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江古迹 重点研点简说

 耕田的山里人 2023-06-27 发布于福建

连江古迹 重点研点简说

耕田的山里人  整理

古塔、古桥、名刹是连江标志性建筑,也是历史人文爱好者之研点,今粗统简说如下,有待有人心补充。

一、古塔    

古塔主要有唐代天王寺瑞光塔、元代云居寺普光塔和明代斗门寺含光塔。

瑞光塔。俗称仙塔、无尾塔,位于凤城镇北门兜。建于唐大中三年(849年)。塔身二层八角,高9.2米。古塔坐南朝北,花岗石砌造,仿木楼阁式。塔座高1.2米,塔基饰滚浪纹和天马、奔鹿以及双狮戏球等图案。塔座八角各雕刻一尊托塔大力佛浮雕,形神兼备。

第一层高4米,正门两边嵌有1.85米高的两尊青石武士像,武士顶盔披甲,腰佩宝剑,极为威武(现只剩下残肢断臂)。一层塔檐排列五尊庄严的坐佛,神相各异。

第二层高4米,塔身按比例缩小,嵌刻简朴。在通往顶部的门槛两边嵌着两尊青石门神。南门镌刻柱联,北向塔门两边刻有一对挂联“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妙法莲华经”,横额刻有“悉达多密怛”六个篆字。

瑞光塔是福州地区现存最早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佛塔,在建筑结构和艺术雕刻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现已被《中国古塔荟萃》收录,196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光塔云居山巅有一石塔,塔名普光,俗称云居塔。普光塔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塔高9.5米,花岗石砌造,二层八角,空心四门。

第一层八面,正方位四面开门,侧四面各嵌刻一尊元代武士浮雕。四面门额上分别刻有寂照、光明、无碍、融圆阴字横匾。

第二层与一层同向,正面开四门,侧面四向各设一凹字形佛龛,内嵌石佛。正门上方有一块竖碑,碑首有双龙抢珠图案,两边夹有波浪纹,正中阳刻“普光塔”。

传说过去云居山住有一对年轻夫妇,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后因干旱,丈夫出海经商,一去十多年,妻子思念丈夫,就在云居山巅垒石成塔,日夜守望丈夫早日归来。后人就把这一石塔叫做望夫塔。196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 

含光塔又称斗门塔,位于县城东斗门山上。塔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屹立山巅,眺望城区,为连江县治标志。含光塔为楼阁式构造,八角七层,红砖砌建,高23.2米。

第一层高4米,往上逐层缩减。塔内花岗岩呈三角形台阶,环绕轴心盘旋而上,直达七层。各层设有门槛,除基层翘角用花岗石外,塔身、佛龛、塔檐出拱均用红砖砌造。

1985年5月国家文物专家曾来连江观察含光塔,经考证红砖砌建的古塔,全国仅河南开封、福建连江各一座,对研究古塔建筑艺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因年久失修,塔身向东倾斜,有倒塌危险。1988年3月动工抢修,8月竣工。除以钢筋混凝土加固基座、嵌补裂缝、更换挑梁翘角外,塔顶加绕10厘米厚钢筋混凝土防水层,加高葫芦顶塔刹,塔身增高3.47米,全塔高度达26.67米。198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桥

连江水陆交通便利,境内多河流,3公里以上溪流多达73条。据县志记载,连江有古桥149座,后随历史变迁,或毁于水火,或毁于战乱,或为现代公路桥所替代。幸存下来的46座古桥中,建于宋代的有8座、元代的有2座、明代的有6座、清代的有19座、年代失考的有12座。较为有名的有县城的通济桥、蓼沿的朱公桥以及官坂的塘边桥。

通济桥。叫江南桥,南北走向,横跨敖江,连接江南村,是福汾公路第一大桥。

通济桥在隋大业三年(607年)由玉泉寺住持独觉法师发愿募修,当时因财力不足,只在桥头桥尾建造石梁,中流用渡船过渡,因此叫做"江亭渡"。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玉泉寺僧人真觉又募缘修桥,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修成了通济桥。该桥采用卧式松排墩基,干砌条石墩台,弧形条石铺面,计18门,总长182米,宽4.5米,高9米,桥南区有162米长的石砌过水路堤。从宋代到民国,通济桥一共整修了14次。

