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03 | 沮渠蒙逊的马蹄寺

 昵称68915313 2023-06-27 发布于安徽

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凉州石窟瑞象者,昔沮渠蒙逊以晋安帝隆安元年据有凉土二十余载,陇西五凉,斯其最久盛。专崇佛业,以国城寺塔修非云固。古来帝宫,终逢煨烬,若依立之,效尤斯及;又用金室,终被毁盗,乃顾眄山宇,可以终天。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斫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常自经行,无时暂舍,遥见则行,人至便止,观其面貌,状如其中泥塑形象”


「 

 州南百里  

Liang Zhou


核心问题就一个:州南百里,这个州肯定是凉州。是武威/姑臧以南呢,还是张掖以南呢。这是解决天梯山石窟还是其他的(比如张掖马蹄寺石窟)是不是这个连崖绵亘,东西不测的凉州石窟的关键

当然,还有一个次要问题,开凿时间

1.

蒙逊北凉的征战

传世史料十六国的记载并不丰富,甚至对北凉年号的记载都是含糊的。但确定的一点是姑臧一直是凉州的政治象征,而蒙逊的根据地在张掖

宋书渠蒙逊传记载:“蒙逊高祖晖仲归,曾祖遮,皆雄健有勇名。祖祁复延,封狄地王。父法弘袭爵,苻氏以为中田护军

清代的晋略记:祁复延,当后赵时,封北地王。考虑到清代的可靠性,大致是西晋-前秦,即西晋、前凉、前赵、后赵、前秦时都有可能,东晋甚至都有可能。有日本学者认为祁复延被封王可能是 张祚 改建兴四十二年为和平元年称帝时候(354-355年)

但可能晋略的北地记载和狄地是相通的。北地王的北地与卢水胡的联系不仅仅是蒙逊所在的沮渠一族,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时445-446年卢水胡盖吴聚众反于杏城,宋书记盖吴为“北地泸水人”,宋文帝诏书称之为“北地盖吴”,爵“北地公”

后凉活动的卢水胡人应以沮渠罗仇为首。沮渠罗仇在吕光时期任西平太守,392年随吕光征西秦,396年吕光即天王位,以“中书令王详为尚书左仆射,段业等五人为尚书。”沮渠罗仇与段业等同任后凉尚书。此时,蒙逊为吕光箱直(宋书:蒙逊代父领部曲,有勇略,多计数,为诸胡所推服。吕光自王于凉州,使蒙逊自领营人配箱直),箱直大体应该就是亲兵,指在官衙内两厢当直的将士。沮渠蒙逊从兄沮渠男成为后凉将军,守晋昌

397年,吕光遣子征西秦,沮渠罗仇、蒙逊伯父沮渠麹粥随军,为西秦所败,吕光杀沮渠罗仇、麹粥。于是,蒙逊起兵抗吕。同年,段业从后凉分立北凉,蒙逊也应是主要因素,助力良多

图片

398年段业迁都张掖,次年称凉王,建立北凉。段业选择“凉王”应宣示王权直接继承自前凉,否定后凉的正统性。张猛龙碑(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提到的“凉州武宣王大沮渠时”和“伪凉举秀才”并称,可能就是定后凉为伪凉

北凉建立之时蒙逊起兵之初就杀了后凉中田护军马邃(蒙逊父法弘曾担任过后凉中田护军),朱艳桐曾猜测在卢水胡中沮渠氏、马氏争夺卢水胡控制权。这一点还可以从北凉初建段业以马权为张掖太守看出,“甚见亲重,每轻陵蒙逊。蒙逊亦惮而怨之

  • 401 年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称凉州牧、张掖公。蒙逊代段业后长期以 “河西王”自居,称凉王应该已经晚至431年了

逊继立之初,仅辖张掖、临松、西安、祁连等郡

从建立开始,北凉与后凉积怨不可调节。沮渠蒙逊统治北凉初期采取“西守东进”,主攻后凉。面对沮渠氏北凉和南凉的夹击,后凉无力抵抗,不得不向关中姚氏后秦请降。后秦接管后凉伐蒙逊,蒙逊遣使服软于后秦

