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优秀到卓越》

 昵称65158185 2023-06-27 发布于湖南

关于作者

吉姆·柯林斯,著名管理专家,商业畅销书作家,他的代表作《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是公认的管理经典作品,两本书都入选了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的“20世纪20本最有影响力的商业畅销书”。

关于本书

这本书想解开这样一个管理之谜:有一些长期表现平庸、甚至是半死不活的公司,为什么会变成伟大的公司?柯林斯团队耗时5年,通过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找到了出人意料的答案。

核心内容

一、比起一般商业类书,这本书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实现跨越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从优秀到卓越》。这是一本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作品,它探讨的是,一家业绩平平的公司要怎样才能实现跨越,变成一家卓越的公司?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有点疑惑,不对啊,书名是“从优秀到卓越”,不是“从平庸到卓越”啊?其实,这和翻译有关。英文原书名是“Good to Great”,严格来说,这里的 Good 不应该翻译成优秀,它在书里其实是表示马马虎虎、勉强及格的意思,我认为书名翻译成“从平庸到伟大”可能更合适。实际上,这本书讨论的也不是一家本来就优秀的公司该如何好上加好,而是想解开这样一个管理之谜:有一些长期表现平庸、甚至是半死不活的公司,好像忽然之间就麻雀变凤凰,变成了伟大的公司,它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这本书的作者是吉姆·柯林斯,他凭借超级畅销书《基业长青》成为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学家之一。有意思的是,正当《基业长青》大卖的时候,柯林斯的一位朋友直截了当地对他说:“这本书毫无用处!”柯林斯听了大吃一惊。原来,这位朋友认为,《基业长青》里研究的企业都好像自带了卓越基因,从一诞生就开始卓越,但这样的企业毕竟是极少数。对于绝大多数平庸的公司来说,它们没有这样的基因,如果它们想改变、想奋起直追,该怎么做呢?

   换句话说,如果生来不是高富帅,该如何逆袭呢?《基业长青》并没有提供答案。

柯林斯觉得这位朋友说得太有道理了。这个问题就好像是商业中的“黑匣子”,激发了柯林斯的好奇心。于是他立马行动,成立了一个由21人组成的研究团队,耗时5年,通过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最后把他们的发现和结论写成了《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可以说,答案既出人意料,又振奋人心。这本书也成为《基业长青》之后,柯林斯的又一部长盛不衰的作品。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给你详细介绍从平庸到伟大的秘密:第一,比起一般商业类书,这本书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第二,实现跨越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第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先来说第一点,柯林斯团队所运用的独特研究方法是什么?我认为这是本书超越一般商业类畅销书的最大亮点。

一般商业类畅销书的写作思路是,找一些已经成功的明星公司,研究它们的发家史,从中总结出一些共同特征,比如贴近客户、自主创新、价值驱动,然后宣布这些共同特征就是这些明星公司成功的原因,我们只要学习这些特征,就可以复制它们的成功了。

  问题是,这样的研究思路真的严谨吗?很多不成功的公司也可能做到了贴近客户、自主创新,最终却失败了,你该怎么解释呢?

   打个比方,如果你想要研究奥运会冠军是如何成功的,你就去找这些冠军的共同点,然后宣布他们之所以拿冠军,是因为他们都有教练,这显然是很荒谬的。

问题就出在,这种研究方法没有对照组。我们知道,医学上想要验证一种药物有没有疗效,必须设置对照组。通常是把病人分为三组,一组服药,一组服安慰剂,一组什么都不吃。只有通过对比三组病人的反应,才能知道这个药是不是真有效。而柯林斯团队就借鉴了这种研究方法,引入了严格的对照组公司,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首先,他们严格界定了什么是从平庸到伟大的标准。

这些公司要有30年以上的历史,在前15年中,它必须要平庸,累积股票收益率要小于或等于市场平均水平;而在后15年中,它必须要伟大,累积股票收益率要达到市场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柯林斯说,之所以要把最短期限规定为15年,是因为这么长的周期才能排除偶然的运气成分,以及个别领导人的因素。15年的累积股票收益率要达到市场平均水平的3倍,这个要求非常高,要知道,像可口可乐、通用电气、英特尔、沃尔玛这些当年的明星公司,它们也才达到市场平均水平的2.5倍。而且,如果某个行业在这15年中恰好坐在了风口上,整个行业的收益率都大大高于市场平均水平,那么这个行业内的公司就不予考虑。