1953年通济桥改为公路桥,新增桥尾6个桥墩,1954年2月通车。1962年2月又撤除原石梁,利用旧墩,改用上铺枕木,用沥青卵石三合土盖面成新公路桥。1972年又重新改造成钢筋混凝土大桥,新桥14墩,15孔,全长242米,宽7米,两边人行道,拱出各1.5米宽,沿线布设混凝土栅形栏杆,高1米,桥面行车载重量达60吨。2000年又进行全面整修,桥身两边行人道加宽,改设钢筋栏杆。2016年县政府又“拆旧建新”并略改走向,成为目前新式、颖美,富有浓郁的地方建筑艺术特色。

朱公桥横跨白岩溪,是旧时福温主要通道,原是木桥,每年被洪水冲坏三四次。北宋嘉三年(1058年)知县朱定把它改建成石桥,梁式结构,有7个桥孔,长21丈,宽1.6丈,高3.8丈,桥北建有一座小塔。后人为了纪念朱知县的功劳,把白岩溪改为朱公溪,把石桥改称朱公桥。清康熙初年,石桥经募修后又崩坏。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又重修。1963年改建为木石结构公路桥。1977年6月又再改建为石墩两孔拱桥,拱桥跨径达25米,全桥长71米,宽6.25米。上世纪90年代又重新整修,桥栏狮子还在。

塘边桥。又名洗马桥,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花岗石砌造,是架梁式平板桥,西南走向,2墩3孔,长12米,宽4.15米,高5米。桥头建有四洲佛方亭,四角揽尖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面积达18.5平方米。亭旁种有参天古榕树,桥边沿溪设有石栏凳。是至今为止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古桥。

三、名刹

我县有名山16座,古刹148座,千姿万态,各有千秋。有的藏于深山,有的隐于翠谷,有的巧构于危岩之畔,有的屹立于奇峰之巅,有的与岩洞相通。古刹因名山而增姿,名山因古刹而焕彩;古刹因名山而益神,名山因古刹而添奇。

 青芝山。坐落于青芝山中峰,因山产灵芝,色青而得名。山上有108景,共有5峰、44岩、39石、10洞、4泉、1湖。景物集中,分布在方圆1平方公里的山丘上,山色妙在天然,多奇石异洞,世有“武夷九曲水,青芝百洞山”之誉。青芝山岩石千奇百怪,一石一胜,步移景换,驻足观赏,令人浮想联翩。

莲花峰居108景之首,群石垒垒,巍峨耸立在百洞山之巅。晨雾缭绕,浮在半空,阳光照耀,如镶金边,生气勃勃,蔚为壮观。

站在鳌湖畔龙门桥上,仰望莲花峰,可见一组岩石相叠,顶上一石似猴面,下方紧挨一石似桃,宛如双手抱着一颗半面绯红色的仙桃,故得名“猴抱桃”。

门亭上去数十级石阶,侧目东北,山脊间有一青石,形似蛤蟆,头向山坡,跃跃欲上,取名“蛤蟆上山”,为青芝山第一胜。在观看“蟒蛇出洞”的位置上,平眺西南方向,有一上尖下大的岩石竖立山腰,状似杜鹃鸟在低首哭泣,惟妙惟肖,浑然天成。

在天门洞尽头右边,三岩并排而立,状如蟾蜍低首鱼贯而下,中间一蜍最为逼真,“三玉蟾”刻在其上。

八仙岩是百洞山第一奇景。西岗之上,八岩挺秀,浮光吐景,活像浮槎过海的“八仙”,各得其姿。若值云雾缭绕,雾气穿行岩峡,恍若八仙飘浮,争奇夺巧,栩栩如生。出“一线天”,游客蜿蜒而下,几步一转弯,一洞连一洞,洞洞铺台阶,九折迂回出洞口,名叫“九曲连珠洞”,是山洞中最引人入胜的。《西游记》剧组慕名而来,“孙悟空”就在此斗勇斗智,解救出其师父“唐僧