之后后秦急于回兵抗北魏,南凉从后秦手中攫取了原后凉领地并迁都姑臧,自此北凉、南凉二者在现在永昌境内进入白热化的交战期

  • 408,蒙逊在均石(今甘肃张掖市东) 大战,大败南凉。进而,蒙逊占西郡 (今甘肃永昌)

  • 410,穷泉(今永昌) 大战,南凉惨败。蒙逊乘胜进围姑臧,“皆惊溃,夷、夏万余户降于蒙逊。傉檀惧,遣司隶校尉敬归及子佗为质于蒙逊以请和,蒙逊许之随后南凉弃姑臧,迁都乐都(今青海乐都)

  • 411,蒙逊破姑臧

  • 412,蒙逊迁都姑臧,改元玄始,自称河西王。但此时北凉军力其实是不如刚刚登场的另外一个对手——复苏中的西秦

陇西地区一直是西秦的根据地,409 年乞伏乾归复国,412年乾归长子乞伏炽磐继立,改元“永康”,414年西秦乘南凉西征乙弗部袭乐都,南凉降于西秦。西秦抢在北凉之前,占据了原南凉所辖的晋兴、乐都、广武、西平等郡

  • 415,经过反复争夺,北凉被西秦逐出湟河。北凉与大夏结盟(或称臣),“夏王勃勃遣御史中丞与蒙逊结盟,蒙逊遣其弟湟河太守汉平莅盟于夏。” 吐鲁番出土北凉文献见缀有“真兴”六年、七年年号文书(424、425年),“真兴”为大夏赫连勃勃年号

  • 416,北凉也退让西秦,并与西秦和亲。北凉转攻西凉

西凉为汉族李暠所立,从段氏北凉分立,401年西凉占酒泉郡,并于405年迁都酒泉。在经略南凉期间,蒙逊无暇顾及西凉,在405- 412年期间,二者互有攻守

  • 418,晋灭后秦姚泓后,遣使封蒙逊为凉州刺史,北凉受晋册封,并靠晋来号召河西汉族支持

  • 420,沮渠蒙逊伐西凉,用声东击西怀城、蓼泉(今甘肃张掖)两败西凉,李歆为蒙逊所杀。之后攻下酒泉,两克敦煌,西凉灭。吐鲁番出土有《北凉玄始九年随葬衣物疏》,玄始为沮渠蒙年号,说明北凉在420 年即已达高昌

  • 421,宋书渠蒙逊传记载“鄯善王比龙入朝,西域三十六国皆称臣贡献”

西凉覆灭后,北凉全力进攻西秦,当然也和与柔然压力有关(423年,柔然来攻,世子沮 渠政德战死; 柔然以西凉余孽为伊吾王,北凉默认

  • 422,与西秦在五涧会战 (今甘肃武威东南,也就是天梯山石窟的方向) 

  • 424,西秦复攻北凉白草岭(今青海门源西北) ,攻占临松 (今甘肃肃南) ,擒获蒙逊从弟沮渠成都(寒锟老师的点评——炽磐还是猛 

  • 426,西秦伐北凉, “遣太子暮末等步骑三万攻西安不克(今甘肃张掖东南,北凉邀大夏反攻西秦。攻守相换,北凉开始占据主动权。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蒙逊在得知北魏围统万、占长安后,附魏。魏封与蒙逊同时来附的仇池王杨玄为南秦王,并没有理睬蒙逊。427北凉改元承玄

  • 428,值西秦新丧,蒙逊攻乐都。“暮末遣使诣蒙逊,许归成都以求和。蒙逊引兵还”

  • 429,北凉遣世子兴国征西秦,西秦大胜,“生禽兴国,杀三千余人”,后兴国死于军中。蒙逊为儿子沮渠兴国之死而毁寺斩僧。才有了后面的蒙逊为母造丈六石像泪下若泉的经典事迹

430年沮渠蒙逊向北魏遣使,431年再次向北魏入侍、称臣、求封,北魏对北凉采取怀柔(本质是各取所需的互相欺骗)政策。至此,蒙逊继立北凉后,用近三十年统一河西,从4到22,下辖西安、张掖、西郡、祁连、金山、武威、广武、湟川、建康、高昌、酒泉、凉兴、新城、晋昌、番禾、敦煌、会稽、西海、凉宁、浇河、西平、乐都二十二郡,覆盖凉州全境

