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梦到徽州(十一):傍晚的渔梁

 二班毛豆 2023-06-26 发布于广东

从阳产回来时间尚早,遂驱车去看渔梁坝。

先到紫阳桥,上桥赏景。练江有很多桥,最著名的当属古歙桥”,即太平桥、紫阳桥、万年桥

紫阳桥在渔梁坝附近,是安徽省最高的古石桥,也是风光最美、形状最独特的古桥。紫阳桥建于明万历年间9孔,长140米,宽9米,桥高却有14米,过往船只不落桅杆即可穿桥而过。紫阳桥最特别之处是东高西低。

这有个来历。

练江与渔梁村

据说当年募资建桥时,未筹足银两。知府与众乡绅商议时,一身穿布衣、头发沾灰的老汉来凑热闹,他手拿筛子,肩搭布袋,一看就是个买炉灰种黄豆的庄稼汉。众乡绅让他别在这挡事。岂料老汉道:“唐里郑玄,单造一孔。”原来老汉是大名鼎鼎的歙县唐里富商郑玄,人称“郑百万”。

郑玄说到做到,常到工地上督促进度。可郑玄的桥墩砌了三丈宽,高度更是超出了设计图纸。众乡绅见超了预算,都指责郑玄。郑玄说,渔梁坝这么大的码头,船到桥前放桅杆慢且费事,且易撞桥,桥洞建高建宽以后就省事了。众乡坤财力无法跟郑玄相比,最后只好八个桥洞依次渐低,遂形成东高西低的桥面。

《歙县志》只记载了三位徽州知府倡助造桥一事,并无细节,徽商回报乡梓的善举是百姓口口相传,流传下来。有人说,紫阳桥原本就如此设计,第一桥洞处于冲击面,水流最急,必须加大用料,否则桥不能长久。作为明代桥梁至今仍正常使用,貌似有些道理。

然而我更倾向于郑玄的远见。《道德经》曰:“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拥有更多。徽商崇文,郑玄自是深谙此道

紫阳桥东高西低

紫阳桥初名“寿民桥”,因西面是风光秀丽的紫阳山而后更名。

据说宋代理学家朱熹之父朱松来此游玩,乐而忘返,在此结庐而居,专心治学。后入闽仍时常想起紫阳山,镌“紫阳书院”印章为念。朱熹自闽至故里,亦流连忘返。后人为纪念朱松父子,在紫阳山麓建立了“紫阳书院”。

车上山坡,脚下即渔梁坝。停车。从山坡徒步下行,找一落脚点,渔梁坝与渔梁村尽显眼前。

据说渔梁坝因渔梁村街道形状有鱼肚、鱼头及鱼尾,街道所铺鹅卵石酷似鱼鳞,因而得名。

其实,渔梁一词自古就有。渔梁又称鱼梁。是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诗经·齐风·敝笱》曰:“敝笱在梁,其鱼鲂鳏。笱,竹制鱼篓。破鱼篓子架在拦鱼坝上,任由鳊鱼鲲鱼游进游出。

从山上俯瞰渔梁坝与渔梁村

《世说新语·贤媛》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晋朝著名军事将领、陶渊明曾祖父陶侃,年轻时做过庐江郡寻阳县的鱼梁吏。监管鱼梁的小吏。他给母亲送去一罐腌鱼,结果母亲原封不动让来人带了回去,还写信道“你当官就拿公家东西给我,这反而更让我担忧。陶母为人正直,对陶侃影响很大。陶侃后来从鱼梁吏到位极人臣,一直保持着廉洁的作风,深得人心,治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这里的鱼梁,也指拦鱼的坝。

湖北襄阳城外有个渔梁洲。孟浩然曾作《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王安石神宗熙宁十年退居江宁(南京)。元丰中营建园宅,称半山园。此期间作《半山即事》道“露积山禾百种收,渔梁亦自富鰕鰍。

如此,渔梁坝最初可能就是渔梁村民为捕鱼所筑的坝。隋唐时期,徽州人祖先、越国公汪华徙新安郡治于歙县,筑大坝截流,为水上军需民用。此后多次修葺。明万历三十三年(1670年)重建,即如今的渔梁坝。

渔梁坝(2015.11.9.摄)

渔梁坝是歙县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

大坝横卧练江之上,长143米,底宽27米,高约5米,全部用花岗岩石砌筑而成。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嵌入,俗称“元宝钉”。宛如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条石之间,用石锁上下左右连成一体,构筑成坚实坝体。

渔梁坝元宝钉(2015.11.9.摄)

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供城内用水灌溉万亩良田,旱涝保收;替代徽州古城护城河,用于军事防御;用于交通,古时京城唯一的水运交通枢纽。

徽商外出经商走的是水路,故视水为财。有“水厚则徽盛,水浅则徽耗”之说。

渔梁下是船舶码头“龙船埠”。徽商下苏杭、扬州,去京都南京,无不从渔梁坝出发明清时期至现代公路开通之前,渔梁坝一直热闹非凡,坝下最多时停靠300余艘船只,水路交通之繁荣使渔梁古镇成为当时徽州最繁华的水运商埠和商业街区。  

徽商横跨明清两代,于商界400多年之久,渔梁坝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

渔梁村2015.11.9.摄

出徽州古城南门,沿练江下行,便是当年喧闹一时的新安古道,直达渔梁古街。古街于公元759年形成街市,距今1200多年历史,是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南门的必经之道。

李白曾来渔梁寻隐士许宣平,留下了“李白问津亭”。

关于李白问津,有个典故。

穿古街李白问津亭2015.11.9.摄

《太平广记》记载:“唐睿宗景云年间,许宣平隐于歙县南山,结庵以居。不知其服饵,但见不食。颜色若四十许人,轻健行疾奔马。时或负薪以卖,薪担常挂一花瓢及曲竹杖,每醉行腾腾以归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时人莫问我,穿云入翠微’。”

歙县隐士许宣平其人其诗被人传诵到长安,竟让诗仙李白钦羡。李白来到新安游历,多次求访未遇。于是在许宣平居住的茅庵墙壁上题诗道:

“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索,倚柱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

鹅卵石铺成的渔梁古街2015.11.9.摄

渔梁坝上游有一座三角形的小亭挑檐入江,这便是著名的“李白问津处”。

相传李白寻访许宣平沿新安古道来到渔梁古镇,登上一翁独撑的渡船。在船上,李白向老翁打听许宣平的住址。老翁笑答:“门前一杆竹,便是许翁家。

李白访仙心切,一时竟没有悟出话中含义,待下船后才突然想到“门前一杆竹”不就是渡船吗,原来撑船老翁正是许宣平。回头再找,老翁和渡船早已不知去向,后人便在此修建了李白问津亭。

李白问津亭2015.11.9.摄

站在山上眺望渔梁坝和渔梁村,一时感慨万千。

仿佛看到春夏水涨,练江沿坝上三道水门飞泻而下,雪浪涛天;看到熙熙攘攘的码头,徽商的货船从这里起航,帆竞渡,浩浩荡荡

渔梁,是徽商“梦开始的地方”。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赞与“在看”,让我知道。

上篇推荐:无梦到徽州(十):无论哪个季节,阳产都值得一走

视频推荐:深山藏土楼

跬步之行:00: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