青芝寺称得上闽海名刹。原建在八仙岩西,明万历年间,移建今址,寺后山势陡峭,寺前断谷,使寺庙更增几分森严之势。前殿是林森重修,大殿外观是西式楼房,殿内保持中国传统建筑模式。大殿中端坐的如来佛像,高155米,胸宽8米,是林森在南京聘名匠用整根楠木雕刻而成,造型优美,神态慈祥,是一艺术珍品;观音佛龛前,有一盆灵芝,大如盘,色如漆,从明末保存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东觉岩白玉佛,高87厘米,肩宽40厘米,额镶8颗名贵钻石,通体光泽清润,洁白无瑕,正面佛容肃穆庄严,旁观则又笑容可掬。白玉佛、楠木释加牟尼和灵芝草合称为"青芝三宝"。

青芝寺为连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青芝寺据说始建于唐朝,原在八仙岩。

万历四十年(西元1612年),工部侍郎董应举退隐归田,倾其家产,开拓青芝山景观,移建青芝寺于现址。

万历四十四年(西元1616年),叶向高第一次辞内阁首辅归里,与友吴需访董应举不遇,赋诗二首,后刻于观仙洞崖壁。

清光绪十三年(西元1887年),兴福禅师增建大士殿(后殿)。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头名士林焕章、陈彦超、吴鹗等征社同仁在青芝山建楼纪念董应举,以董应举晚年所居“梅花楼”名之,并环植梅树于楼外,为福州一带文人名流聚会的场所。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林森被迫辞福建省长职,隐居青芝山啸余庐,期间与青芝寺住持觉非禅师来往密切,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青芝寺大雄宝殿被大火焚为焦土,头名绅林焕章、陈彦超电告林森。林森在南京为青芝寺募捐汇回重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上诸佛像以及大士殿上的地藏、目连二菩萨像,均是林森在南京雇工用檀香木雕塑,由海军部派军舰代之直接运至头,再搬运到青芝寺贴金装置。

青芝寺是青芝山风景区的核心,7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香火旺盛。

90年代以后,青芝寺开始不断扩建。

青芝寺结构中西合壁,外墙西化内部中式。寺院主体两进,正殿大雄殿,后殿大士殿。

门墙为青砖砌筑,两层,底层正中辟门,有台阶、抱鼓石等;二层为四个矩形窗,上为带有斗拱意味的砖砌线脚,其上为英式女儿墙。

进门为天井,环绕两层回廊,正面为大雄殿,面阔三间,石柱,单檐歇山顶。在大殿第一对柱子上有林森署名的对联:“前殿涌祥光,适白马载经,声教千年方暨讫;名山开法会,引青芝献瑞,神灵百洞尽皈依”。

大雄殿后为大士殿,三开间单檐硬山顶,两面封火山墙。寺旁有“翠壑”、“渐入佳景”、“青芝立马”等摩崖石刻。

寺侧梅花楼,两层木结构。

覆釜山。 “青芝连覆釜”自古就是一条登山通道,一路碧枝翠谷,鸟语花香,景色如画。覆釜山峰峦耸峙,以中峰似石釜倒置而得名。有16峰、72岩、9溪。山顶建过38座寺院,现有6座,丛刹毗连。各寺院规模宏大,建筑华丽,佛像庄严,经常法鼓金铎,响彻云霄。

其中年代最久的白云寺是1942年性清法师在历经一千昼夜祈祷世界和平法会结束后,利用鼎石寺旧址重建的。最雄伟的是忉利寺,因地势凌霄摩天而得名。纯石殿宇,全铜佛像,是其一大特色。如来佛像高4.05米,肩宽2.9米,重3吨,为八闽诸寺之冠。