同时,与真正的盟友吐谷浑一起,贯奉南朝为中朝正朔,旨在取得境内汉民的拥戴。永初二年(421) 、景平元年(423) 、元嘉三年(426) 、元嘉六年、元嘉九年(432) 。”北凉每三年 朝 贡 南朝刘宋一次,未曾间断。426年, “改骠骑为车骑。世子兴国遣使奉表,请周易及子集诸书,太祖并赐之,合四百七十五卷。蒙逊又就司徒王弘求搜神记,弘写与之。”

姑臧是凉州的象征,得之可延续前凉正统

即使412年占领姑臧,从实际征战来看蒙逊北凉的重心在张掖

(415年前受西秦压迫,420年攻略酒泉,424前白草岭防线)

可能到426年附魏后重心才有能力转移到

2.

前凉余荫

316年,西晋灭亡,中原地区纷乱不已;凉州刺史张轨趁机割据,建立前凉。河西安定,晋书“中州避乱来者日月相继”,资治通鉴“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写道: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魏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脉

前凉-前秦时有学者在祁连山凿石室居住、聚徒授学,最有名的要算郭瑀,到临松薤谷(基本共识是今马蹄寺所在的区域)开凿石室,设馆讲学,著书立说,弟子多达千余人

图片

临松薤谷,由发源于祁连山的雨雪水冲刷成的几条山谷河道组成。临松设郡始于前凉。太武帝灭凉后废临松,到孝文帝太和年间复立临松郡。太平寰宇记的记载,临松山, 一名青松山 , 一名马蹄山……在张掖县南一百八十里 , 后魏太和中 , 置临松郡 , 故城在此山下。西魏时改为临松县,北周时并入张掖县






是中国原生的蔬菜,“葵韭藿薤葱”中的一种,也被称之为“菜芝”。用薤调味历史悠久,礼记:“脂用葱,膏用薤”。薤在汉代记载很多,最流行的丧葬歌叫“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

薤像是葱、韭、蒜的混搭。薤叶翠绿如韭,细窄,而又中空有楞如葱;鳞茎洁白似蒜,圆润似玉;气味如葱,辛辣

  • 杜甫: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

  • 白居易: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

李时珍本草纲目:“薤八月栽根正月分莳,宜肥壤,数枝一本,则茂而根大。叶状似韭。韭叶中实而扁,有剑脊。薤叶中空,似细葱叶而有棱,气亦如葱。二月开细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数颗,相依而生。五月叶青则掘之,否则肉不满也。其根煮食,苇酒、糟藏、醋浸皆宜。”


笔记2中提到过的晋书·张轨传 所载“京兆人刘弘者,挟左道,客居天梯第五山,然灯悬镜于山穴中为光明,以惑百姓,受道者千余人,寔左右皆事之”。有学者认为燃灯悬镜、崇尚光明的左道之徒为祆教徒

石室山穴可能就是在祁连山/南山中开凿石窟进行佛教造像的前身

图片

从马蹄寺石窟群的金塔寺石窟看出去,大致是“临松薤谷”

出三藏记集记载前凉末期(373年)张天锡在位时由月支僧支施崙、龟兹王世子帛延等翻译佛经。”咸安三年,岁在癸酉,凉州刺史张天锡在州出此首楞严经。于时有月支优婆塞支施崙手执胡本。支博综众经,于方等三昧特善,其志业大乘学也。出首楞严须赖上金光首如幻三昧,时在凉州,州内正厅堂湛露轩下集”

魏书释老志: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但目前的指征显示前凉佛教的兴盛应该在张天锡时期。可惜不久前凉灭亡,所以开元释教录评论:“前凉之代,应更出经,后进遇之,幸续编附

前凉国都姑臧此时应该有佛教铜像,十六国春秋有太和四年东苑铜佛生毛的记录。莫高窟的重要记录大周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记:“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险,造窟一龛.....”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也是前凉张天锡在位期间(363~376年)

