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探索、发展、创新

 小梦想在努力 2023-06-27 发布于北京

来源:《骨科杂志》

作者:海涌,王云生

脊柱侧凸是一种复杂的三维畸形,严重影响病人身体外观、心肺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其诊疗是脊柱外科领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脊柱侧凸类型,也是青少年常见的畸形类型,其相关研究已成为脊柱外科研究的焦点。Lenke教授提出AIS分型是AIS研究的标志性事件,基于Lenke分型,AIS的诊疗日趋标准化。随着术中导航技术、脊柱外科机器人、数字骨科及3D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探索和发展新技术在AIS诊疗的应用也已成为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本期《骨科》杂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专题,汇集国内多个优秀脊柱外科团队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AIS的手术治疗、围术期管理及并发症处理等多个方面,全方面展示了目前脊柱外科学界对AIS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成果,以期能为脊柱外科医生的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一、AIS融合节段的选择及平衡重建

常见的AIS类型主要为以单胸弯为主弯的Lenke 1型及以单腰弯或胸腰弯为主弯的Lenke 5型。其治疗原则是根据病人具体分型,恢复脊柱正常曲度,尽可能保留脊柱运动功能,即在矫形主弯的同时,重建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恢复肩和骨盆平衡,尽量保留脊柱活动度。因此,AIS矫形手术融合节段的选择对于病人预后至关重要。谨慎选择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 LIV)是避免矫形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等并发症的关键,也是目前AIS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Lenke 1A型AIS,早期研究认为LIV选择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 CSVL)头端触及的最后一个椎体,即远端触及椎(last touching ver⁃tebra, LTV)可显著降低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风险。随着对选择性胸弯融合理论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多以CSVL头端平分的最后一个椎体,即远端实质触及椎(last substantially touching vertebra, LSTV)作为LIV,以降低术后冠状面失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此外,LIV的选择也需要考虑椎体旋转因素,避免将有明显旋转的椎体作为LIV。而Lenke 1C型如需行选择性胸弯融合,则需要满足:主胸弯Cobb角与非结构性腰弯Cobb角比值>1.2;主胸弯顶椎偏距与非结构性腰弯顶椎偏距比值>1.2;F主胸弯顶椎旋转度与非结构性腰弯顶椎旋转度比值>1.2;胸腰交界区(后凸角<10°等诸多条件。如LIV选择不当,则在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易出现远端附加现象、肩失衡等冠状面失平衡相关并发症。

远端附加现象和术后肩失衡是Lenke 1型AIS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认为远端附加现象及术后肩失衡与冠状面平衡调整重建相关。本专题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云生等医生回顾性分析了发生远端附加现象的Lenke 1A型AIS病例并进行远期随访研究,发现远端附加现象多在术后6个月内出现,与病人术后肩平衡冠状面代偿相关,远期多数进展缓慢,随冠状面平衡重建而趋于稳定。而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战略支援特色医学中心的吴继功、马树伟团队对后路矫形术后的Lenke 1、2型AI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AIS病人后路矫形术后内肩平衡会出现自发性改善的表现。对于Lenke 5型AIS,其手术治疗原则是对远端的主弯进行矫形和固定融合。有研究表明,Lenke 5C型AIS病人术后冠状面失衡发生率高,且此类病人满意度较差,部分病人可呈现持续性失衡表现。我们看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贺宝荣、高翔成团队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发现术前胸弯柔韧性差、术前胸腰弯/腰弯顶椎偏移大等多个Lenke 5C型AIS后路矫形术后持续性冠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以期为Lenke 5C型AIS的手术方案选择提供指导。


二、AIS手术入路的选择

随着后路椎弓根钉棒技术的成熟应用,后路矫形手术成为治疗AIS 的常规手术方式。而前路矫形手术是一种经典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治疗Lenke 1型AIS的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术及治疗Lenke 5型AIS的前路选择性腰弯融合术,具有创伤小、融合节段少、椎旁软组织损伤少、旋转矫形好等优势,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专题中,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梁伟时等医生通过文献分析,证实在长期随访过程中,前路矫形手术与后路矫形手术治疗Lenke 5型AIS的矫形效果相似。

Lenke 1型AIS矢状面重建也是术中平衡重建的重要方面。后路矫形手术矢状面胸椎后凸(tho⁃ racic kyphosis, TK)重建依靠术中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完成,而有研究表明前路矫形手术病人术后仍可获得一定程度TK重建。我们看到来自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刘臻、田振等医生通过回顾性分析前路矫形手术治疗的Lenke 1型AIS病人影像学参数并进行远期随访,证实Lenke 1型AIS前路矫形术后病人远期发生了TK重建。这表明前路矫形手术病人术后仍有矢状面再重建。


三、AIS围术期管理及并发症处理

AIS不仅影响病人身体外观,而且危害心肺功能、神经功能等多系统功能。对于胸弯严重的AIS病人,胸段畸形及胸廓畸形可导致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严重者可伴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及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出现低氧血症、肺心病甚至呼吸衰竭。而AIS矫形手术是脊柱外科领域风险较大的手术,其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AIS病人围术期管理及并发症处理也是脊柱外科医生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本专题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劳立峰、纪彧程等医生的研究发现重度AIS病人肺功能明显受限,重度肺功能受限及胸廓成形术的病人术后更易出现肺部并发症。此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宋跃明、张庄团队的研究表明术后多次给予氨甲环酸可降低AIS病人矫形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这些研究对指导脊柱外科医生在围术期对AIS病人进行个体化、精准化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四、AIS诊疗的新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AIS诊疗中。对于仍有部分生长潜能的AIS病人,兼顾矫形与脊柱生长的非融合技术也受到脊柱外科医生的广泛关注。其中,椎体拴系技术(vertebral bodytethering, VBT)作为其中代表已开始广泛应用。

VBT技术理念最早由Newton教授团队提出,其理论原理是以顶椎为中心,以绳缆限制凸侧生长,允许凹侧生长,利用脊柱生长潜能,将脊柱沿拴系方向进行再排列。2010年Lenke教授团队首先报道其在脊柱侧凸病人中的应用。VBT的优势是微创化、非融合,充分保护脊柱生长潜能,适用于小于60°且Risser征不超过3级的Lenke 1型AIS病人。近年来,VBT在AIS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其矫形效果具有较大差异性,而对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的改善并无明显作用,尤其是Lenke 1型AIS多合并TK减小,而VBT技术难以重建矢状位TK,术后平背畸形发生率高。此外,矫正丢失、矫形过度、绳缆断裂等并发症也导致VBT术后翻修手术率较高。因此,应用VBT技术治疗AIS需谨慎选择手术适应证,且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此外,术中导航技术、脊柱手术机器人、三维椎管测量技术、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技术等创新技术也已应用于AIS的诊疗过程中,这些新技术应用有助于AIS诊疗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全面提高AIS的诊疗水平。数字骨科相关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必将成为未来AIS诊疗的发展趋势。


随着传统理论不断革新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AIS的诊疗日趋规范合理,病人将获得更加满意的疗效。这也促使脊柱外科医生不断创新、勇立潮头,创造骨科光明的未来。

引自:[1]海涌,王云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探索、发展、创新[J].骨科,2023,14(01):1-3.

声明:本文来源于专业期刊和书籍,由骨科在线编辑综合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