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山之山——高明

 佛见君 2023-06-27 发布于广东
佛山高明区坑美梯田。佛见君/摄影

高明区每一次关于山的新闻都能够引起高明市民,甚至是珠三角市民的关注。
昨天媒体报道了皂幕山景区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地质灾害整治和提质改造(应该不止两年多)将在4月28日全面开放。佛见君在高明区外的朋友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
好久没有更新,今天刚好有空,就用这个佛山的“山”字联系高明区说说事。
佛见君也关注到,最近,《佛山市高明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公布。
高明区要在“十四五”期间,将高明打造成为“高综合竞争力、高品质生活内涵、高城乡民生福利、低生态资源损耗率”的高质量发展典范,实现从旅游大区向旅游强区跨越,开创文化旅游发展新局面。
在整个《规划》中,佛见君觉得最大的亮点是高明区终于发现了“山”对高明的意义。
《规划》中强调,佛山市高明区将大力推进“三山两江”绿色发展,打造“两山”理论践行地,包括培育环皂幕山生态康养核,建设环云勇森林旅居圈,构建环凌云山花旅产业带,打造十里西江滨水活力休闲带,布局百里沧江乡村振兴示范带。
如果说水是三水区的底色,那么,山就是高明区的灵魂,高明之高,就在于山。
高明区文化旅游发展与其它四区的差异性,只有山,唯有山。
佛见有很多睿智的粉丝,他们的观点犀利且具有可操作性。
佛见粉丝宇熊留言,我认为高明应该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打造相应规划。高明以山岭为主,可以打造“佛山龙脉”规划。早在以前,佛山忠义乡志就记载佛山龙脉说,龙脉是指今狮山一带丘陵。但今天这些丘陵大多被开发,本来海拔不高的丘陵大多消失。而高明的山脉够高,真正是山,且正巧呈西南—东北布局,这布局与西樵山就是一条景观线“指向”佛山中心城区。佛山的“山”就在高明,高明是新意义上的“佛家之山”。
高明做佛家之山难,但做大佛山的山易。从现在开始,高明要正视自己的山(偏远、山寨或许带有贬义),但做了真正意义上佛山的山(顶峰和支柱),那意义非凡,就是褒义了。
“山”这个字是比较对称的字,“山”字中间有最高的一竖,就是顶峰,佛山的顶峰在高明叫高明很高明,一语三关。

大家一定记得,佛见君去年写过一篇文章《1981年,高明从山文化奔赴水文化》。

早在高明恢复建制的1981年,在一次“将新县城留在明城还是迁往荷城”的大讨论中,“靠近大江大河,靠近广佛核心区,更能推动新高明发展”的声音逐渐占据主流,高明新县城最终选址荷城。
这也使得高明的发展重心从西江支流沧江河,逐步转移到西江干流之畔。正是这一抉择开启了高明的“西江战略”,揭开了高明开放发展的新篇章。
但任何城市都有着其特定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潜移默化地烙印到城市的历史进程中,就会演化为城市的文化性格,在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上鲜明地体现出来。
1981年至今这段历史可以证明,高明自古就是山区文化占主导,80年代初才向水区文化转型。
高明区从山文化奔赴水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历史前进的优选。
但在高明区文化旅游发展与其它四区的差异性上,高明区从水文化奔赴山文化才是一骑绝尘的优势碾压。
高明需要再次理解和解读高明区地理位置“上方附峒,中方附郭,下方附围”,这点尤为重要。高明区看似偏安一隅的劣势其实是不可复制的优势,在佛见君眼里,等同于中国之云南,广东之清远,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摆在这里。
高明地形东西均长约55公里,南北平均宽约38公里。由于干支流随着主流分布在西南角一带,大都自南向北汇合主流,并由两向东倾斜,形成十分错综复杂的地形。西南部的更合,杨和、明城的一部分,除了干支流两岸的开阔腹地外,其余山 地 均在200至500米之间,皂慕山一带陡然升为 500至 800米之间,该区域共有492.83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47.12%。
从明城的龙虎头迳起,自南向东伸延,经六洞山,对川,清泰,到达三洲以下至西岸的石岩头为山脉地带;另一山脉则由龙虎头北自北向东伸展,经明城以北的泰康山至西安的凌云山,再转入富湾的大顶岗,形成广阔的钳形地带,包括明城、人和、三洲、西安和富湾等区域。
“上方附峒,中方附郭”是高明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其它四区在文化旅游发展中无法复制的,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上一篇文章中,佛见粉丝默小许留言 :