378年,道安在长安整理佛经发现一批译于凉州、译人缺失的佛经翻译写本,无法考定汉文佛籍所做的编目,整理为59部,即著名的——凉土异经。这批大概率也应该是张天锡时期的作品了

再之后就是前秦末年武威太守赵政崇奉佛教。”政于长安城内集义学僧写出两经梵本,方始翻译。竺佛念传译,慧嵩笔受。自夏迄春,绵历二年方讫。具二阿含,凡一百卷。”

但传统认为崇佛的后凉可能要再认真考量,鸠摩罗什驻凉十八年,未有译经,只是充当吕光父子备问吉凶的角色,说明后凉似乎对佛教并不重视

3.

蒙逊与昙无谶

中国佛教能大兴,离不开佛图澄(龟兹人,后赵石勒奉为国师,神迹多多)和鸠摩罗什(也算龟兹人,大译经家)。昙无谶更像两者的结合,兼具两者之能

昙无谶/昙摩谶(384—433年),中天竺人,东晋太元九年—北凉义和三年

十岁……聪敏出群,诵经日得万余言。初学小乘,兼览五明诸论,讲说精辩……”昙无谶入罽宾又转龟兹再转鄯善。他擅长方术,“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咒师”。

昙无谶出鄯善后到了敦煌,但停留时间一直颇有争议。高僧传和出三藏记集均记录“昙无谶出龟兹复进姑臧“。一般认为他在敦煌译出菩萨戒本一卷,而后进姑臧。但进姑臧的时间,有412年421年两种说法。这个时间对于如果蒙逊受到昙无谶鼓动而进行南山开窟影响不大,大概率应该也仅仅可能421年后

高僧传记录:“谶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于是学语三年方译写初分十卷。…… 以伪玄始三年初就翻译,至玄始十年

高僧传·晋河西昙无谶传、出三藏记集推测,昙无谶译经主要集中在玄始六年至玄始十年(417-421年)的五年间,从最早的优婆塞戒经到最晚的大般涅槃经、菩萨戒经、菩萨戒优婆戒坛文

  • 417:优婆塞戒经七卷;金光明经四卷;方等王虚空藏经五卷、方等大云经四卷

  • 418:海龙王经四卷;菩萨地持经八卷

  • 419:悲华经十卷

  • 420:方等大集经二十九卷

  •    421: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菩萨戒经八卷;菩萨戒优婆戒坛文

今藏日本京都博物馆的北凉早期写经北凉玄始十六年(427)的优婆塞戒经卷第七,传出土于高昌吐峪沟:“岁在丁卯(427)夏四月廿三日,河西王世子抚军将军录尚书事大沮渠兴国,与诸优婆塞等五百余人,共于都城之内,请天竺法师昙摩谶,译此在家菩萨戒

这件事出三藏记集·优婆塞戒经记也有记载,历时三个月所译,至秋七月二十三日。不过出土题记为岁在丁卯(427年),出三藏记集记为岁在丙寅(426年),二者在纪年相差一年。“愿此功德,令国祚无穷,将来之世,值遇弥勒,初闻悟解,逮无生忍,十方有识,咸同斯誓

昙无谶的译经、弘法,尤其大般涅槃经的出现,“众生皆可成佛”,此后涅槃之学兴起。北凉的信众普及至黎民百姓

道朗为昙无谶大般涅槃经所作经序中鲜明地提出了正法、像法和末法时代。“佛涅槃后,初四十年,此经 于阎浮提宣通流布,大明于世。四十年后, 隐没于地。至正法欲灭,余八十年,乃得行 世,雨大法雨。……至于千载,像教之末, 虽有此经,人情薄淡,无心敬信。遂使群邪 竟辩,旷塞玄路,当知遗法将灭之相。”

末法思想 已在河西地区有所流传,并影响到了普通信徒的行为。北凉信徒认为 434 年中国佛教进入末法时期14 座北凉石塔,普遍刻有《佛说十二因缘经》等小乘经典

  • 434年之前的石塔题记相对简略,发愿文内容多是包含时间、地点和愿望

  • 434 年之后的石塔题记则相对冗长,除了基本的时间、地点元素,供养人还感慨长在 “末法”

