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衡列传(二)

 新用户66885325 2023-06-27 发布于山东

        《后汉书》为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所写,因其极高的文学与史学价值,超越其他写后汉的史学专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公认的记载后汉历史的正史著作。

         黄河歌者金石点评:

       中国神话传说中有个“地听”,能够感知地面上所有的活动。张衡显然是打通了与神灵的沟通渠道,从而造岀这么神奇的仪器。万物皆有灵,我耳边常响起百姓疾苦声,所有这些汇集成“气”,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历史走向,这就是所谓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复原的浑天仪肯定不能再预报地震了。请看《<汉书>研读》第263章:

张衡列传(二)


候风地动仪

132年,张衡制造出“候风地动仪”。其仪器用精铜铸成,直径八尺,上面有一个隆起的盖子,形状很像酒樽,表面用篆文和山龟鸟兽形状装饰。中间有个柱子,旁边设置八道机关,连接着发动系统。盖子上面有八条龙,龙头衔着铜丸,下面对应蹲着的蟾蜍,张口准备迎接铜丸落下。地动仪里的齿轮相互咬合,极其精巧。

整个“大酒樽”覆盖严密,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大酒樽”里的机关就会牵动龙首,吐出铜丸,铜蟾蜍在下面应声接住。铜丸和蟾蜍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在大厅中回荡,等候记录地震的官员,就能及时察觉。一个龙首吐出的铜丸,对应地震发生的方位,但其他七个龙首不会受到影响。按照龙首吐出铜丸的方向,就能找出地震的方位。地动仪制造安装后,用来检验地震非常灵验,就像是有鬼神帮助。有历史记载以来,还从未有过这样的仪器。

曾经有一次,一个龙首吐出铜丸,京师的人们并没有感觉到地震,学者们认为地动仪不灵验。又过了几天,驿站快马报告陇西发生地震。大家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这才心悦诚服。从此以后,朝廷开始让史官记录地震发生的方位。

这时,政事日益衰落,大权旁落到大臣手中,张衡对此上书汉顺帝说:

“臣看到陛下聪明圣哲,继承大统,中间遭遇倾覆,如龙卧于泥沼中。现在陛下正乘云驾雾,盘旋于天地,这正是要隆升大位,必然先经历挫折磨炼。正因为陛下亲自经历过艰难困苦,了解下情,经历磨难更能辨明事物真伪,所以才能日理万机,不受奸臣迷惑,处理起政事来从无失当,政绩卓著,天下太平。陛下应该获得福祉神祗保佑,受到黎庶百姓赞誉,但却一直阴阳不和,灾害屡次显现,神明幽远来警示陛下。福仁祸淫应该如影随形出现,就如同山谷回音,因美德而降临祥瑞,因过失而导致祸殃,天道虽然遥远,其吉凶能够看到,近代的郑众、蔡伦、江京、樊丰、周广、王圣就是明证。所以谦恭节俭、畏惧天命,一定能得到上天护佑;奢侈淫靡、谄谀侮慢,很少能躲过上天惩罚,这正是所谓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控制不住心情,纵情享乐,流连忘返,不仅才干不济的不能避免覆辙,就是中才以上的人也会这样。如果不是世上大贤,不能思慕大义,只会是积恶难返,罪行无法解除。如果能够瞻前顾后,对镜自戒,怎么至于陷入凶患之中呢!权贵受宠的大臣是万众瞩目的人物,如果一旦出现过失,上下马上全都知晓。褒美讥恶,大家的看法是相同的,所以才使流言蜚语传遍四海,神明降临祸患。这些年来,雨水经常不足,考察朝政所失,就是《洪范》中所说的'僭恒阳若’现象。”

