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亭晚望(赵嘏)》详注 译文 鉴赏 试题 答案||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6-26 发布于甘肃

江亭晚望

赵嘏

碧江凉冷雁来疏,闲望江云思有馀。

秋馆池亭荷叶歇,野人篱落豆花②初。

无愁自得仙翁术,多病能忘太史书。

闻说故园香稻熟,片帆归去就鲈鱼③。

注释:

1、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为博取功名,他负笈远游,前后滞留长安十一年。约唐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2、碧江:水流澄碧的江。

3、凉冷:寒冷。

4、池亭:池边的亭子;水池和亭台。

5、野人: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6、篱落:即篱笆。

7、豆花:指豆类植物开的花。

8、仙翁称男性神仙,仙人。

9、太史:职官名。编载史事兼掌天文历法。秦汉称为「太史令」。魏晋以后,修史之职转归着作郎,太史则专掌历法。隋改为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则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名太史院。明清改为钦天监,修史之职则归于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也可以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10、闻说:犹听说。

11、故园:旧家园;故乡。

12、片帆:孤舟;一只船。

13、鲈鱼:《世说新语笺疏》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译文:

傍晚时分在江边的亭子中眺望

    赵嘏

大江澄碧,天气凉冷,飞来的大雁日渐稀疏。我在江边的亭子中,悠闲地眺望,面对汗漫无边的江云,心潮起伏。秋风中,池馆台榭一片萧,荷叶凋落,荷早歇。农家的篱笆上,蔓延的爪豆刚刚绽放花朵。我自有仙人的法术,自可无忧无虑。我体弱多病,足以忘记太史公《史记》记载的英雄业绩。听说家乡的香已经成熟,我要驾乘小船回到故乡去享用鲜美的鲈鱼。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傍晚时分登上江亭极目远眺之所见与所感。
首联写诗人登亭闲望。诗人从视觉、触觉等角度,选取碧江、大雁、江云等意象,勾勒了一幅江水寒碧、大雁稀少、江云沉沉的孤寂、凄冷、暗淡的秋江暮色图,展现了诗人“闲望”之所见。同时,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助清冷、寥落之景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孤独、低落的心绪。“闲”字,表面上似乎有几分悠闲,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百无聊赖、低沉落寞的折射。思有余,写诗人登临之际的心理活动,暗示了诗人内心的难以平静,也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
颔联写诗人登临江亭之所见。上句中,秋,点明了时令,暗寓“春女悲,秋士悲”之意。歇,止、罢之意,荷叶已经凋零殆尽,遑论荷花,想必早已零落成尘。下局中,野人,指农夫或农人。野人篱落,指农人院落的篱笆上。初,指初次开花、刚刚开花,花儿绽放,自然美丽温馨,然而在秋晚的暮色中,这些花儿总是有些不合时宜,让人不免为之担心,甚至为之忧戚。此联中,诗人选取秋馆池亭、野人篱落、凋残的荷花、孤独绽放的豆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寥落、衰败的秋景图,一方面更全面地展现诗人登亭所见,一方面借助景语来委婉地抒写寥落、低沉的心绪。
如果说首联和颔联主要写诗人登临江亭之所见,颈联和尾联则主要抒发诗人登临之所感。
颈联写诗人无愁多病。上句中,诗人自称得到了仙人的法术,可以无忧无愁逍遥安适;下句中,诗人写自己虽然多病多灾,但是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那就是终日疾病缠绵,自然忘记了太史公在《史记》中所记载的英雄豪杰的光辉业绩。表面上,诗人忘记了昨日雄心,凭借着仙翁法术,十分洒脱。可是,所谓的仙翁的妙术,不过是以世俗为污垢鄙弃尘世远离尘嚣做一个避世者避人者罢了,这和“忘”在本质上都不过是麻痹自己而已。实际上,诗人的“无愁”不过是故作旷达的激愤之词,“多病”又何尝只是身体的疾病?诗人通过写自己表面的不在意,曲折地表达了无奈、灰暗、悲愤的的心情。
尾联写诗人思归。此联中诗人使用西晋张翰秋风莼鲈的典故,写自己听闻故乡香稻成熟,也想像张翰一样,乘舟归乡享用故乡鲜美的鲈鱼。这样写,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张翰是主动舍弃官职而返回故乡,诗人则是求仕不得而无奈思乡,这样的反差又流露出诗人深深的失意、暗淡的情绪。

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亭晚望

赵嘏

碧江凉冷雁来疏,闲望江云思有馀。

秋馆池亭荷叶歇,野人篱落豆花②初。

无愁自得仙翁术,多病能忘太史书。

闻说故园香稻熟,片帆归去就鲈鱼③。

【注】①赵嘏,晚唐诗人。为博取功名,他负笈远游,滞留长安十一年。②豆花:豆类植物的花。③西晋时,吴江文人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回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了诗题中的“望”字,诗人凭江远眺,看天边云卷云舒引起万千思绪。

B.颔联诗人借秋日“荷叶”残败和“豆花”凋零两种景象,衬托眼前的萧索之状。

C.诗人表示只要无忧无愁,豁达乐观,自然就可以获得道家超脱逍遥的神仙方术。

D.“太史书”即《史记》,此句体现诗人对建功立业实现抱负一事衰颓消极的心境。

16 本诗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5.B

16.①借景抒情:雁叫声声,游子心碎。诗人用碧江、孤雁、江云、败荷,这些孤清的意象着力渲染凄清萧瑟的秋天景韵。表达了诗人凄苦无朋、飘零孤独的心境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②用典抒情:诗的尾联借晋人张翰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而辞归的典故,深化了诗歌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急于回归故里的愿望。

【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豆花’凋零……”错误。根据“豆花初”可知,农人篱笆旁攀援缠绕的豆苗,是刚刚绽放出花苞。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借景抒情:诗人写秋天之时望“碧江”“孤雁”“江云”,观“败荷”思绪万千。这些孤清的意象牵动了诗人的思乡情怀,雁叫声声,游子心碎,诗人所着力渲染的凄迷衰飒的秋天景物与诗人凄苦无朋、飘零孤独的心境是一致的。

用典抒情:最后一句,诗人写希望乘一叶孤舟回家,享用美味的鲈鱼羹。借晋人张翰思念家乡的孤菜、莼羹、鲈鱼脍而辞归的典故,西晋时,吴江文人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回乡,深化了诗歌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急于回归故里的愿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