沮渠蒙逊崇佛甚盛,但他在为母亲凿窟造像的同时,也为儿子沮渠兴国之死而毁寺斩僧。十六国春秋北凉录里面“蒙逊先为母造丈六石像”的故事最后也是昙无谶格言劝谏,沮渠 蒙逊才改正悔过

除了石窟,在昙无谶影响下,蒙逊还建有木塔。在太平寰宇记中有酒泉内有沮渠蒙逊所造七级木浮图的记载

沮渠蒙逊除了赏识昙无谶的佛法,也有昙无谶辅佐沮渠蒙逊处理国政的记录。魏书释老志:(昙无谶)又晓术数、禁咒,厉言他国安危,多所中验。蒙逊每以国事咨之。当然,这也埋下了433年北魏向沮渠蒙逊索取昙无谶,蒙逊只能将其暗杀

伯希和在敦煌获得的编号为P3126号的冥报记记载:沮渠蒙逊时,有沙门昙摩谶者,博达多识, 为逊之所信重。魏帝遣李慎拜逊为凉王,仍求昙摩谶。蒙逊恡而不与,昙摩谶意欲入魏,屡从蒙逊请行,蒙逊怒而杀之。既而左右常白天见昙摩谶以剑击蒙逊,因以疾而死。(突然又想起了佛图澄)

昙无谶一派还有两位高徒释法进、沮渠京声,一直忠于沮渠

  • 法进,北魏灭凉后跟随 沮渠无讳 西迁高昌,以“割自身肉食饥民”闻名

  • 沮渠京声,蒙逊从弟,安阳侯,少时入于阗求法,东归时在高昌得观音、弥勒经各。姑臧城破之后南渡刘宋,在定林寺内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4.

马蹄寺与蒙逊

宿白先生的“凉州模式”一般认为包括天梯山 1、4 两窟、肃南金塔寺、酒泉文殊山前山。并没有马蹄寺的千佛洞。宿白先生指出了金塔寺,但我觉得应该要值得重新考量一下千佛洞

临松薤谷至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此发展时因马蹄殿旁石质地面上有一清晰可辨的马蹄印,才称为马蹄寺。马蹄寺石窟群包括金塔寺,马蹄寺南、北寺,千佛洞及上、中、下观音洞等七个部分,分布零散,构成一个石窟群落。“连崖绵亘,东西不测的形容用在这里,也算贴切。各个石窟之间距离在2公里至10公里不等,连绵不绝之势在呢

狭义的马蹄寺是指的北寺,即普光寺,有大小窟龛三十余个,其中以“三十三天”为代表,基本一搜索马蹄寺出来的都是这个。这个很晚,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

图片

▲ 马蹄寺石窟群的“三十三天”

1994年 , 肃省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学考古系对河西早期石窟进行全面、科学的测绘,暨远志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张掖地区早期石窟分期试论(感谢敦煌研究院王慧民老师提供的论文)

文章中将张掖的石窟早期洞窟分为二期,其中第一期 : 千佛洞第 2 窟、金塔寺东、西窟。文章中将第一期比定在太和年间及稍后,大约486-510 年 (太和十年-宣武帝永平三年)

如果实地看过这两处的话,我感觉是否比定可能过于保守。我对暨远志的类型学分析持质疑。还是老话题,云冈石窟能否可作为合适的参照系?

认定马蹄寺千佛洞和金塔寺为北魏时期的,多是和云冈石窟做对比。如日本的八木春生认为金塔寺石窟应创建于5世纪后期的北魏时期;张宝玺提出马蹄寺石窟群的创建年代最早应该为北魏时

陈悦新从金塔寺石窟佛像服饰出发分析,比对云冈第 7、8 和第 9、10 双窟, 认为金塔寺洞窟的营造年代大体与佛像服饰的年代相当,即金塔寺开凿时期约在太和初年(约480),其中东窟的年代略早于西窟