覆釜山岩洞遍布,最壮观的要推东麓玉华洞,一块硕大的岩石如同瓦片覆盖成洞府,高8米,构成一方禅地玉华寺,洞前殿宇依山并列排成一字形,别具一格。

金福寺坐落在覆釜山西麓的狮山上,建于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传说清顺治年间,金福寺中有一年轻貌美尼姑,为了不受花花公子欺负,保持贞洁,毅然投江,被一乌鲤托起,坐鲤升天。她掷下的金钟化为岩,即金钟岩,矗立在狮山下,敖江岸边,狮山因之又叫师姑山。登上山顶,可鸟瞰凤城全廓。

斗门寺。斗门山是座圆形小山,状如斗,斗门寺依山而建。寺西北有含光塔,为明万历年间邑人兵部尚书吴文华重建。登塔远眺,敖江在望,山环水抱,风景如画。

云居寺。 云居山素有“天上云居,人间仙境”的美称,山顶有普光塔,远眺东海,气象万千。云居山三寺鼎立,各距一公里。上庵寺始建于唐代,曾为明代名儒陈第讲学之所,寺旁有风动石;下庵寺附近仙桃石下,有一块虎石,似乎在守卫仙果,十分逼肖。飞鳄石在寺后,腾跃欲飞。静室寺掩映在密林白云之中,显得分外巍峨壮观。大门口横匾"静室禅寺"四字,系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黑底金字,为寺庙增添了光辉。

 宝华寺。 凤城西郊有一脉山峦,诸峰相连,自北西南逶迤至敖江之滨,包括玉泉山、中岩、后岩,合称“宝华三岩”,又叫宝华山。隋大业元年(605年),宝华山建玉泉寺,山之西峰出泉水,甘洁清冽,北宋开宝年间宋太祖赐名“玉泉”。寺下关公亭是中共连江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现为革命纪念地。

中岩寺。千年古刹。在东南巨岩上屹立着“定光小石塔,双层,高2米,方形,拱分八角。西北有两石室,均为巨石覆盖,夏雨初晴,岚光凝碧,置身其间,倍感清幽。

后岩寺。唐大中年间始建,寺前有“太极岩”、“橄榄岩诸胜,后有“蝙蝠”“水仙”两洞。火焰山、象山、狮山、文笔山隔江相望,青峰倒映,满目苍翠。

荷山寺。凤城东郊荷山,因形似荷叶而得名。荷山寺为元代始建。李弥逊裔孙仕明,因世受宋恩,不做官,隐居浦下,辟荷山院,祀列祖像,明后改称今名。荷山寺面朝含光塔,寺旁凉亭有柱联:“橹声过寺潮初上,塔影横江月正来。”把临江独特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宝林寺。经丹阳上宝林山,建于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是福建古代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为县内最大丛林寺院。后毁于大火,仅存石构遗址,宝林禅寺遗址座北朝南。“山随溪水转,岭向寺门分”,确是一方难得禅地。梵宫建于唐文宗年间,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隐居于寺内。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与鼓山涌泉寺同蒙御笔亲赐“大中宝林禅寺”。鼎盛时,殿堂十多座,僧众千人,规模居县内首位。宝林寺建于一穴地中,传说建寺时,发现穴地中有一形如凤咀的巨石,无法破土整理,正感为难,突然风雷大作,飞砂走石,刹那间凤咀石被移到寺后,并显现“雷移石三个大字。“虎跑泉”也有神话传说,高僧法诠建寺时,苦缺水,“虎刨而出之”。原名“虎刨泉”,后与杭州“虎跑泉”同名,有“天下第二泉”之称,夏冷冬暖,色白味甘,是泡茶上品,闻名遐迩。

现任住持释悟演于2003年进驻宝林禅寺后,致力规划、继续修建完善寺院规模,重铸千年古刹的辉煌、作育僧材、弘扬正法、服务大众。宝林禅寺于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存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御书石衅“敕赐大中宝林禅寺”,千年古井“虎跑泉”, 石巨印被誉为”中国佛教印章之最” …等等。

九龙山。越浦口进筱埕,九龙山麓林荫深处有一佛寺,四殿五亭,建筑雄伟壮丽,这就是县内名刹九龙寺。传说长乐一长老“坐石浮海”,从梅花到定海,开山建寺。由于寺院临海而建,在寺中可听到岸边传来的如雷的海浪声,故又名海潮寺。海潮寺依山傍海,风光独特,山门有名联:“海涌碧波增九龙飞舞,潮掀白浪壮五燕翱翔。”此联不但把寺名嵌在上下联首字,而且罗列寺周环境寺前九峰并列,寺后五丘簇拥自然贴切,向来为人们所称道。

