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明鹿鸣,你犹闻否?-佛山日报电子版

 德馨堂206 2012-07-18
高明鹿鸣,你犹闻否?
  高明鲤江村,农民正在田间辛勤耕作,远处是保存至今的“鹿峒开屏”景观。据记载,旧时白鹿台遗址在此地附近。
  位于高明明城镇的某农庄后面为鹿峒山。听闻南越王曾于此地弯弓射鹿,农庄老板特地立石,以作纪念。
  翻拍自清光绪二十年《高明县志》(点注本),地图上标注有“白鹿台”遗址。
  “南越销沉几度秋,荒台不复旧风流。呦呦鸣鹿犹闻否?一片风光万古幽。”清嘉庆三年,时任高明知县雷际泰的一首诗,道出了高明白鹿传说的始末。高明与白鹿,究竟有着怎样的情缘?

  沿着高明明城镇明八路行驶,再拐入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一路向前,你可以来到一个名为“鲤江村”小村落。

  道路两旁,一片郁郁葱葱的美景。在如今仍在的高明旧八景之一 ——鹿峒开屏的正前方,鲤江村的妇女们,正在田野里辛勤耕耘。

  “鹿峒开屏”的景致,来源于清光绪二十年《高明县志》(点注本)的记载。远远望去,山势犹如屏风,向两边伸展而开,蔚为壮观,“又称状元旗。”而距离这个风景不远的西边,有另一处本应更具意义景观,却早已被人遗忘在历史的角落,甚至,已被农田所淹没。

  它便是相传古时南越王射鹿的所在地,清光绪《高明县志》同样记载的八景之一 ——粤台白鹿的遗址。

  君不见,粤台汉殿俱荒凉

  公元前204年,本是秦王的武将、曾为秦朝在“南蛮之地”开疆辟土、并将中原的一部分百姓迁居南方的赵佗,在岭南地区创立了第一个地方性政权——南越国。

  从此,赵佗成为岭南地区世代相传、开岭南风化之先的伟人“南越王”。他是开发岭南地区的第一人,更是一位身上充满传奇色彩的君王。汉朝建立以后,赵佗接受了使者的劝说,臣属西汉,岭南得以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

  南越王赵佗喜欢狩猎,从古至今代代相传。于是,有一个更美丽的传说,在历任高明史官的记载中流传了下来。

  相传南越王一日在如今的高明境内游猎,途经有“鹿峒开屏”美誉的鹿峒山,并邂逅了一只美丽的白鹿。他“弯弓射之”,白鹿受伤带箭跑回山中。南越王和众军士随之搜寻,最终在山上发现了一石一箭,酷似白鹿和弓箭。

  鹿峒山因而得名。鹿峒山脚下的白鹿台,更是因此而修筑。

  南越王与白鹿的美遇,从此在高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相传赵佗或许也因为喜好涉猎,而得以长命百岁。直至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享年约一百余岁,葬于番禺(今广州)。

  在当时汉朝吕后当政期间,赵佗的南越政权还因与汉王朝不和而再次独立成国;吕后去世后,才接受了使者的再次劝说,臣服汉朝。

  南越王赵佗死后,其后代续任了四代南越王。一直到公元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所灭。

  正所谓“当年时势已渺茫,君不见粤台汉殿俱荒凉。(谢大振作)”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当年君王与白鹿的美丽邂逅,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零碎记忆,牵出绵长情愫

  据新中国成立后的高明县志记载,从明末至清光绪二十年(1894),高明县曾修志7次,但多数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散佚。如今,在高明档案局能翻阅到的历史最早记录,仅有清光绪二十年《高明县志》(点注本)。

  关于南越王射白鹿的最早记载,如今已无从考证。但清光绪县志中,收录了当时的高明八景,并附上历代官员文人咏诵的诗句,其中,“粤台白鹿”,赫然在列。

  “在城西十五里。昔传粤王游猎于此,遇一白鹿,故名。”简明扼要的介绍,加上“鹿峒开屏”的岿然屹立,触发后人探寻的强烈欲望。

  当年的南越王赵佗,是否真的经过这里?

  日前,记者来到了明城镇鹿峒山脚。据后人考证,由于当年的高明县城为明城,“城西十五里”便极有可能是指现明城镇西7公里,也就是如今的鲤江村附近。

  在鲤江村的鹿峒山脚四处望去,除了重峦叠嶂的山峦,便是连片的稻田,以及辛勤劳作的村民们,并无“白鹿台”的任何痕迹。与附近的村民相互咨询,他们也显得迷茫:“白鹿?在这里?没听说过。”

  或许时代真的已经太遥远,如今明城的人们无旱无涝,早已安居乐业,“白鹿台”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重要。但历史上文人白纸黑字的记录,却不可能抹去。乾隆年间高明学官谢大振的一首《鹿台怀古》,记录了他在高明白鹿台悼念南越王一生悲欢绵长情愫;嘉庆知县雷际泰的七绝,更是将对南越王旧台的惋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谢大振的诗作中,“山回皂幕水苍步,中有高台旧雄踞”一句,似乎也在说明,“粤台白鹿”,可能在皂幕山旁存在过。