东晋时,法显于隆安五年(401年)到达于阗瞿摩帝寺。“僧伽蓝名瞿摩帝,是大乘寺,三千僧共犍槌食……瞿摩帝僧是大乘学,王所敬重,最先行像。”大唐西域记时隔多年后记载:“牛角山岩有大石室,中有阿罗汉,入灭心定,待慈氏佛(弥勒),数百年间,供养无替”。其实,如果找南山石窟,可能按照于阗瞿摩帝寺的模子更像

2000年在喀拉喀什河畔库玛尔山崖间发现了牛头山佛寺遗址——库克玛日木石窟。寺基开凿在断崖上,中间梯道和两侧的行道清晰可辨。连崖绵亘,就而斫窟,用来形容也是非常准确。这给我们重新思考蒙逊开窟/龛有了很好的借鉴

在2006、2008、2019、2023年我四次到达马蹄寺石窟群,三次走进金塔寺。简单说一下我自己的感觉。由于马蹄寺、金塔寺还没有开放拍照,图片引自相关画册的翻拍

千佛洞 位于马蹄寺北寺约3公里,河西岸陡峭崖壁上,目前马蹄寺景区大门附近。“悬崖峭壁,矗立千仞,岩半凿洞,整饬明敞,通连数十,俨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中塑佛像,旁开窗牖”。目前分为南、中、北三段,南段包括第1-4窟;中段重要的有第8窟;北段为浮雕舍利塔群

图片

▲ 远眺马蹄寺石窟群的千佛洞

千佛洞第1窟,中心塔柱式大像窟,塔柱不分节,东向面开舟形浅龛,顶部为穹窿顶,石胎泥塑大型立佛,高约 5米,着通肩式袈裟,虽经后代重妆,但阶梯状的衣纹保存很好,有犍陀罗之风。韦正老师认为此佛像是犍陀罗和秣陀罗风格在内陆的结合。洞窟甬道顶部都低于洞窟前部,且皆是券顶,很像克孜尔石窟的中心塔柱的感觉。因为加固,此窟前室的人字披已经看不到,但韦正老师认为此窟一定有人字披前室

韦正老师认为该窟有三项特征指向早期: 

  • 圆拱形礼拜道

  • 戴印度式覆巾的供养人物

  • 中心柱前立像

图片

中心塔柱右侧现存底层壁画一方,内容为菩萨和供养人,并存两方榜题框,一则为“地神奉花供养”,一则为“梨车男女来供养”。壁画不排除是类似麦积山127窟的经变画,如涅槃经变。梨车是佛陀时代恒河流域的部族,其佛教信仰可见于藏经诸部。梨车人建立的跋耆国都城在毗舍离,是佛说维摩诘经的背景,也是佛教历史上的第二次结集的所在地,称为 “毗舍离结集”或七百结集。由于受到阿难晚年长期弘化的影响,毗舍离一度成为东部佛教中心。暨远志判定1窟为北魏末西魏,如果仅以壁画论,我是认可的。但这里的壁画的补绘也应该是受到洞窟题材影响

图片

▲ 图片来自科学出版社肃南马蹄寺石窟群一书

地神和梨车供养人图像也存在于金光明经变。金光明经变主要见于敦煌,其次是于阗。莫高窟254窟,梁丽玲老师认为其经典依据就是 金光明经。当然梨车供养人见于义净本金光明经,而昙无谶本金光明经并未记载

克孜尔石窟的中心柱窟早期后室一般都有涅槃像或像遗迹,多认为与《长阿含经 游行经》的记载相对应。天梯山第1窟的形制中中心塔柱就有涅槃像的遗迹。千佛洞也有。同样,前大佛后涅槃,总让人与克孜尔的大像窟47窟联想在一起

图片

▲ 千佛洞第一窟后室,来自马蹄寺一

图片

图片

▲ 图片为克孜尔石窟47、48窟正面及47窟后室

约2-3世纪,塔克西拉及喀布尔河流域的哈达地区形成了将佛塔与石窟结合,然后是十方诸佛观法。大体也就是克孜尔47、天梯山1、千佛洞1这个样子

千佛洞第 2 窟,中心柱窟。中心柱呈长方形柱体直达窟顶,与第1窟不同的地方在于不设甬道。柱身呈细高型,四层,最下一节较高,四面开龛塑像,为一佛二菩萨组合。之上部分的中心柱分为扁型的三层, 每层塑三佛

