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代碑刻书风探赜

 攸州刀郎 2023-06-26 发布于湖南

彭晓君/文

摘 要:谈论起隋代书法,大多都认为隋代书法只是南北朝书法的“续尾”、唐代书法的“开端”,这种评价无疑是不准确的,隋代书法有其独特的时代意义,绝不是南北朝和唐代书法的衬托,本文通过对隋代碑刻风格以及成因进行探究,试图梳理隋代楷书风格的流变,以更好地呈现隋代书法承上启下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隋代 碑刻 书风

隋朝作为统一王朝,结束了将近三百七十年的南北政权对立割裂的局面,使南北朝的文化、政治走向大融合大统一,此背景给书法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为楷书法度的完备、楷法的规范化、普及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虽其只有短短三十余载,却上承南北朝天真拙朴、雄强的气象,渐趋流丽方正;下开唐代楷书“森森焉若武库矛戟”的严谨法度,大开盛唐气象,隋代书法作为南北朝楷书走向唐代楷书的桥梁,于书法史上的意义是独特的,它初步确立了以“真书”为楷模的书写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规范了笔画的形态、结字的标准、气息的流畅、章法的和谐等法度的完备,将人文符号向规范化靠拢,书体之间亦产生了关联,形成系统,此体系影响至唐代并成熟定型,唐尚法的审美标准亦由此生成。

隋代书法主要以碑志为主,墨迹种类稀少,仅有写经、高昌王国延昌、延和时期的墓表和少数的文书残纸,以及几件名家书作。据统计,隋代墓志有332 件、碑刻67 件、造像题记116 件、刻经8 件,杂刻18 件,其中墓志数量最多,碑刻、造像题记次之。隋代石刻主要以楷书为主,其楷书遗留着北魏楷书的拙朴,又有南帖的温润典雅,淳朴未除,精而不露,精品亦不在少数,难免康南海有取隋卑唐之说:“今人难免干禄,唐碑未能弃也,而浅簿离古甚矣,莫如取隋书之近唐,而古意未尽离者取之。”清叶昌炽《语石》中对于隋碑也有着高度的评价:“隋碑上承六代,下启三唐,由小篆八分趋于楷隶,至是而巧力兼至,神明变化,而不离于规矩。”

文章图片1

一、隋代碑刻书法艺术风格特征

对于隋代碑刻风格的整理和分类上,笔者在参考沙孟海先生总结的隋代真书的四种面貌的观点上进行补充,从中探讨隋代书法的源流,造像由于书写姿势等原因,碑刻有其特殊性,殊不作论,且篇幅有限,只以楷书为主要论述。

隋代碑刻楷书自成面貌,书体的紧密来自北魏,宽博来自北齐及南帖,南北文化的统一使得楷书的发展得到了充足的养分,隋代短祚,仅有短短三十七载,却只用了非常短暂的时间,便形成了较为统一的风格,有着开创唐代法度的楷模作用。

(一)初期的天真拙朴

开皇元年至开皇十四年为隋代的初期阶段,隋代早期的楷书沿用北朝旧习,书体兼容篆隶,因而风格别致,如隋开皇三年所刻的《寇奉叔墓志》,结体稚嫩,用笔简朴兼参行草笔意,意趣横生,延续着北魏《源延伯墓志》一类天真拙朴的风格;同年所刻的《梁坦及妻杜氏合葬墓志》,隶楷笔法相杂,风格质朴、柔和。隋代中后期楷书面貌逐渐纯粹,但字体杂糅的现象仍有存在,如大业十二年的《唐世荣墓志》,通篇只有60 字,其中具有典型隶书字形的就有20 余字,如“業”“秊”“安”等;又如隋大业十二年所刻的《□昂墓志》中首行便多处应用了粗率的篆书部件,如“君”字上部的“尹”“高”字除了“口”部的其他部分、“明”字右部的“月”,第四行的“有”字的上部等;刻于大业八年的《田光山妻李氏墓志》、大业九年的《皇甫深墓志》、大业十年的《王夫人墓志》都存在着篆书作为部件应用的现象。《曹植庙碑》虽亦兼参篆隶结体及笔意,但较为自然妥帖,古意盎然,结体宽博大气,已然能见颜鲁公结体,在隋代楷书中自成一格,仅有《赵芬残碑》雄浑与其相近,但其实大有不同,可谓孤品。

