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枢密使、节度使、经略使、观察使、按察使、防御使的区别

 三戒AAA 2023-06-26 发布于山西

从唐朝、五代更替的每个重要军阀职务看还挺有意思:

安禄山起兵之时的身份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朱温灭唐时身份是宣武军节度使、梁王。

李存勖灭后梁时身份是河东节度使、晋王。

石敬瑭反叛时身份是河东节度使、兼任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

刘知远反叛前身份是河东节度使、侍卫马步都指挥使。

郭威反叛前身份是枢密使、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

五代中其他边陲诸国的建国前的身份也都是节度使、或经略使、或观察使、或防御使。

到赵匡胤这就有点意思了,赵匡胤黄袍加身前的核心身份是殿前都点检。

唐末以来历代军阀都有兼任节度使,赵匡胤时经历了大的变化,其中原因是周世宗的军制改革。要理清这中间的关系,还得从唐朝的制度说起。

文章图片1

一、唐朝的三省六部与宰相群体

唐承隋制,中央行政体制采用的“三省六部”,唐朝一切重大方针、法令都是经过中书省、门下省决议之后,交由尚书省贯彻执行,尚书省事唐的政务中枢。与三省并列还有殿中省、内侍省、秘书省,这些机构的低位低于中枢三省。

尚书省执行机构是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之下每部下设四司,一共二十四司。其他机构还有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九寺五监与六部没有隶属关系,但需执行尚书省下达的政令。

文章图片2

唐朝初期,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仆射并为真宰相之职,品秩比中书、门下两省长官的品秩略高。唐太宗继位前,职务就是尚书令,唐太宗继位后,再没人敢任此职,尚书仆射就成为了尚书省最高长官。

唐朝的宰相并不是单一职务,而是由若干人组成的一个班子,他们需要一起商议决策。决策的地点最初在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省,这个班子通常成员有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后来,参与人渐渐多,参与到这个班子的人就是宰相,头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这个宰相群里在中后期经常窝里斗,没有了战力,到最终地方藩镇尾大不掉。

二、唐朝的地方制度:路、州、县

唐承隋制,当时地方只分出州(郡)、县两级。州一级长官叫刺史,但是州郡实在太多,按《新唐书》地理志记载:

“唐朝的兴盛时期,在开元、大宝之际,东到安东,西到安西,南到日南,北到单于府,大体上南北范围与汉代盛况相当,东面不如汉代而西面超过了它。在开元二十八年户部账上,共有州郡328个,县1573个,共8412871户,人口48143609人。”(经过简译)

这么多州郡都归中央直管就不好管理,于是唐太宗开始,在州之上再设了“道”一级,起初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西、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一共十道。后来根据疆域的变化“道”又有增设到十五个。

开始,设置“道”只是为了监察道下的各州刺史,监察官员名称有:“观察使”、“巡察使”、“按察使”、“采访使”、“巡抚使”等,这些职务起初都是临时性的,在有监察时委任。后来,事务多了,在安史之乱之前这临时性的就变为了实职,唐肃宗时将这个职务固定为“观察使”,观察使成为路一级最高行政长官。

文章图片3

对于关键的州郡,有军事需要,为了授予单独的军权,自武则天开始,设施“防御使”,全称叫“防御守捉使”,安史之乱后,州郡为了自保都有一定的军权,这个职务也成为常设,此时一般就由州刺史兼任了。

三、节度使的产生

对于部分边防重要地区,起初,在唐太宗时常设“经略使”,以主要掌边地军队。唐玄宗时,委任过安西大都护兼任四镇经略使,岭南五府经略使等。

上面说了,“道”的长官只是管理行政事务没有授予军权,只部分地区专门设置了“经略使”。因此地方遇到很多问题不好协调,特别是对外战争期间,要统筹几个州的兵马、器械、城隍、镇戍、粮草等事项。唐睿宗时,首例委任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总管军政一切事务。

另外,唐玄宗为了统筹边防,就延边、沿海重要地区还设置了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专治一方。以上的经略使与节度使地位相等,一个地区都设置两个职务的时候,一般节度使直接兼任经略使。

安禄山一人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可谓权势熏天,所以他的叛乱几乎击溃了整个唐朝。在混乱年代,为了全力对抗安禄山,更需要委任前线节制所有事物的大权,于是皇帝不断委任节度使,内陆也纷纷涌现许多节度使。根据《旧唐书》记载,到乾元年,唐一共有三十二个节度使,七个观察使,两个经略使,三个防御使,一共四十四方镇,乾元后期根据战争形势变化,方镇数量时有增减。

文章图片4

四、枢密使的产生

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经全权委任了节度使一切大权,地方军力开始大增,皇帝肯定不放心,于是加强了监军制度。这时,开始推广宦官监军(这时皇帝只相信身边的宦官),在能控制的各镇节度使驻地普遍设立监军使院。

对于中央直辖禁军,增设了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以其掌管禁军并参与政事,几乎以宰相群体相节制了。这个制度也一直延续到了宋朝。

唐后期,枢密院几乎都是宦官任职。宦官上下监军之重,进一步发展到直接统领军队,在唐朝能直接控制的禁军“左右神策军”中,其最高指挥官神策军中尉、后期就是由宦官兼任。

五、节度使、经略使、观察使纷纷割据

唐朝中后期的藩镇演变路径大致都是对安史之乱的余孽进行围剿、遏制、防御产生,根据《唐朝藩镇研究》可大致分分为四类:

  1. 河朔割据型:代表有,魏博、成德、卢龙等节度使,这些藩镇基本都是安史之乱的投降余派组成。
  2. 中原防御型:代表有,宣武、武宁、忠武、河东、河阳、义成节度使,这些藩镇都是为了防御和遏制河朔藩镇设置。
  3. 边疆防御型:代表有,凤翔、振武、西川、山南西等节度使,主要防御边疆。
  4. 东南财源型:代表有,浙东、浙西、淮南、江西、福建、湖南、荆南等。
文章图片5

但是黄巢起义彻底将以上割据打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割据。

所以,诸如安禄山、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都以节度使身份参与天下争霸,而其他吴、南唐、蜀国、南汉、楚、吴越、闽、南平等或以节度使、或观察使、或经略使、或防御使的身份割据一方。

这些军阀虽然名义有差异,但职权在所辖之地几乎一致。

六、殿前都点检的产生

其实五代之中不乏优秀的君主,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历任君主在平定天下之时,都曾想如何削藩,目的就是要拔掉重镇收回权力,但是都引起了反噬,如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都是害怕被杀被迫反叛。

到了周世宗柴荣之时,他做了一个重要变革,就是不断加强自己的亲信军队“殿前军”以挤压藩镇军力,最终达到削藩的目的。

柴荣不断招集强人、有时还亲自挑选武艺超群的军士充任殿前侍卫,是为殿前军。殿前军分为马军和步军,各设置一个指挥使。在马步军指挥使上,再设置殿前都、副点检。后周的殿前军由世宗创立,经过严格的挑选、战力强。

柴荣消灭了天下藩镇,但殿前军的控制力就显得极为关键。赵匡胤经历战功最终被委任“殿前都点检”一职,权倾天下,在柴荣英年早逝后,再也没人能控制赵匡胤,因此他得以黄袍加身。

文章图片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