图片

图片

千佛洞第 4 窟 与第 1 窟形制非常相似, 都是单层的中心柱和圆拱形礼拜道。中心塔柱上方绘有七佛,七佛看位置与北凉石塔上的七佛的覆钵部分大体接近。可惜第 4 窟 中心柱正面龛内佛像和胁侍菩萨后代重妆严重

图片

千佛洞第 8 窟,开龛情况与第 2 窟基本一致。中心柱呈长方形柱体直达窟顶,中心柱最下一节较高,四面开龛塑像,为一佛二菩萨组合。中心塔柱各层之间不雕出凸棱,收分不甚明显,上部三层每面浅龛内塑五身禅定坐佛。中心柱顶部与窟顶相接处画出十方佛,一字排列,均有题名

图片

背面表层是后代藏传壁画,右面有一块1983年剥离出来的早期壁画。释迦多宝二佛上方就是一身交脚弥勒。龛内主尊释迦佛、多宝佛和弥勒菩萨构成三佛序列。二佛两侧 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推断为观世音菩萨。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结合了普贤观经、法华经 和思惟略要法制定了法华三昧忏仪,第8窟可能和早期的忏仪有关。也能看到受到云冈模式的影响

图片

金塔寺位于马蹄寺东南15公里河西岸红砂岩崖壁上,当然现在车行要绕很远。每次来张掖都争取来一次金塔寺。当然来这里真的不容易。第一次是从张掖开车走两小时的山路,来到金塔寺石窟文物保护工作站。工作站离石窟还有大约1.5公里的距离,这段路由于都是大小不一的碎石和沟壑,只得徒步前行或借助四驱越野车。当然2019、2023年其实都是走的水库旁的捷径,把2小时减少到40分钟

图片

崖壁高约百米,洞窟距地面约60米。东窟和西窟两个洞窟在一个平台,相距约10米。接近于75°长长的阶梯,经常覆盖冰雪,只能抓着铁锁链,小心谨慎攀爬

图片

▲ 图片来自金塔寺石窟文保员刘石头老师2020年朋友圈

图片

金塔寺整体岩石有卧佛/涅槃之感,这也会不会是最早选择这里的原因?

金塔寺东、西窟整体与马蹄寺千佛洞第 2 窟非常相似,塑像流派也相同,应为一种形制。关于其年代,宿白先生认为,可能出自北凉,或者北凉亡后这里沿袭了凉州佛教艺术传统而创作的(顺便说,塑像的流派感觉比壁画要严格的多)

  • 金塔寺窟规模比马蹄寺千佛洞第 2、8 窟大许多,中心柱更粗大

  • 金塔寺东窟、西窟中心柱身为三层,而非马蹄寺千佛洞2窟的四层

  • 中层为三佛并坐(东窟),一佛(西窟)周围围绕胁侍或供养菩萨等

东窟残深近8米,宽10米,高约6米。窟平面为纵长方形,覆斗顶,窟内中部凿中心柱,因山崖崩塌,窟室前半部早已损毁,中心柱几乎裸露于山崖的边沿

中心柱四面分三层开龛造像:

  • 下层每面正中各开一个大龛,龛内各塑一佛,龛外两侧各塑一胁侍菩萨或弟子

  • 中层每面并排凿三个浅龛,龛内各塑一佛,一面三龛外塑千佛,三面龛外各塑一胁侍菩萨

  • 上层除右面为后代补塑外,余三面均塑十佛、十菩萨

图片

图片

东窟中心塔柱东向面中栏开三个浅佛龛,内塑坐佛,龛与龛之间泥塑造型,除了一尊近乎裸形的造像之外,其余均为胁侍菩萨。这尊裸形造像一般和克孜尔石窟第 76 窟魔女进行比较

图片

著名的金塔寺的飞天典型的都在东窟,采取立体高浮雕,也被写为呈“U”字

图片

西窟形制与东窟同,只是规模略小,残深 4米,宽8米,高 4米。

窟内中心柱也分三层造像:

  • 下层每面正中各开一个大龛,龛内各塑一佛,龛外两侧各塑一胁侍菩萨或着铠甲衣的天王(天王着铠甲衣,裙上装饰勾连纹,仅见于西窟)