(二)中期的典雅平和

中期阶段为开皇十五年至大业五年,这一时期的碑刻质妍兼备,别有意味,是隋代楷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真正地把南北书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开皇五年刻制的《赵芬残碑》,结体开始成熟,宽博浑厚,但笔画多方笔,仍有魏碑方硬的特点,但已可谓是隋代楷书脱离北朝楷书生拙面貌的转折点;晚其一年所刻的《龙藏寺碑》,面貌与东魏《高湛墓志》相近,结体宽博爽朗,用笔拙中藏巧,气息淳古,是隋代楷书变北朝楷书斜画紧结为平正端庄的典型作品,其中已可窥探数位唐人名家的影子,亦为历史所重,历代书家、藏家皆评价不俗。宋欧阳修评之曰:“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清康南海亦对其评价甚高:“《龙藏》统合分、隶,……薈萃为一,安静浑穆,骨鲠不减曲江,而风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

隋开皇十四年后的楷书碑刻法度完备,兼容南北,自成一格,可谓初唐楷书先驱。如开皇十五年刻的《巩宾墓志》及开皇十七年刻的《董美人墓志》,虽遗留北朝后期墓志体势、用笔,但结体平和,用笔温润典雅,已与北朝楷书生拙、雄强的风格相去甚远;又如《张通妻陶贵墓志》《苏慈墓志》用笔方圆兼备,结体紧密之余而能收放有度,且欹正相生,生动自然,已能见欧阳率更及虞永兴体态。毛枝凤评《苏慈墓志》曰:“楷法精健绝伦,实为佳刻。……其沉着痛快处,有唐人所不能到者。”仁寿二年刻的《启法寺碑》为隋代名家丁道护所撰,宋蔡襄于评《启法寺碑》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晋之后,隋唐之间,善书者莫过于丁道护。米芾亦云:“道护所书启法寺碑,冠绝一时,蔡君谟题跋极许可之,谓腾薜纯陀也。”可见《启法寺碑》历来为世所重,其书水平之高显而易见,然拓本资料字迹缺损太多,已不能窥其神彩,大为可惜,仅能于前人评述中品味。

(三)后期的端庄秀美

隋代后期阶段为大业六年直至隋代结束,后期的碑刻渐趋流美,这是帖学成为书法主流的征兆,此时的碑刻风格纯粹,温和秀美,与唐楷风格极其相近。如刻于大业六年的《董穆墓志》,尽脱生拙之气,用笔灵动,线条温润,已有隋唐成熟写经的面貌;又如大业七年所刻的《萧玚墓志》,气息温润典雅,结体方正;《解府君墓志》用笔方圆有度,结体较《萧玚》成熟,颇为精致;《张盈夫妇墓志》用笔圆润,气息通畅且兼有《张玄墓志》之拙朴,亦为隋代精品。

综上所述,隋代碑刻楷书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初期阶段碑刻书风延续着北朝旧习,楷书中掺杂篆隶,用笔生拙,以拙朴、逸趣的面貌为主,与北魏、北齐的墓志风格相近,统一性不强,《龙藏寺碑》是这时期变法明显的佳作,而后的许多碑刻都受其影响,如《张通妻李氏墓志》《常丑奴墓志》;中期阶段碑刻书风南北书风兼容的特点较为明显,用笔拙巧相生,风格多样,既有北朝墓志方峻严饰风格的延续,亦有南北融合的别致,生拙中蕴含灵动,但总体已趋向典雅平和,《董美人墓志》《孟显达碑》等都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品;后期阶段碑刻书风渐趋流美,受二王书法的影响较为明显,风格统一性较强,总体以平正秀美为主,用笔方圆兼备,结体平和端庄,为后来唐代楷书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养分。

文章图片2

二、隋代碑志书法艺术风格的成因

(一)对北朝书风的继承创新

隋代楷书的形成在结体上继承着北朝楷书的结字特点,沙孟海先生总结隋代楷书有“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两种结字类型,隋代的《龙藏寺碑》笔画平缓,结体爽朗、宽博,便属于平画宽结的结字类型,而《苏慈墓志》《董美人墓志》 中宫收紧,字形略呈长形,姿态多变,便属于斜画紧结的结字类型。相比于北朝楷书,隋代书法则更为统一,《书学源流论》 中载曰:“汉晋之间,书学统系至纯不杂,降至六朝,至杂不纯。……如战国诸子,各自立说,皆能名家。”在当时南北政权对立,动乱的时代中,北朝书法由于文化独立、刊刻、地域差异等的原因,书法面貌多变,并不统一。西魏恭帝元年,江陵被攻破,南朝书法走进了北朝,象征着南北书风的开始融合,北朝书法从雄强、质朴、稚嫩逐渐走向圆润、规整,而隋代楷书多是由北朝后期方整严律之书演变而来,已备法度,故可发现,具有典型魏碑特征风格的隋碑主要是在隋代初期,隋代中后期存有此遗风的碑刻较少。

