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092》拜占庭艺术的开始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06-27 发布于上海

拜占庭艺术的开始

君士坦丁之时,干了两件对世界历史和世界美术都很有影响的大事:其一是承认基督教,另一则是在帝国东部的拜占庭营建新首都,他称之为新罗马或第二罗马,后人则称之为君士坦丁堡。此城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洲一侧,与对岸的亚洲仅一水之隔,是联结欧亚两大洲的一个理想纽带。罗马帝国后期,东部各行省的经济较西部,包括意大利都远为繁荣,君士坦丁堡建立后,凭东部各省的财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都逐渐有超越罗马之势。帝国东部的艺术也以它为中心自成一格地发展起来,历史上遂以此地希腊原名而称这种东罗马艺术为拜占适艺术。从源流看,正如君士坦丁堡是第二罗马那样,拜占庭艺术本是罗马帝国艺术的一个分支,但它一开始也具有两大有别于罗马传统的特点:一是它一开始便是基督教的艺术,因君士坦丁在承认基督教后才于330年正式建新都,故新都又有基督之都之称;二是它一开始便与东方艺术有不解之缘,不仅因为帝国东部各省的埃及、叙利和小亚细亚等地是东方文明的发源之地,东方艺术传统数千年延绵不绝,而且帝国东面的强国萨珊波斯对它也有密切的接触与影响,甚至通过丝绸之路还有从遥远的中国和印度传来的影响。特别是在进入中世纪以后,欧洲一片混乱,拜占庭能够一枝独秀,在67 世纪间发展了它的第一黄金期的艺术,是与它通过东方贸易、交流而确保的东部地区的繁荣有关。

在帝国后期的45世纪,从君士坦丁建新都开始,拜占庭艺术是处在酝酿、形成的阶段,一般称之为早期拜占庭艺术,它的特点是在罗马传统基础上,融汇东方因素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君士坦丁建都之初,是很有雄心壮志的,他力求把新罗马按帝国首都原有规模建设起来,投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数量上是很可观的。此地背山临海,有易守难攻、统辖四方的战略意义;它西靠欧陆,北有金角湾,东、南两面则环普罗彭提斯海,形成一个由西向东延伸入海的三角地带,君士坦丁决定在此三角尖端建新王宫、新教堂和罗马帝国的行政机构驻地,以按罗马原有的广场、运动场(实为赛马场,不过此时的赛马并非骑马之赛而是马拉战车之赛)和元老院、大会堂的布局在王宫外兴建一系列公共建筑,甚至连新都城内的小山头也按罗马城的七丘分别命名。君士坦丁时期的建筑,日后全被改建和拆建,早已面目全非,但从其规划可知它是罗马城市建设的最后一个伟大尝试。在尽量依照罗马原制、原物之余,它也适应新都的具体地形和发展需要而有所创新。例如,针对新皇宫、政府部门皆在三角形尖端(东端)的总体布局,城内便设置南北两条横贯东西的大街,以西面城门为起点,皇宫前的广场则是其终点,两条大街便把全城联络起来,而在海边尽头的皇宫有如冠冕辖制全城。在具体的建筑工程上,由于地势险要又三面环海,从建都开始便把城防工事和淡水贮备放在首位,君士坦丁时便抓紧有关工程,至5世纪时它的城墙已建造得异常牢固,墙外有宽30米的加深护城壕,前沿置短墙与外墙,最后是三重的城墙高近10米,并设35米高的碉楼百余座,真可谓金城汤池,坚不可摧。这一系列著名的城防工事确实使君士坦丁堡历经千年而未被外敌攻破。淡水贮备方面,它根据古代地中海沿岸城市多年积累的经验,大事购筑地下蓄水池或水窖,用罗马人擅长的拱顶技术修建容量很大的贮水池或地下水库,归城市政府统一管理,不仅保证平时用水,战时被围情况下亦可维持长期的城市用水,可说是罗马引水、用水工程的一个新发展。此外,城市街道亦作统一规划,两条穿城大街路面必须宽达10余米以上,其他街道宽度亦必须保持在4米以上,私人住宅阳台必须高出街面5米,挑出部份不得超过1米,所有街道皆必须有下水道设备,如此等等,可以说是充分吸取了罗马城市建设数百年积累的经验。