  朝代更替,历代君主也曾在高明境内重修白鹿台,它的遗址在沧海的轮换中,显得似乎无证可考。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地理环境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历史上的高明草木繁茂,在秦汉时尚属荒凉之地,是一片真正的山林水都,这一天然条件,促使其形成森林茂盛、水系密布、动物群居的地理特征。

  清光绪《高明县志》正是如此记载,“群峦拱翠,四时郁葱,亦一邑之奇观也。”如此地貌,使得鹿、豹、老虎等野兽繁多,人烟稀少,自然具备鹿种生存条件的极大可能。

  加之在两百年前,荷城街道的南岸村一带,还曾在鱼塘中挖出过两对珍贵鹿角——极可能是几千年前野鹿在此生存的遗物。据当地村民介绍,如今它仍供奉于村中,用于老龙头的装饰。而在古椰贝丘出土的文物中,同样出现鹿的遗骨。

  这一切零碎的片段,却真实地证明,高明地区与鹿的渊源,甚至可以追溯至史前。于此,喜爱狩猎的南越王,真的在当时的高明境内射得白鹿,也并无不可能了。

  白鹿文化:祥瑞之征,地域之福

  由于喜好涉猎的南越王,白鹿的故事在高明境内,流传已有千年,有据可考者,也已上百年历史。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仙人、隐士多骑白鹿;在传统的文化意象中,同样以白鹿为祥瑞之物。

  高明区政府发现,“白鹿”以其独有的美好象征性意义,以及在高明的历史根源,成为可以打造和推广的宝贵文化资源。

  一个以“白鹿高明”为文化形象标识的想法,从此成形。

  6月份以来,高明区发布公告,向全国征集“高明白鹿文化形象设计作品”。而这个想法更早的确定,来源于去年年底发布的《高明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白鹿文脉胜地”的提出,指高明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依托山水生态和千年文脉,以“白鹿”这一富有象征意义和丰富内涵的形象,成为品牌统领。

  为此,在去年9月份,区委宣传部专门召开了3场座谈会,力邀区文化、教育、新闻、旅游业代表以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座谈。

  如今的高明,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不乏原生态优势的自然资源,却无法将丰富的资源打造成市场优势。与会代表认为,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旅游文化品牌的引领。

  以“白鹿”为核心标识,全面推广高明旅游文化形象,内涵丰富,很有创意,能站在区域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起未来旅游文化发展市场空间的维度。

  放眼世界,许多优秀旅游目的地,都有鲜明的文化标识和吉祥物。如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美国五大湖地区的麋鹿、上海世博会的海宝、加拿大洛矶山地区的黑熊等。它们犹如大自然的精灵,深通人性,成为区域文化符号象征。

  白鹿的吉祥、灵动和祥瑞之兆,在高明区政府的眼里,正可以担当起如此重任。

  “我们并不是因为南越王的传说,而要推广白鹿文化。”在走访的过程中,区文体旅游局文化产业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打造文化形象标识是确有需要。而“南越王射鹿”的历史传说,可以说是一个契机,一个推动力——因为有了这个传说,高明的“白鹿”文化形象,内涵更加丰富。

  该负责人同时承认,目前,高明与“白鹿”有关的传统历史文化不多,本土的高明人对“白鹿”认识较为陌生,现有的传说在民间流传不算广泛,仅有研究高明的历史的老人对此知晓通透。

  下一步,区政府也将持续地进行挖掘和创作,通过广泛宣传,使“白鹿”文化深入人心,形成强大的“白鹿”文化效应。

  而我们希望,这一只美丽祥瑞的鹿,能奔跑于高明广阔的土地上,为当地百姓,带来真正的福祉。

  规划:高明欲建白鹿文脉胜地

  在《高明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高明区政府正式提出“白鹿文脉胜地”的规划方向。

  《规划》指出,高明将以“白鹿”为核心标识,推广高明文化形象,努力跳出“白鹿”历史事件的理性认知习惯局限,增强并提升对“白鹿”地域文化形象标识抽象的感性认识。

  一方面,高明将通过专业的设计,开发大量的白鹿艺术作品,使“白鹿高明”的形象广泛传播,深入人心。通过把“高明白鹿”开发成为旅游纪念品、玩具、影视动画片、漫画、游戏、音乐制品等,同时评选“白鹿姑娘-高明旅游形象大使”向珠三角和海内外广泛传播。使“白鹿高明”形象化、人格化、商品化,为高明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另一方面,将用文化的手段,整合利用白鹿传奇、岭南文脉、山水魅力、观音禅寺、名人故里、红色家园等文化旅游资源,把高明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岭南文脉传承之乡和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的昌盛之地。

  文/图 佛山日报记者 邱乐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