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胠箧》解义

 周淇堃 2023-06-27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庄子》的思想颇为跳脱,《》一篇颇为典型。

文章还是从举例开始。我们为了防止盗贼的偷窃,一定会把柜子用绳子扎紧、用锁子锁死,唯恐盗贼进来打开柜子偷走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做法、这样的人,我们就认为是聪明的。然而真正的大盗,直接扛走柜子跑了。这个时候,盗贼唯恐你柜子上的绳子扎得不紧锁子锁得不牢。如此一来,我们原来所认为的聪明,难道不正是在为大盗帮忙吗?所谓的圣人,也不正好在为大盗而守护吗?

再看看历史事实。齐国是大国,圣智之人治理得相当好。然而田成子一旦杀掉君主,盗用其国。这就不仅是盗其国,连同其国的圣人智慧之治理全都盗用了。

图片

盗跖对于盗之道的言说,太具讽刺意味。想着别人室中所藏,是圣;抢先进入,是勇;最后离开,是义;明白是否可以偷盗,是知;均匀分赃,是仁。五者不备而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完全用儒家言圣知仁义的语气来谈盗之有道。然而,盗之有道,似乎也说得通。接着,文章认为,善人以圣人之道而存在,跖也以圣人之道而存在。在运用借助圣人之道上,善人与跖是同等的。问题是,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人多。所以简单看起来圣人之道善人用之与不善人用之的可能性各占一半。但是因为善人与不善人比例的不平衡,导致圣人之道多为不善人所用,而少有善人用。所以最后得出,放逐圣人,放纵盗贼,天下才可能得到治理!为什么说放纵盗贼而天下可以得到治理呢?因为放纵盗贼的前提是放逐圣人。因为圣人是盗贼赖以存在的基础,圣人一旦被放逐,盗贼的基础垮塌,放任盗贼,也就无害于社会了。

图片

从圣人算起,仁义智勇,斗斛权衡符玺,都是为了方便治理、社会秩序而设定。但是这些最终更多地是重利于盗跖。而这些不公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圣人的过错。

所以文章认为,曾、史、杨、墨、师旷、工、离朱,这些在各个领域内的圣者,只是外立其德,看起来似乎是圣者,似乎是有助于社会的治理,而实质却是迷乱天下,对于他们所创立的法律没有什么用的。

文章也给出了天下治理的典范,这就是“至德之世”,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这些“至德之世”,无知无圣,无仁义礼乐,而天下大治。至于后来圣知产生,且为君者喜好圣知而无道,天下才开始大乱了。

文章认为,喜好圣知而祸乱天下,是相当明显且严重的。自从三代以来,都是如此。舍弃淳朴民众,喜欢轻薄奸滑小人,废弃恬淡风尚,喜欢喋喋不休喜欢说教的所谓圣贤。这样,天下已经乱得不成样子了!

图片

关于本篇,陆西星说,圣人以圣知仁义治天下,而天下复窃圣人之圣知仁义以济其私,则圣人之治法,适足以为大盗谋,故绝圣弃知,绝仁弃义,而天下治矣。正是概括了文章要义。潭元春也说,老庄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儒究吐舌曰:嘻,其甚矣!然网罟一设,至使深者不深,幽者不幽,禽鱼众生,乱上乱下乱泽,惊悸痛楚,飞走不得自由,如人生乱世,兵刃攒蹙,我为圣人,众生何须我圣人邪?万世众生,不向庖牺索命,反尊为圣人,亦理外法外之事也。从文章的角度来看,圣人所设之仁义礼乐,用量网罟之害,致使天下之人乱上乱下乱泽,天下失了根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