按照这种极为苛刻的标准,柯林斯团队对1965~1995年这30年间,上过美国《财富》500强的全部1435家企业进行了拉网式筛查,最终只找到了11家符合标准的公司,它们就是实现了从平庸到伟大的样板公司。需要说明的是,柯林斯团队在做这项研究的时候,很多高科技公司历史不够长,还没有显示出从优秀到卓越的特殊模式,所以,这项研究的样本里没有包括高科技公司。

接着,根据样板公司的情况,柯林斯团队又精心挑选出两组对照公司

第一组是11家直接对照公司,这类公司和跨越之前的样板公司非常相似,处于相同行业,规模和业绩也差不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实现从平庸到伟大的跨越;第二组是6家未能保持卓越的公司,这类公司实现了短暂的跨越,却昙花一现,没能保持住优势,很快又跌回了平庸状态。样板公司和两组对照公司加起来,一共是28家公司。

柯林斯团队的任务,就是要找出究竟有哪些管理要素,是所有样板公司在跨越期间都具备的,同时两组对照公司都不具备。柯林斯确信,这些要素就是解开从平庸到伟大之谜的钥匙。为此,柯林斯团队搜集整理了这28家公司在过去50年中多达6000篇的公开报道,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这些公司的战略、文化、财务、人事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通过每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来探究数据背后的意义。整个研究工作耗时5年,他们最终宣布,找到了几个实现跨越的关键要素,并得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结论:从平庸到伟大的跨越,确实是有章可循的

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一个重点,柯林斯团队所运用的独特研究方法,是本书超越一般商业类畅销书的最大亮点。他们从30年来的1000多家《财富》500强企业中,严格筛选出11家实现了跨越的样板公司,同时设立了两组对照公司,通过大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找到了实现跨越的关键要素。

第二部分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柯林斯团队找到的关键要素到底是什么?具体分为三个方面:人员、战略和动力机制,分别对应三个关键词:第五级经理人、刺猬理念和飞轮效应。

先来看第一个方面,人员要素,对应的关键词是第五级经理人。柯林斯按能力大小将经理人分为五个等级,所谓第五级经理人,就是处于能力金字塔最顶端的领导者。他发现,所有样板公司在实现跨越时的关键职位上,都拥有第五级经理人,而对照公司就没有这样的领导者。柯林斯相信,有没有第五级经理人,是一个公司能不能实现跨越的最关键要素。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伟大的领导者造就伟大的公司,这是常识嘛,哪里算什么重大发现?这里的关键在于,柯林斯所说的第五级经理人,和我们印象中那些叱咤风云的商界精英完全不同。

事实上,这是一群很“土”的人。他们低调内向,沉默寡言,很难说得上有什么个人魅力,长期不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一个证据就是,在柯林斯团队搜集到的6000篇公开报道中,对样板公司的报道数量只有对照公司的一半,而对那些样板公司的 CEO,也就是柯林斯所说的第五级经理人的报道,更是少之又少,这些人的名字我们基本没听说过。

来看看书里写的一个典型的第五级经理人,金佰利公司的传奇 CEO 达尔文·史密斯。金佰利公司原本是一家传统造纸企业,主营业务是生产铜版纸。这个行业不景气,公司经营也不好,在实现跨越前的20年中,公司股票跌到市场平均水平的36%,到了破产的边缘。史密斯临危受命,出任 CEO。在这之前,他一直担任公司的内部律师,戴一副黑框眼镜,寡言少语,毫不出众。事实上,董事会之所以选他当 CEO,并不是相信他有能力将公司起死回生,而是认为他在处理破产流程时能更得心应手。更要命的是,他刚当上 CEO 两个月,就被查出患了癌症,医生断言他活不过一年。

后来发生的事情,连史密斯自己都没想到。他在 CEO 的位子上一坐就是20年,其间,他不但克服了病魔的威胁,还创造了一个商界奇迹:金佰利公司从一家半死不活的三流企业,一举变成世界一流的纸质消费品企业。公司的拳头产品好奇纸尿裤、舒洁纸巾等成为全球知名品牌,公司的全部8个产品系列中,有6个超越了行业巨头宝洁公司。

