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历五月,古人称之为“毒五月”,是阳气最旺的一个月。与此同时,南方地区陆续开始入梅,开始30天左右的梅雨季。
黄梅天时常会伴有高温和强对流天气,暑热、湿气越来越重,空气潮湿又闷热,身处其中像蒸桑拿。
顽固黏浊的湿邪和无处不在的热邪相互勾结,逐渐形成让人非常不爽的“湿热之毒”。
内在产生的湿邪,主要通过大小二便排出体外。再加上湿邪有“重浊、趋下”的特点,故湿热容易流注蕴结于下焦。
即在膀胱、肾、大肠、小肠、女性胞宫等所在部位,引发男女私处的炎症、潮湿、瘙痒、疼痛和异味。主要表现为:
湿疹、疱疹;尿路感染(尿频、尿黄、小便涩痛);大腿根部爱出汗;女性白带多、阴道炎、盆腔炎;男士阴囊潮湿,前列腺炎......等病症。
不但处境尴尬,还容易反复发作,就像甩不掉的狗皮膏药。
有些人买来私护用品使用,但往往是刚用效果不错,过段时间症状又会发作,缠绵难愈,不胜其烦。其实,这主要是因为私护用品通常只能起到清洁+抑菌的作用,而根本原因,却在脾肾。如常见的白带异常、腰膝酸软、尿急尿频、习惯性腹泻等,基本都是由脾胃虚弱和肾气亏虚导致。肾气亏虚,则无法很好地封藏固涩——身体就会像筛子一样,精华都会从下面溜走,人自然也就没有力气固止带下、精液、汗液、大小便等。所以脾肾亏虚的人,容易出现湿热下注,引起下半身的难言之隐,还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疲倦乏力、腰膝酸软、容易生病等表现。要改善下焦湿热,除了清热利湿,最根本是要好好调理脾肾。
可以试试食养内调+外治法,对症使用,让身体逐渐变得干爽,彻底摆脱湿热之毒的困扰。
对于带下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固本培元”。
固元茶,一方面可健脾胃以防生痰湿,另一方面加固肾气以防漏下,很适合脾肾亏虚、脾虚湿浊型的带下等问题,可以经常饮用。
固元的好食材,首选莲子。
《本草纲目》中有记载:
“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它对脾虚久泻、肾虚遗精、妇人崩漏带下、心神不宁等症均有帮助。
《日用本草》说莲子:“止烦渴,治泻痢,止白浊”,既能健脾胃,又固肾涩精防漏下,是为主药。

莲子与芡实,补脾止泻,益肾固精,顾护先天之本;
山药、白扁豆、茯苓,健脾和胃,化痰祛湿,养护后天之本;
桔红、白芷、肉豆蔻,散寒燥湿,温中行气,涩肠止泻,减缓“泄漏”;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而且它的甜味也有益脾胃。
这款茶,既能补虚又有收涩作用,可以将进入身体的的养分固摄住,将遗漏的封藏起来。

脾虚、肾虚、气虚、湿浊者均可常饮以固根本,也适合有带下多、腹泻、遗精、汗多油腻、小便多、胃口差、身体沉重、腰膝酸软等问题的人喝。
注意:孕妇、哺乳期、婴幼儿慎用,14岁以下儿童慎用,严重便秘者慎用。除了食养内调,我们还可以用一些外治法,比如佩戴香囊、足浴、艾灸、熏蒸等。《理瀹骈文》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意思就是说配方相同时,外用与内用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调理内脏经络来治疗疾病,虽用法不同,但功效并无差别。
湿热为患时,单纯清热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要配合祛湿,让热邪无处附着,便自会散去。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创制的“三仁汤”是专祛湿热的名方,载于《温病条辨》一书。三仁汤的主要功效是清利三焦湿热,宣畅三焦气机,配方中有杏仁、薏苡仁、白豆蔻、半夏、厚朴、滑石、淡竹叶、通草。
因方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杏仁、白蔻仁与薏苡仁,所以命名为“三仁汤”。

杏仁,宣利上焦肺气,肺主一身之气,气行则湿化;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胸,畅中焦之脾气,打开中焦之瘀滞;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使湿热从下焦化为小便而去;
三仁皆可祛湿,合用共为君药。
滑石、淡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
半夏、厚朴,辛开苦降,行气除满,畅中化湿和胃,为佐药。
整方祛湿为主,清热为辅,三仁合用,宣上、畅中、导下,属于中医治法“分消开泄湿热法”。
可通达三焦,祛除一身之湿、热,对下焦湿热引起的——无论白带异常、阴囊潮湿、腹泻、皮肤疾患等均有帮助。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三仁汤对于妇科白带[1]、男科阴囊潮湿[2]均有疗效。祛除全身的湿热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把三仁汤做成足浴包,使用者会更容易坚持。
- 值得一提的是,配方中的通草,我们选的是较为少见的小通草,而非常见的空心大通草——因为结合三仁汤的功效,偏于利尿通淋的小通草明显更对症。
足浴包里的豆蔻香气浓郁,随着熬煮,氤氲的香气扑面而来。在一片清香中,全身的湿热之邪得以挥发,属实是泡出了境界~湿热、痰湿体质的人,每天晚睡前可以泡一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中暑、白带异常、阴囊潮湿、腹泻、皮肤疾患的人也可以用。注意:孕妇慎用。
我国每年的端午节,民间很流行给小孩煮艾泡澡,还会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据说可以祛病避瘟——这并非迷信,而是包含着不少医学知识。
艾叶具有特殊的苦辛清香,能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可以祛湿止痒。现代研究也发现,艾叶有抗菌、杀虫、增强免疫力等作用[3]。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认为:蕲州是艾叶的道地产地。蕲艾为艾中上品,温经活络、散寒止痛的效果更佳,为纯阳之草,最是温阳燥湿。很适合阳虚怕冷、寒湿重、下焦炎症、有痛经、月经不调或妇科问题的女性。清代名医吴尚先在《理瀹骈文》里说:“若内服药不能达到或恐伤胃气者,以坐为优矣”。蕲艾绒坐垫就是一种坐着就能发挥作用的养生好物,特别适合经常需要久坐的现代人群——下部之病无不可坐。臀部为督脉、任脉的交汇处,坐于其上,芳香走窜,可以温暖下焦,补任督二脉之气,下焦温暖、气足、干爽,则带下问题自然得以好转。坐垫内芯填充了足量的蕲艾绒,都是用2年陈的蕲春艾叶打制,气味醇厚,坐下去不会轻易扁瘪。坐在上面,每天都可以闻到满满的清正之气,周身的气血都会逐渐顺畅起来。如果你属于长期驾驶、久坐办公室、经常痛经、大便稀溏、体寒畏冷、白带多、阴囊潮湿、腰酸背冷、不耐体力劳动、免疫低下的人群,不如给自己备上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