龙峰寺。坑园古迹胜地之一,座落在坑园村后山脚山中,四周梨树环绕。当春天来临时,梨花盛开,闻到阵阵梨花的芬香,使人格外感受到自然风光。秋天时,硕果累累,金黄色的小梨子,似同金子。寺的外貌在果树林中更显得尊严丽秀。

龙峰寺始建于明朝,已有数百年历史。回首鼎盛之时,有七座庵盘叠在寺的周围,俗称七庵前。时有僧尼百余众,但由于历史变迁的缘故,庵寺经受时代磨难,到后来只剩下废墟断墙,让人感叹不知。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温暖农村各个角落,村民们自发奋起,焕发了重修龙峰寺的信心。20世纪八十年代,经广大信士和村间乡老及有识知名人士几经筹划,着手筹建龙峰寺,恢复古老文化遗产。经过广大信士及皈依弟子几年来的共同努力,由小变大,由原来几十平方米的简易礼佛场所,到占地面积有318平方米的大雄宝殿。

今逢盛世,为弘扬佛教文化渊源,满足广大信众的信仰需要,理事会全体成员倡议兴建观音阁,住持释开道襄助力之,更赖诸善信慷慨献资。于是,诹吉二○○二年农历三月始工,越四月,工程顺利竣工,包括附属工程,总造价人民币八余万,总体建筑面积172平方米,乃见梵宇新增殿堂舒敞,佛像庄严肃穆,众生喜洽。

正本清源盛世伊始,开山法师释常法发起建设天王殿,上山刘必旺先生献图起工,缘首曾慎植先生等众人积极支持,获得田地面积多达600余平方米。在法师释常法的率领下,带动众理事们积极开展筹资工作。历经三个多月努力,捐资计二十余万元。于是,以献款和寺内历年来积累的资金作为启动资金,择二00七年吉日动工,经数月的努力,建成373平方米天王殿主体楼,总造价六十余万元。

天降甘露大地润,地藏显光寺增辉。住持释常法竭力倡导,广大信士积极响应,共筹资二十余万元。己丑年春(2009)动工,历时三月,地藏殿顺利告竣。

如今,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地藏殿一座座地屹立在山中。为了整座寺院的美观感、协调感,寺决定移址大雄宝殿,并给予重建。预计2011年,大雄宝殿将破土动工兴建。在住持释常法和理事会的携手管理下,龙峰寺正一步一脚印地向规划蓝图迈进。

东坪刘在庵墓。位于丹阳镇东坪村宝林寺东侧。墓葬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东西宽约38.6米,南北长约75米。据考古调查判断,该墓为朱熹学生刘砺(号在庵)的墓,建于南宋理宗后期,最后一次维修是明万历十一年由连江县知事刘重修。出土墓碑,竖书“宋儒长乐在庵刘公墓”。该墓为我省罕见的保存各种规制较为完整、规模宏大的南宋古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为未定级文物,原命名为“张莹墓”。。

2018年9月10日公布为连江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厦王里孙氏民居。位于连江县凤城镇八一六西路,年代为明。

建于明早期,为明湖广道、浙江道监察御史孙钦及其兄孙钧所建。坐北朝南,原为四进合院式民居,现存二、三进院落,占地面积1264平方米,一进门厅和四进花园已毁。二进院落由前廊、两侧披榭及正房大厅构成,大厅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九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后坡做假倒水屋面。三进为二层0-,面阔五间,进深九柱,穿斗式木构架。2018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贵安朱文公祠。位于潘渡乡贵安村。占地267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为连江仅存的几座朱子祠之一。该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具体时间不详)。现存一清代青石横匾,横书“朱文公祠”,上款“道光岁丁亥仲春吉旦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为未定级文物。2018年9月10日公布为连江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森藏骨塔。位于连江县头镇青芝山风景区内敖湖侧畔,民国15年(1926年)林森亲自督造。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四周石砌葫芦状围墙,铁制花饰大门。塔用青石雕砌,方形,由台基、塔座、塔身、塔顶3部分组成,总高7.43米,塔基四级石阶,宽5.7米见方,面积34.8平方米,塔座4角雕有豹头座脚。塔身4角,4尊合掌僧人拱护。塔主体四周磨光圆柱,夹竖四块长方形磨光青石板,组成塔身主体结构,正面镶有“参议院议长林森藏骨塔”碑石,落款“中华民国十五年”。塔顶4角,均3层。连续出挑,结顶有4尊金童顶托火炬式塔刹,雕刻精致。