  • 中层正面主尊后代改塑为藏式祖师像, 左面和后面各塑一佛,右面主尊为思惟菩萨,正面主尊两侧各塑四胁侍菩萨,后面主尊两侧上、下各塑二胁侍菩萨及二弟子,左右面主尊两侧共七身胁侍菩萨

  • 上层每面塑千佛或菩

图片

图片

韦正老师提醒注意,金塔寺东窟中心柱正面下层主佛和西窟中心柱东面下层主佛的衣纹都为凸起很高的泥条,与马蹄寺千佛洞第1窟中心柱前立像接近

金塔寺还在于一个“一人一窟的守护“的感动——张掖市马蹄寺管委会金塔寺石窟管护员刘国虎(昵称刘石头)一个人驻守金塔寺近20年。既是护林员,又是文保员,每天骑着小摩托上山去石窟巡视检查,冬春天大雪封山路上结冰,只能步行几公里上山,附近甚至还有棕熊等大型野兽出没。见过刘老师在介绍采访时候的玩笑过着“与熊共舞、与狼为伴”的生活。详细介绍可以看湖南电视台物纪实纪录片《与丝路打交道的人》中的守护者篇章

图片

▲ 图片来自金塔寺石窟文保员刘石头老师2020年朋友圈

🏆

我的看法

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四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武威一直是名义上的凉州的政治中心之外,张掖一直是蒙逊的根据地,敦煌长期在西凉李氏所有,甚至应该纳入河西考量的高昌一直是大族掌控,各个城独立性极强,因此,石窟在河西的流传不一定是由西向东, 也不一定是从武威向各地扩散

因此,我同意韦正老师的提法,“不妨将敦煌以外河西其余三地早期石窟作为一个松散的整体来看, 也即一处发现的石窟内容和形式意味着在另一处也可能存在

  • 个人观点,千佛洞1、2号窟、金塔寺东窟、西窟开龛在北凉晚期

  • 千佛洞1号窟受到昙无谶影响,可能是蒙逊时期开窟

  • 现在的马蹄寺石窟群的范围是蒙逊的南山石窟,但大部分沿用了早期的石室

  • 金塔寺石窟可能时代为牧犍时期

  • 千佛洞、金塔寺在太和年间经过了加建和改造

  • 千佛洞目前的壁画可能是西魏时期

其他.

马蹄寺与龟兹

从石窟保留的题材来看(如降魔变),金塔寺石窟与龟兹石窟存在密切关联,关联性远超过中间的敦煌,那么千里之遥的龟兹石窟是否会影响到金塔寺石窟?

答案已经出现!

2023年3月在民乐文物部门的指引下,我们在去往金塔寺的水库旁的捷径路边,看到了离金塔寺约7公里的张掖新石窟普查刚刚找到的花红寺石窟(暂定名),这次肉眼可见是典型龟兹风格的壁画。天宫蓝台画的与龟兹如出一辙。考虑到有“化身佛”的出现,我个人倾向于6世纪初的北魏(【考虑到石窟安全,只放了无人机远镜头的图像】)

龟兹研究院的刘英老师提示花红寺石窟天人的发饰在龟兹是4-5世纪出现的,往后龟兹都是宝冠和花鬘为多。龟兹的化身佛的出现已经是6-7世纪

金塔寺的刘国虎老师一直在呼吁对这处新发现的石窟进行保护和研究。他对石窟做了一些研究,也访谈了岔家堡村的老人。按照刘老师的寻访,这处石窟最早叫圣佛寺,不远处还有寺院的遗址

图片

图片

▲ 悬崖峭壁,矗立千仞,岩半凿洞”的龟兹风格花红寺

“凉州沙门、佛事皆俱东”的记录,以及史实中昙曜来自凉州,作为云冈石窟最重要的的昙曜五窟,从逻辑上来应能能找到凉州石窟的影响。但事实是,昙曜五窟的形制、体 量、题材和布局都与河西石窟差别显著。那么可能只能从秦州/长安去找起源了

🕓:您的观点是怎样的呢?欢迎留言、拍砖、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