与公司的辉煌业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史密斯本人极少在媒体上露面,在公众中默默无闻。每当有记者提问,史密斯都相当拘谨,完全不知道该怎样回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表现出了最坚定的领导意志:他卖掉公司所有的造纸厂,放弃传统的铜版纸业务,宣布全面进军纸质消费品行业,和行业巨头宝洁公司展开正面竞争。当时,华尔街的投资人都认为史密斯疯了,公司的股票惨遭降级。面对外界的质疑,史密斯毫不动摇,他坚信只有盯住世界级的竞争对手,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在史密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双重人格特质:极度谦逊的为人和极度坚定的意志。极度谦逊的为人,意味着他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自我膨胀,他所追求的是实现崇高的目标,而不是个人的财富和名气;极度坚定的意志,意味着他有极强的自我驱动力,有为了实现伟大目标而扫除一切障碍的决心和勇气。柯林斯说,第五级经理人都具备这种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造就了一种独特的归因模式:取得成功时把功劳归于别人或者运气,遇到挫折时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过来看对照组公司领导人,他们的普遍反应是,有功劳时都揽到自己头上,遇到挫折时都怪罪别人。两种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此之外,第五级经理人和对照组公司领导人还有两个重要的不同。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第五级经理人把公司的成功放在个人的成功之上,而对照组公司领导人往往更看重个人的财富、权力和名气。

举个具体的例子,前面讲的金佰利公司的直接对照公司,叫斯科特纸业,我们上厕所用的卫生纸就是这家公司发明的。斯科特纸业本来是美国纸品行业的龙头老大,因为行业不景气,也和金佰利公司一样陷入了困境,斯科特就聘请了一个叫邓拉普的人来当 CEO。这个人的特点就是特别能吹,在媒体上把自己夸得天花乱坠,声称自己会创造美国商业史上最伟大的公司。结果,邓拉普在不到两年的任期内,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裁员;第二,削减研发预算;第三,将公司人为催肥,以便卖个好价钱。最后他如愿以偿,将斯科特公司卖给了金佰利,邓拉普自己净赚1亿美金,算下来,他担任 CEO 的600多天里,平均每天个人入账16.5万美元。之后他还写了本自传来吹嘘自己的英明决策。像邓拉普这样的人,眼里只有个人利益,永远也成为不了第五级经理人。

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对照组公司在陷入困境时,喜欢花高价请外援,请商界名流空降来担任 CEO,指望“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实际上这招不但不灵,还往往起反作用,让情况更加恶化。再来看样板公司,11家中有10家的 CEO 是从内部提拔的。这表明第五级经理人更有可能隐藏在公司内部,只是等待发掘。

这是第五级经理人和对照组公司领导的第一个不同,第五级经理人把公司的成功放在个人成功之上,对照组却相反。在实际领导中,第五级经理人更重视团队建设,而对照组公司领导往往采用“一个天才加1000个助手”的模式,这就是他们的第二个重要不同。

所谓“一个天才加1000个助手”的模式,是指整个公司的运作完全依赖于领导的个人业务能力,公司实际上不过是领导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这类领导通常拥有极为出色的经营能力,但独断专行、以自我为中心,是公司里的“独裁者”。他不需要费心去搜寻真正的管理人才,只需要一群听话的下属来执行命令就可以了。柯林斯认为,这样的领导可以算作第四级经理人。第四级经理人在他的任期内,能够凭借一己之力让公司业绩实现飞跃,但问题是,这个人一旦离任,其他人就会像无头苍蝇一般茫然无措,一个看似强大的公司马上就陷入困境。在柯林斯的研究样本中,第二组对照公司,也就是未能保持卓越的公司,它们的领导人大多都是这种类型。他们有意无意地选择了无能的接班人,只是为了证明“你看,公司离了我就玩儿不转了”,结果也正是这样,公司在实现了短暂的飞跃以后迅速衰落。

而第五级经理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从不强调自己的个人权威。他们明白,要打造卓越的公司,必须先有卓越的管理团队;要有卓越的管理团队,就必须先找到合适的人才。那如何找人才呢?很多人认为,杰出的领导人肯定是先确定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方向,然后再根据战略需要来招募人才,实际上,步骤是反过来的:先招募人才,再确定方向,也就是“先人后事”原则。如果把公司比作一辆客车,领导人是司机,那么第五级经理人的做法就是先请合适的人上车,然后再和这些人商量要开到哪儿去。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再有宏大的计划也无济于事;而一旦有了合适的人,就可以在前进中不断调整方向,最终找到成功的路径。

以上就是实现跨越的人员要素,第五级经理人。第五级经理人都拥有双重人格:极度谦虚的为人和极度坚定的意志。他们把公司的成功放在个人的成功之上,把团队的力量放在个人的权威之上,遇到功劳归别人,遇到问题反省自己。有没有第五级经理人,是公司能不能实现跨越的最关键要素。说完了人的因素,我们再来看公司战略层面的因素,对应的关键词叫刺猬理念。