不得不承认南海的布局己经逐渐把高明以前自以为是的资源逐渐侵蚀,从南海绿电,到南海氢能,到桑基围,到海天。高明人应该要想想自己还有什么特色可以在“内卷”严重的佛山中突围。
当前,佛山五区普遍面临“内卷”,产业定位同质化严重,产业规划、文化旅游战略频频“撞车”。相似的新兴与热点产业定位,争相出台的优惠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抢人、抢钱、抢商”全面上演,引发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佛见粉丝默小许的留言只是点出了冰山一角,很多的竞争根本放不上台面。
必须正视的是:区域产业同构化越发严重是大佛山当前不争的事实。
因此,高明区在文化旅游发展中错位竞争,差异化竞争,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比较优势。
写了这么多,估计很多读者还不知道佛山这座城市名中“山”的由来。
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季华乡,在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传佛教。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岗上异彩四射,乡人奔走相告。于是人们便齐聚起来,在塔坡岗上发掘,竟掘出三尊铜佛,搬开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涌出。
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东晋曾有剡宾国僧人达毗耶舍,在此讲经及建过经堂。乡人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岗上重建塔坡庙寺,供奉三尊铜佛。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
很牵强附会的一个历史传说,佛见君估计,很多佛山人从小看这个故事也很难准确描述出佛山之山的由来。
因此,佛见君认为,未来,打造佛山之山——高明,让世人耳熟能详,才是高明文化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山对于高明来说真的意义非凡,佛见君曾经为明阳村写史,其中就有关于“三玉”的故事。

在《高明县志》中,有数篇《三玉赋》,内容正是关于“三玉”的故事。“明邑虽僻处一隅,邑内之山有三玉”,“三玉”指的是旧明城中的青玉、碧玉、苍玉三座小山。
从风水学的意义,“三玉”孕育出了中共广东组织的创建者、领导者和参与者“三谭”。
“三谭”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都具有山的气质,博大,坚韧,丰富深沉,朴实无华。没有丝毫的浮躁与虚华。
高明的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是珠江纵队、粤中纵队等游击队的重要根据地。遥想那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我们的革命战士就在这片绿海石林中,为了正义的事业,风餐露宿,挥晒汗水和热血。
高明恢复建制41年来,也如山一般矗立不倒,包容万物,是大佛山最可靠的支持、默默无闻的后盾。高明人民也在这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如山一般是稳定的,可信赖的,他们始终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
很多读者会说,高明有山,江门也有、肇庆也有、云浮也有。
但大家不要忘记,高明之山,是佛山之山;是广东省第三大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珠三角地区西翼经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之山;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粤剧发源地,广府文化发源地、兴盛地、传承地之山。
这些禀赋,是其他任何城市无法比拟的。
新冠疫情下,有一种趋势叫“逆城市化”,高明区文化旅游发展如何让碎片化的生态资源高水平变现,山概念的组合运用是一条最直观的主线,也是高明区文化旅游发展有所突破的关键。
未来,高明区依托皂幕、云勇、凌云山脉这新“三玉”绿色资源,并向周边山脉资源延伸的发展规划,才是高明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但这高质量、差异化发展的前提,是我们如何努力做到让“佛山之山——高明”这个口号家喻户晓。
必须借力佛山这个城市名的全球知名度,才能擦亮高明区这块金字招牌。
随便看看:
高明 凭什么自信?
高明商用运营氢轨路在何方?
荷杨大道,佛山市级统筹之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