邪扰心、心神不宁所致,里热的时候心烦、脾气暴躁是一个道理。只不过时方的脏腑辨证又细分为心热、肝热而已。表证只有发热的症状,没有热证,不需要清热,所以这里的烦躁是里热证,也就是阳明。因此病位是表里合病

3、辨病性。本案脉浮紧,紧是有力的意思,正气不虚,是实证。同时发热恶寒,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因此属于阳证。烦躁为热,也是阳证。

4、辨六经。本案为病位在表在里的表里合病,病性属阳,因此六经为太阳阳明合病。

5、确定治法。太阳病治法为解表,即汗法。阳明病治法为清解里热。辛温解表+寒凉清热。

6、辨方证。解表用麻黄汤,清解阳明里热用生石膏。可以用麻黄汤+生石膏。仲景据此在麻黄汤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新的方剂,就是大青龙汤。

按照经方辨治六步法,沿着四诊辨证立法方药的诊疗主线,能够帮助我们梳理临床思路。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还是按照六步法,这里的汗出、恶风,属于表证。但脉微弱、汗出,都是提示津液相对不足,不能用麻黄,因此麻黄类方的大青龙汤是不合适的,这里只能用桂枝汤或桂枝加附子汤。本来就津液虚,再用大青龙汤发汗就属于过汗,进一步亡失津液、阳气,不能濡润四肢肌肉,出现筋惕肉瞤的误治,因此仲景说此为逆也。这里也再次告诉我们表证要关注津液的有无,具体表现为脉紧还是脉弱,无汗还是有汗。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39条需要和《金匮要略》中大青龙汤的条文结合起来看。从脉浮、身重来看,存在表证,表证分表阳证、表阴证,也就是太阳病和少阴病,仲景说无少阴证,排除了表阴证,就是表阳证的太阳病。仲景说大青龙汤发之,发就是发汗的意思,同时必然还存在阳明里热的情况,在本条症状中并无体现。

病溢饮者。又涉及到了溢饮的概念。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可见溢饮为水在四肢,身体疼重,也是表证部位,同时欲汗出不得汗出,都是表证的本质,溢饮就是表证,故溢饮治法是因势利导而汗之,也就是仲景说的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因此第39条说的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就是一个溢饮证,当发其汗。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只能说溢饮的治法是汗法,无论大青龙汤还是小青龙汤,都属于麻黄汤的加减。大青龙汤是辛凉发汗,解表的同时兼以清热,而小青龙汤是辛温发汗,解表的同时兼以温化水饮。还需要具体去辨这个溢饮具体方证是大青龙还是小青龙汤,不是说用哪一个都行,还是要辨具体方证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马家驹读书笔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