“臣担心的是,因为朝臣奢靡从下而上僭越制度,才招致旱灾连年不断。另外,前年京师发生地震,大地崩裂,这是预示君主的威权下移,有大臣扰乱朝政。君主以静发出德音,臣以行动做出回应,权威应该出自君主,而不应该来自臣下,这是礼制规定的。臣担心,陛下厌倦政事,不能独自决断朝政,因不忍心割断亲情,而与臣下共享权力。君主的权威绝不能下移,恩德也不能分享。《洪范》中说:'臣下作威作福,锦衣玉食,一害于家,二凶于国。’上天洞察幽明,从来不会失察,发出的灾异是向君主示警,如果没有得到回应,以后只能追悔莫及。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希望陛下深思,鉴往知今,不要让刑、德八种权力下移,恩遇与赏赐应该掌握在陛下手中。如果遵照礼制,德义修明,僭越奢靡就会减少,各项事务符合礼制,灾异就会消除。上天神望允塞,灾异立即会消除并且不再降临。”

当初,光武帝刘秀信奉谶纬之术,汉明帝和汉章帝沿袭了这种做法。自从光武中兴之后,儒生们争相学习图谶,同时把妖言附上后四处传播。张衡认为图谶都是些虚妄说法,不符合圣人之法。他上书汉顺帝说:

“臣听说过,圣人审明律历用来确定吉凶,重视使用卜筮,夹杂用九宫之法,以天为法式,以大道为遵循,基本上就是这些方式。有时通过观察星辰逆顺,寒暖产生的原因,有时通过观察龟策占卜,了解吉凶并非一种方术。卦言在前,验证于随后,所以有智者都非常看重,这就叫做谶书。谶书开始出现时,大概知道的人很少。自从汉朝取代秦朝,用兵作战,终成功业,可以说得上是改换天地的大事,这个时期也没有谶书。像是夏侯胜、眭孟等人,借用道术立名,他们的著述中,也没有谶书一说。刘向父子领校宫廷秘密收藏的图书,阅定三教九流,也没有图谶记录。孝成和孝哀皇帝之后,才开始听说过图谶。《尚书》中记载帝尧派鲧治理洪水,九年后功绩不成,鲧被处死,大禹代替父亲治水成功。《春秋谶》中说“共工理水”。所有的谶书都说黄帝讨伐蚩尤,但《诗谶》却独自认为'蚩尤败,然后帝尧受命’。《春秋元命包》中记载有公输班和墨翟,其事迹在战国时期,并非发生在春秋。另外还说'别有益州’。益州的设置在汉朝时代,书中提到的三辅诸陵,按照世系可以查到,但图谶却说到了孝成皇帝。一卷书中相互矛盾的地方非常多,圣人的言论绝不能似是而非,这一定是狂妄之徒蛊惑世人,借机骗取钱财罢了。在过去,侍中贾逵摘录谶言,其中有三十多件事情相互矛盾,解释图谶的人也不能自圆其说。至于王莽篡汉,汉室遭受祸殃,八十篇文章为什么不早发出警告呢?从这些来看,图谶是在孝哀、孝平皇帝年间才出现的。《河图》《洛书》《六经》篇目已经确定,后人即使牵强附会,也难以篡改了。在孝明皇帝永元年间,清河国人宋景根据历史记载,推论将会有水灾,伪称见过大禹治水,在大功告成时帝舜颁发了玉珪。有人遭到蛊惑,竟然抛弃家业,躲进深山老林。此后发现,这只是一派胡言。

“又有人以把前汉的事情穿凿附会,以便作为验证。到了永建年间,陛下继位后恢复大统,却全然不知。这都是欺世盗名之徒,用谎话欺骗世人,愚弄官员,完全是诈伪和骗术,却都没有受到严惩。律历、卦候、九宫、风角这些都有征候验证,世人不肯学习,却去相信虚妄的图谶。这就好像是画工,不喜欢画人们熟悉的犬马,却喜欢画从未见过的鬼魅。每天看到的东西,难以画得惟妙惟肖,虚假的东西可以蒙骗世人。朝廷应该收缴图谶,一律加以禁绝,朝廷官员不能再继续遭受欺骗,古书典籍不能受到玷污。”

张衡后来升任侍中,汉顺帝经常让他陪伴在身边,以便能讽议自己身边左右。汉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人最厌恶的官员,宦官们都害怕张衡说出自己,全都对着张衡侧目而视,张衡只好巧言应付后退出。宦官们认为张衡早晚会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进谗言诋毁张衡。


张衡拒绝迷信

黄其军

        作于2023年3月7日(古历癸卯年二月十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