君士坦丁的新皇宫的建筑,可以想见是较罗马尤为富丽堂皇,但这些金殿琼楼现在皆已无迹可寻。从后人的记述中看,当时皇宫、元老院之类世俗建筑还保留了较多的古典传统,如普遍使用古典柱式构成的柱廊、拱廊和凯旋门式的大门、会堂般的接见厅、宴会厅等等。有一个特点是这类世俗建筑和基督教建筑很不相同的,那就是它们仍然大量用古典雕像作装饰,尽管这时罗马的雕刻技艺已大大退化,但拿过去的雕像装饰新皇宫仍是帝室威风所在,正如君士坦丁在罗马的那座凯旋门用了许多前朝的浮雕作装饰那样。由于有大量古典雕像(有些还是希腊艺术的珍品)被搬来装饰君士坦丁堡的宫殿、厅堂以及街道广场,它还不失其古典都城的风貌,后人甚至把它看作一个富于古典遗物的宝库。这些雕像日后也全部散失,偶然残留一两件吉光片羽,却可以想见这个新罗马收藏的丰富。例如,现今在威尼斯圣马可教堂门廊上放置的四匹青铜马雕像,就是从君士坦丁堡抡来的,当时欧洲的十字军侵入拜占庭,威尼斯是其船支后勤供应者,便乘机获得许多战利品,其中就包括这四匹青铜马像。据考,它们可能是某位罗马皇帝凯旋门顶上的四马战车中的马匹,君士坦丁建新都时把它们搬到拜占庭的新皇宫中,因此又落入欧洲十字军之手。这四匹被辗转劫运的铜马,大小与真马相近,神态亦栩栩如生,可以说是古典雕刻的杰作,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它们是希腊盛期原物,后被罗马皇帝拿走而装到凯旋门上,那来历就更曲折了。无论如何,这四匹精美绝伦的青铜马像展示了早期拜占庭艺术还可能保存的一些古典特色,这些东西在日后的拜占庭艺术中可说是影响愈来愈小,但却从未断绝。

在教堂建筑方面,早期拜占庭艺术却摸索开创了一条新途径。君士坦丁建新都时,也把罗马当时流行的巴西利卡式教堂搬了过来,据说他在皇宫附近建造(或由后人续成)的教堂多取巴西利卡式,皆用木构屋顶。但帝国东部地区原来就有比较发达的石砌技术,特别是在叙利亚、黎巴嫩一带,用石砌圆顶代替罗马本土的水泥结构已卓有成效,现在可能又受到萨珊波斯影响,发展了在方形墙基上盖石砌圆顶的技术,就为拜占庭的教堂建筑提供了新条件。现在,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部行省逐渐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教堂建筑,似乎要把巴西利卡式的长方形主厅和烈士纪念堂那样的圆顶教堂结合起来,在主厅中央盖以圆顶,但这圆顶不是像罗马的圆顶建筑那样通常盖在圆形基座上,而是盖在教堂中央的方形墙壁上,这就提出了新的技术难题。这个难题是靠东方各地已相当发达的石砌技术才得以解决,原来,在4世纪间,从埃及、叙利亚到两河流域一带,已在较小规模上探索方形墙基如何盖圆形屋顶的问题,终于发现解决之方不外两法:一是以内角拱的形式在方墙的夹角按对角线筑一斜拱,使方形变成八角形,或在此八角形上筑圆顶或进一步加小内角拱而成16边形以筑圆顶;另一则是以三角拱(亦称"穹隅""穹帆")填满方墙夹角与圆顶圆弧之间的空隙。这两种形式后来在拜占庭建筑中都被采用,但以三角拱或穹隅这一形式用得最多、最好,日后成为拜占庭教堂用以构筑中央圆顶和其他圆顶的主要技术。不过,在早期拜占庭建筑中,这些形式与技术都处探索阶段。据文献记载,最早的一座融巴西利卡式与圆顶式于一炉的是君士坦丁建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约完成于350年),由于它建在传说中的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后入土埋葬的坟墓上,因此在教堂主厅中央圣墓上方盖一圆顶,可惜此庙被后世改建拆建之处极多,今已面目全非、难以确定最初营建时的情况。但这座圣墓教堂在基督教中极为重要,因而东方各行省仿其形制者甚众,逐渐发展了以中央圆顶为中心但也包含了长方形中轴方向的教堂,日后遂成为中世纪的拜占庭教堂的主要形制。