要实现从平庸到伟大的跨越,制定正确的公司战略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柯林斯团队一开始却很困惑:从表面上看,所有公司都有很明确的战略规划,在制定战略上投入的资源也差不多,看不出样板公司和对照公司有什么明显差别,这难道是说公司战略其实根本不重要?他们经过进一步讨论发现,如果非要说什么有差异的话,那就是样板公司的战略都非常简单,用一句话就可以说完。比如,样板公司之一的连锁药企沃尔格林公司,它的战略就是“最好、最便利的药店,可观的单位顾客光顾利润”,也就是让每位来店里的顾客都贡献尽可能多的利润。但是,简单不代表就一定行得通啊?简单容易做到,但你怎么保证既简单、又正确呢?为了搞清楚样板公司的战略究竟有什么奥秘,团队成员又经过了几个月的深入研究,最后将他们的发现归结为刺猬理念。

刺猬这个比喻,来自于一句古希腊谚语,大概意思是说,狐狸的招数再多,总有山穷水尽、无计可施的时候,而刺猬虽然就只会一招,但“一招鲜吃遍天”,没谁能奈何得了它。柯林斯发现,在公司战略层面,那些对照公司更像是狐狸,它们总想着同时去做很多事情,但由于缺乏一致性和耐性结果失败;而样板公司更像是刺猬,它们只知道一件大事,在这件事情上坚持不懈,结果成功实现了跨越。这“一件大事”,就是柯林斯说的刺猬理念,它看似简单,但必须从三个方面去深入思考,才能够摸着门道。这三个方面是:第一,我们最擅长干什么事;第二,我们对什么事最感兴趣;第三,怎样才能从这件事中获得最大回报。这三个问题就像是三个圆环,你应该去干的那一件大事,就是这三个圆环的交集。

还拿连锁药企沃尔格林公司为例。这个家族企业本来同时经营连锁药店和连锁餐馆,但经营状况一般。企业的第五级经理人小沃尔格林接手后,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经营餐馆不是企业的未来。并不是说餐饮业不好,而是他清晰认识到,在经营餐馆这件事上,公司并不具备优势,不能成为行业内最优秀的。但是,经营连锁药店,特别是便利连锁药店,公司有可能做到最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连锁药店,这件事情比做餐饮更能让他们激动、更有意义。也就是说,小沃尔格林找到了三环中的两环:他们最擅长和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经营连锁便利药店。想清楚了这一点,他毫不犹豫地卖掉了全部500家餐馆,把这笔钱用来高速扩张连锁药店。

还剩下三环中的最后一环——怎样才能从这件事中获得最大回报?沃尔格林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指标上,就是单位顾客光顾收益,而传统连锁药店一般是看重单位药店获得的利润。其中区别在哪里呢?想要单位药店获得的利润最大,那门店就不能太密集,因为会相互分流,但沃尔格林反其道而行之,它的战略是密集开店,在城区每英里有9个药店,平均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家,来保证极高的便利性。这样,单店利润虽然不会太高,但只要不断提高单位顾客光顾收益,就可以实现既便利、又高利润。

这样,沃尔格林找到了自己的刺猬理念,它的药店连药店,街区连街区,城市连城市,沃尔格林本身也成长为了一只具有简单理念的大刺猬。从1975年到2000年,沃尔格林的累积股票收益率超过市场平均150倍。2018年6月,百年老店美国通用电气因为股票表现不佳,被踢出道琼斯工业指数,而取代通用电气进入指数的,是同为百年老店的沃尔格林。

以上就是实现跨越的战略要素,刺猬理念。狐狸知道很多事情,而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并且在这件事情上坚持不懈。成功的战略看上去都极其简单,但它是基于三环问题对自身优势和行业规律的深刻感悟;而失败的战略往往很花哨,其实是一种虚张声势。说完了人员要素和战略要素,下面我们就接着来看,这些要素是如何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机制,最终实现跨越的。这就是第三个关键词,飞轮效应。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问了:除了人员和战略,那技术呢?技术难道不是一个实现跨越的关键要素吗?在11家样板公司中,的确有不少公司是以先进技术闻名,比如连锁药店沃尔格林公司,在行业内率先使用卫星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著名剃须刀生产商吉列公司,仅在刀片部分就拥有几十项技术专利。那技术是不是这些公司实现跨越的根本性因素呢?柯林斯说,他们在研究中最感到意外的发现之一就是,技术因素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技术变革从来不是实现从平庸到伟大的关键因素,连前三位都算不上。实际上,技术变革是起加速器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你找到了对的人和对的战略,已经开启了跨越之门,那么技术变革可以锦上添花,加速这个发展势头。但是,如果你还没有摸着跨越的门道,想把技术变革作为实现跨越的第一推动力,是不可能成功的。

