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与防治--治则--调整脏腑

 淡然o10r4sxd6d 2023-06-27 发布于内蒙古
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调整脏腑
 一、调整脏腑的概念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五脏系统之中,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他脏有病也可影响本脏。
因此,调整脏腑就是在治疗脏腑病变时,既要注意五脏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又要注意五脏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
既要考虑一脏一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更要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之重新恢复平衡状态,这是调整脏腑的基本原则。

二、调整脏腑的应用
1.调整脏腑的阴阳气血:脏腑是人体生命的中心,脏腑阴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是脏腑病理改变的基础。
调整脏腑阴阳气血是调整脏腑的基本原则。
脏腑的生理功能不一,其阴阳气血失调的病理变化也不尽一致。应根据脏腑病理变化,或虚或实,或寒或热,予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如,肝主疏泄,主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性主升发,宜条达舒畅,其病理特点为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肝用太强,气郁化火。血虚生热生风等,其病变主要有气和血两个方面,气有气郁、气逆,血有血虚、血瘀等。故治疗肝病重在调气、补血、和血,并结合病因予以疏、清肝、滋肝、镇肝等。
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气机升降出人规律、四时通应,以及喜恶在志等生理特性不同,故调整脏腑须顺应脏腑之特性而治。
如脾胃属土,脾为阴土,阳气乃损;胃为阳土,阴气乃伤;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主升,以升为顺,胃气主降,以降为和。故治脾常宜甘温之剂以助其升运,而慎用阴寒之品以免助湿伤阳;治胃常用甘寒之剂以生津润燥,降气和胃之剂以助其通降,而慎用温燥之品以免伤其阴。

三、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
1.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调节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调节:“补母”与“泻子”为基本治疗原则。
滋水涵木(补肾益肝)培土生金(补脾益肺)益火补土(补心火益脾阳)金水相生(肺肾同补,金水六君煎)等属于“虚则补其母”,若肝火偏盛,有升无降可用泻心方法治之,则属于“实则泻其子”。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调节:抑强扶弱,分清主次,为其基本治疗原则。
如本火刑金者,采用佐金平木法来泻肝清肺,此属抑强;
肝虚影响脾胃,此为木不疏土,治以和肝健脾,以加强双方之功能,此为扶弱。
至于抑木扶土(和肝健脾)泻南补北(泻心火补肾水)等,属于二者兼施,而有主次之别。
根据五行制化规律调节: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循环不息。
根据五行调节机制对脏腑功能进行调整,不仅要补母泻子,抑强扶弱,调整相关两脏的关系,而且更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调整相关三脏之间的关系,如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既要抑木扶土,又要培土生金,佐金平木,使之亦制亦化,协调平衡。
根据五脏互藏理论调节:五行配五脏,而五脏互藏。
一脏统五脏,五脏统一脏。
人体任何生理功能既受五脏共同调节,又有主从之分。
就呼吸功能而言,肺主呼吸,但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条畅气机,使之升降相宜,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参与生成宗气;心主血脉而藏神,血为气之母,心血给气以营养,心神又为呼吸调节之主宰。
故五脏均参与呼吸的调节,其中尤以肺脾肾为要。所以,呼吸功能失调,常重在调治肺脾肾三脏。
根据脏腑相合关系调节:人体脏与腑的配合,体现了阴阳、表里相应的关系。
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生理上彼此协调,病理上又相互影响,互相传变。治疗脏腑病变,除了直接治疗本脏本腑之外,还可以根据脏腑相合理论,或脏病治腑,或腑病治脏脏腑同治
脏病治腑:脏腑相合,脏病可治其相合之腑,称之为脏病治腑。如心合小肠,心火上炎之证,可以直泻心火,而通利小肠,导心经之热从下而出,而心火自降。(导赤散)它如肝实泻胆(大柴胡汤)、脾实泻胃(承气汤等)等,此即治脏先治腑之谓。
腑病治脏:脏腑相合,腑病可治其相合五脏,称之为腑病治脏。
如肾合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治肾即所以治膀胱。
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肺气塞塞。而宣降肺气,亦可使腑气得顺,大便自通。
脏腑同治:脏腑病变,虽可脏病治腑,腑病治脏,但临床上多脏腑同治。如脾与胃,纳运相得,燥湿相济,升降相因,故脾病必及胃,胃病必累脾,所以,临床上常脾胃同治。
实则泻腑,虚则补脏: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以藏为贵,以守为补。
五脏六腑皆可表现为实证,实则泻之。不仅六腑之实泻腑以逐邪,如阳明腑实证之胃肠热结,用承气以荡涤胃肠之实热。
而五脏之实亦借泻腑以祛邪,如肝经湿热,可借清泄肠道,渗利小便,使湿热从二便而出。五脏之虚自当虚则补之,六腑之虚亦可借补脏以扶正。
如膀胱气化无权而小便频多,甚则遗溺,多从补肾固摄而治。小肠泌别清浊功能低下,多从健补脾肾治之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