藏骨塔自上而下精雕细琢各种图案和装饰,构思新颖,布局精巧,造型优美。“文革-”中塔碑被盗,浮雕被砸。

1979年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尽复旧观。

1991年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文华墓。位于连江县潘渡乡宝溪村,年代为明。墓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墓冢花岗岩条石叠砌,面阔6.5米,进深5米,墓前石供桌上竖青石墓碑,碑文阴刻“明钦赐祭葬、清奉旨重修”,墓前为三级石埕,两边立石像生。吴文华(1521—1598),明南京工部尚书、兵部尚书。2013年,宝溪尚书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第墓。在连江县浦口镇官岭村戈沃山中,墓前方约六华里处,有神道碑、碑额刻双龙戏珠图案,碑座正面是一只鹿的浮雕。碑正中阴刻楷书:“明一斋陈先生墓道”,下款是:“岭东友人黄琮题、浙东门人徐亮立。”墓纯三合土筑,如意形,墓位正中镌刻“明一斋陈先生墓”,上款:“向丁坐癸天启癸亥”,下款:“友人黄琮,门人徐亮造。”1991年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里探花府。位于连江县小沧畲族乡七里村。厝主雷土焕(西元1810~1881年),字大金,号炳镇,于同治八年(西元1861年)六月邀闽侯大湖桥细木陈大春建造。坐北向南,主座面阔七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宽29米,12扇、2直弄、2梯间,深32米;套房设置3直间,1横弄;周设回廊,通道灵活。左右建有2排厢房与主屋相通。室内庭式布局,规模宽旷,装饰简朴,富有畲村建筑特点。现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尊王宫。位于小沧自然村东,座北朝南,前临道路,背枕小溪,面宽17.30米,进深19.50米,由前后两座殿堂及左右游廊组成。前为戏台天井。戏台为亭楼式,三开间悬山顶;每个开间均设有八角形藻井一个,人物花鸟雕刻精细。后殿为正殿,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内祀陈感庄尊王。围墙白色粉刷。

1993年搬迁到龙宫坞后,方向改为坐西北向东南。

尊王宫俗称龙宫庙,估计有祈雨功能。

传古时敖江溪流之间有诸多弯道、浅滩、峭壁、暗礁之患,竹木排及行舟时有遇害翻没,陈感庄三兄弟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拯救患难者。在其殉难后,民感其德,尊之为王,建庙祀之。

建于清嘉庆十年(西元1805年)。

1993年修建山仔水库,本建筑所在的小沧自然村位于淹没区,村民将庙宇拆卸,搬迁到东风村龙宫坞山坡上重新组装。搬迁过程中可能县文物部门给予了一定的技术支持。龙宫庙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溪东丞相墓位于连江县蓼沿乡广化村,年代为宋。

简介:又名郑昭先墓,宋嘉定十四年(1221)建,清咸丰年间重修,平面呈“风”字形,占地面积735平方米。三合土夯筑,青石墓碑,碑文阳刻“宋观文少师知院郑公、东平郡夫人黄氏之墓”,墓前筑三层埕台,尚存有旗杆石、石翁仲、石马等。郑昭先,生卒年不详,字景昭,官至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卒谥“文靖”。2013年,溪东丞相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然,连江的古塔、古桥、名刹很多,历代正史358名举人,今人现贵也很多,他们的古居、祖坟等古迹肯定很多,有待有心人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