不仅仅是技术变革,寄希望于任何单一的、突然的重大变革来实现跨越,都是不可行的。比如,宣布某个宏伟计划、实施某项重要并购、进军某个全新领域、引入某个名人当 CEO 等等,这些声势浩大、甚至是有点戏剧性的变革手段,都不可能启动跨越的过程。真正的跨越过程恰恰相反,它是由一连串正确行动的合力所推动,变革是静悄悄发生的,有可能连当事人自己都没发觉。

你想象一下,在你面前有一个巨型轮子,轮子的直径有30米,宽度有3米,重26吨。现在你的任务,就是让这个轮子飞速转动起来,越快越好。你使出浑身解数来推它,但轮子纹丝不动,你毫不气馁,继续朝同一个方向使劲推,终于轮子缓慢地转动了那么一点点。但是由于轮子本身太大,旁人几乎看不出什么变化来。你继续一点一点地推动,轮子非常缓慢地转完了一圈、两圈,速度没什么明显变化。但是,等轮子转动到100圈、200圈之后,你忽然发现,轮子积累的动量越来越大、转速越来越快,你甚至不需要再花很大力气,轮子凭借自身的惯性就飞速运转起来。

这就是柯林斯所说的飞轮效应。在整个跨越过程中,你不可能找出某个见证奇迹的时刻,或者某个一抓就灵的手段,说这就是成功跨越的根本原因,实现跨越靠的是朝一个方向持续不断地努力,一个行动接着一个行动,一圈又一圈,所有因素的合力最终让轮子飞转起来。

比如著名的亚马逊公司,它从1997年上市起,连续十多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15年才开始稳定盈利;但在那之后,公司的市值开始高速增长,到2018年8月,亚马逊市值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苹果。亚马逊的成长轨迹,就是一个典型的飞轮效应——卖广告既轻松又来钱快,但亚马逊偏偏不去挣,而坚持去做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比如坚持给客户最好的体验、培育第三方卖家、做云服务等等,这些事情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带来现金收入,但是相互配合,可以形成一个既完整又宏大的业务逻辑。十多年来,亚马逊推动这个业务逻辑转了一圈又一圈,虽然外人看不见,但它一直在默默地积累动量,最终,巨轮开始加速,到后面越来越快、势不可挡。

与飞轮效应相对应的,是“厄运之轮”。对照组公司不愿意下苦力去推动轮子,总是喜欢通过搞事情、做声势浩大的动作来碰运气,看轮子能不能转起来,看到一个方案不起作用,马上换新方案,朝完全不同的方向去推轮子,不行再换,结果,所有的努力没能形成合力,连续的挫败耗干了员工的士气,这就是厄运之轮。管理者应该时刻警觉,你的企业到底是坐在飞轮之上,还是陷入了厄运之轮。

以上就是实现跨越的动力机制,飞轮效应。实现跨越靠的是朝一个方向持续不断地推动轮子,是所有努力的合力最终让轮子飞转起来。技术变革只是推动飞轮的一个加速器,你不能指望单纯通过技术变革,或者其他任何一抓就灵的解决方案来实现跨越。

总结

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给你讲到这,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第一,柯林斯团队运用了独特的研究方法,通过严格比对样板公司和两组对照公司的情况,找到了实现跨越的关键要素。

第二,实现跨越的人员要素,是第五级经理人。第五级经理人都拥有双重人格:极度谦虚的为人和极度坚定的意志。他们把公司的成功放在个人的成功之上,把团队的力量放在个人的权威之上,遇到功劳归别人,遇到问题反省自己。

第三,实现跨越的战略要素,是刺猬理念。狐狸知道很多事情,而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并且在这件事情上坚持不懈。成功的战略看上去都极其简单,但它是基于三环问题对自身优势和行业规律的深刻感悟。

第四,实现跨越的动力机制,是飞轮效应。实现跨越靠的是朝一个方向持续不断地推动轮子,是所有努力的合力最终让轮子飞转起来。技术变革只是推动飞轮的一个加速器,不存在任何一抓就灵的解决方案来实现跨越。

最后,我再谈一点感想。这本书虽然是讲企业如何从平庸走向卓越,但书中总结出的规律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完全适用。像第五级经理人所拥有的人格特质,本身就是人类身上最优秀的品质,具有这类品质的人不管是经营企业,还是干别的事业,都能获得成功。那么作为个人,要如何成为一名第五级经理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刺猬理念,如何转动人生的飞轮,以及,如何实现从平庸到卓越的跨越?这些问题,留给你去进一步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