早期拜占庭的雕刻也是按君士坦丁时形成的古拙风格发展。在建都之初,宫廷和帝国政府的设施需用雕像之处仍有不少,除了搬来古典遗物外,也不得不新刻一些以应急需,但新刻作品就像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上的浮雕那样,与古典之作相比有天渊之别,人物呆滞,构图堆砌,标志着古典艺术在这个号称第二罗马的新都城毫无振兴而只有凌落。君士坦丁时期的作品现已荡然无存,但从较后时期的一些遗物上我们仍可看到类似情况。例如,在390-393年间,提奥多西一世建于君士坦丁堡赛马场上的一个方尖碑基座的浮雕,现仍存于赛马场遗址,这个作品规模可谓浩大(高达4.3米),整体构图一如君士坦丁凯旋门浮雕的图解式,以密集的人头排列表示众多士兵簇拥皇帝观看比赛,完全丧失了古典艺术的气韵。更有甚者,在拜占庭的宗教艺术中,雕像和浮雕也被视为邪物而遭严禁,因此雕刻技艺日后更为衰落。

拜占庭艺术唯一较发达的体裁是镶嵌画,由于它能适应基督教的要求,又吸收了东方艺术擅长图案和色彩绚丽的传统优点,它在中世纪的拜占庭艺术中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艺术形式,水平也达于空前绝后之境。早期拜占庭的镶嵌画制作,从各种迹象看,已经相当开展,只是君士坦丁堡的早期遗物已完全毁失,只能从其他两个较重要的艺术中心知其概况,它们就是希腊的萨隆尼加和意大利的拉文纳。萨隆尼加当时还是北希腊的重镇和宗教中心,拉文纳则是意大利的皇室驻地(当时罗马皇帝已不常驻罗马而以拉文纳为久留之地),后来又是拜占庭统治意大利时的总督驻地,因此发展为仅次于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艺术中心。萨隆尼卡的早期拜占庭镶嵌画主要是圣乔治教堂圆顶上留存的部份(约作于4世纪后期);拉文纳的早期拜占庭镶嵌画则有较多传世,其中最好的是嘉娜.普拉西迪娅陵墓中的一组(约作于430年)和东正教洗礼堂的一组(约作于5世纪前半期)。萨隆尼卡之作以圣徒形象置于宫廷建筑背景之前,亭台楼阁的刻画相当精彩,色调尤为绚丽。普拉西迪娅的陵墓则贯彻了基督教要求外表极为质朴,内部极尽辉煌的要求,建筑外部仅露一色清砖,内部却遍布五彩缤纷的镶嵌画,屋顶以图案装饰为主,窗间壁则绘以基督或圣徒形象,是早期镶嵌画的代表作。拉文纳东正教礼拜堂的镶嵌画以图案花纹饰其基座,宫廷建筑图景饰圆顶下部,圆顶上部则画以圣徒形象,可说是前两者的综合,但技艺的精到又有过之。显而易见,这些镶嵌画表现的高度水平已为日后拜占庭镶嵌画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