隋代书法是南北书风融合的结果,保留了北朝楷书的紧密与质朴,脱离了北朝后期篆隶掺杂的陋习,法度完备,自成面貌,并在极短的时间形成了较为统一的风格,具有特殊的时代性。如刻于隋代开皇十七年十月的碑刻名品《董美人墓志》,结字宽扁、舒展,气息灵秀拙朴,具有北朝后期墓志的一些特点,但在体势上已趋平和,并无北朝墓志结字跌宕之感。隋代后期的碑刻墓志,温润典雅成为了鲜明特点,北朝楷书中的俊朗、豪迈之气已基本无迹可寻。如刻于大业七年的《萧玚墓志》《解府君墓志》,用笔方中寓圆,结体规整,较之北朝楷书多了几分稳健与庄严,这类风格的作品对唐代楷书的发展起到了先导和定向的作用。

(二)对二王书法的吸收

赵孟頫于有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说明了笔法是书法的核心内容。就笔法而言,隋代书法主要受到以二王书风为主流的南朝书法影响,而隋代书法对二王书法的吸收更多是来自于当时的有名书家智永禅师。智永禅师是王右军第七世孙,初师从萧子云,秉承家法,加之其勤奋至极,于永欣寺书阁闭门习书三十年,书艺精湛。智永对于“王氏”书法的推广亦不遗余力,所书《真草千字文》八百本余,广为流传,几可视作书法学习的教科书,乐安薛氏亦云:“智永妙传家法,为隋唐间学书者宗匠。”可见智永禅师为隋唐习书者的主要宗法对像,智果、辨才以及素有初唐四杰之称的虞世南皆是其所传弟子,故二王书法的对隋代书法的影响必然是巨大的。二王书法以行草书为主,其笔法的内容非常完备,转折自然丰富,用笔出入有迹,而北朝时期的用笔源自篆隶,多用绞转,转折处多用方折或分笔书写,加之其特有的大刀阔斧的用笔,虽特点鲜明,但在书写上实用性并不强。隋代书法在用笔上保留了北朝楷书的劲挺与质朴,吸取了二王书法的温润典雅,用笔方圆兼备,大部分以提按用笔代替了绞转用笔,形成了瘦硬精劲的用笔特点,摒弃了北朝楷书凌厉的方笔。隋代楷书兼收并蓄,个性鲜明,成为了南北朝楷书走向唐代楷书的桥梁。

文章图片3

三、隋代楷书对唐代尙法书风的先行作用

在书法的发展进程中,对字体标准形态的确立尤为重视,文字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国人民对物体表象的特有感受的表达,故我国早期的文字具有象形化的特点,属于文字的完善阶段。第二阶段是《四库全书》总目中所说:“古言六书,后明八法。于是字学书品为二事。”中八法生成的阶段。第三阶段为书法体系建立后艺术完素、面貌逐渐丰富的阶段。

魏晋时期,各种书体已臻完备,且已有了“八法”的概念。如王羲之《题笔阵图后》所说:“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竖,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就有了对横、竖、点等笔画的意象表达。王羲之的七世孙,隋代的智永禅师所创立的《永字八法》,在其先祖的论述基础上,以“永”字为例,总结了楷书笔法的形态变化,通俗易懂,影响深远,后人学书皆奉为圭臬。其弟子释智果所撰写的《心成诵》,是作者本人书写心得的总结,对楷书的结构法则进行了概括,并总结了书法章法的原理,其中提出的“回展右肩、长舒左足、峻拔一角”与汉代崔瑗《草书势》中“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结体欹正的方法论述,但《心成诵》更为法则化。由此可见,隋代处于尚韵到尚法的过渡阶段,初步确立了以“真书”为楷模的书写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规范了笔画的形态、结字的标准、气息的流畅、章法的和谐等法度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南北书风的融合,开启了书法尚法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在唐代书法中体现得最为极致,奠定了唐代书法在书法史中的重要地位。

四、结语

探索隋代碑志书风的形成与延续,梳理清楚隋代楷书的发展脉络,可为当代书家学习探究魏碑、唐碑提供参考,丰富碑刻学习的体系,明确一些书风的演变。当今的楷书学习普遍存在对北朝楷书和唐代楷书不理解的问题,就造成许多书法学习者写北朝楷书生硬笨拙,写唐代楷书呆板无趣,以隋碑作为切入点可能是更好地学习方法。隋碑楷书既能过渡到魏碑的学习,亦可丰富对唐楷的理解,是一个极其珍贵的宝库,如能整理为一个较完整的学习体系,定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当代楷书创作的面貌,更能解决一部分长期无法理解北碑和深入唐楷学习的书法学习者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

[2]方若.校碑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

[3]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M].北京:中华书局,1994:1.

[4]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1.

[5]黄简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1.

(孟云飞转自《艺术评鉴》 2021年第19期 P43-45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