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名画聚集与散佚

 中土闲鹤堂 2023-06-28 发布于河南

在长久的封建社会,古今名画的收藏都以皇室为中心。2000多年来,这些名画的聚散曾经是多次变化,有的保存不到一个世纪而损毁,有的保存了数百年却毁于兵燹,有的经历超过千年,至今仍保存于世,其幸运与厄运各不相同。

一、汉代名画聚散

史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创置秘阁,以聚图书”。另据《历代名画记》载,汉明帝刘庄“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艺”。

至汉末董卓作乱,汉献帝刘协西迁,内府的“图画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遇雨道艰,半皆遗弃”,这是名画在历史上第一次的大损失。

二、两晋南北朝名画聚散

晋代皇室,曾经尽力收集名画。西晋末年,洛阳城被刘曜攻入,画室所藏精品几乎全部毁散。

东晋时,桓玄性贪好奇,欲将“天下法书,必使归己”,《晋书》还记载其以轻舸“载服玩及书画等物”。

桓玄篡位之时,画室所有古今名画,尽归于他,及其败亡,这些名画又为宋高祖刘裕所得,对此,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较详记载。

此后又经南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的继续收集,到了梁元帝萧绎时,内府收藏不下万卷。

高帝萧道成对收集来的绘画,“不以远近为次,但以优劣为差,自陆探微至范惟贤四十二人为四十二等、二十七秩,三百四十八卷。听政之余,旦夕披玩”。

后及梁元帝萧绎江陵围困,在他将要投降时,“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事后,西魏将于瑾在灰烬中,还捡拾收集到书画4000多轴。

三、隋唐名画聚散

据《历代名画记》载:“陈天嘉中,陈主肆意搜求(书画),所得不少。及隋平陈,命元帅记室参军裴矩,高熲收之,得八百余卷”。

隋代皇室还建造了“妙楷台”、“宝迹台”,分别专门收藏书画。隋炀帝杨广到扬州,带了这些法书名画一起东下,不幸中道船翻,书画尽沉水底,大半沦弃。

此后,隋炀帝杨广死后,皇室余存的书画全部归宇文化及,再后为窦建德所取,留在东都的那部分,则为王世充所得。

公元622年,及武德五年,窦建德与王世充兵败,这两家所藏的书画,悉数归于唐朝皇室。

唐高祖李渊得到了这些书画,即命司农少卿宋遵贵用船载运,泝河西上,将要到京师,行经砥柱,忽遭漂没,而救存下来的卷轴不到十之一二,这又是一次较大的损失。

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画,曾多次派专人去各地收集,因此内府的收藏也就更加丰富起来。有名的“萧翼赚兰亭”故事,就可以佐证当时皇室搜求书画之勤。

裴孝源在《贞观公私画史》中记载,当时的内府及佛寺并私家所蓄,计298卷,又壁画47所。

在这些画作中,有卫协的《卞庄刺二虎图》、谢雉的《轻车迅迈图》《濠梁图》、顾景秀的《蝉雀图》、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顾恺之的《谢安像》《列仙图》《庐山图》及谢赫的《安期先生图》等,这在当时都是极其名贵的文物。

武则天时期,张易之奏召“天下画工修内府图画”,张于当时命画工各就所长,锐意模写。他徇私舞弊,把新模作品照原样装裱,把真迹归了自己。

不久,张犯事被诛,张家的藏画为薛稷所得。薛稷死后,这批书画归为岐王李范。岐王初不陈奏,后来惧罪,将所得书画烧去大半,所余部分后来又归了皇室。

玄宗即位时,内府收藏的法书名画,“增加之数,当以千计。”至天宝末,安禄山作乱,玄宗逃往四川,皇室的书画毁损散失不计其数。

及肃宗李享回到长安,因“不惜名迹”,将宫中残留下来的书画赏赐贵戚,有的贵戚不爱好书画,胡乱处置,使得不少名画流散到民间。

那个时候,如张彦远的高祖、曾祖,都是“相继鸠集名迹”,因此得以收购了不少书画精品。一些做字画买卖的人,如贞元初的孙方顒就给张家“买得真迹不少”。

唐末,黄巢起义,唐溃兵入京城,与市民竞取府库中的金帛,据《古画微》(修订稿)引述,在当时的情况下,“秘府藏画亦多有流散”,相传宋室所收藏的范长寿《醉真图》,就是这个时期从宫中流散出来的。

四、五代两宋与元朝名画聚散

五代时期,除中原的“赵家选画场”外,西蜀、南唐的皇家都收藏了不少书画及古文物。宋代统一,所谓“十国”的藏画几乎全部归于宋室。

宋代皇室的收藏,至徽宗时最为富足,计藏自魏晋以来的名画6396件,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等十门,均编入《宣和画谱》,并“随其世次而品第之”。

北宋亡,皇室的这些书画一部分为金人所得,一部分散于民间。在画史上,宣和之时是我国书画空前的大集中,迨靖康之变,又是我国书画空前大流散。

南宋高宗赵构,建都于临安(杭州),这个偏安的王朝,重新收集流散名画。据《中兴馆阁储藏录》记载,自建炎元年至庆元五年历时70多年,这个时期皇室收藏的名画已达千轴以上。

《中兴馆阁储藏录》是当时书监杨王休所编。据画目记载,其中有顾恺之、范长寿、张萱等大家人物画139轴,有李昭道、张璪、李昇、董源、范宽等山水画181轴,有边鸾、贯休、唐希雅、滕昌祐等花竹翎毛311轴,其他还有道佛像、虫鱼画等。

这些在画室宫苑里长期收藏的名画,据周密游宫苑时所记,在保存上是很有讲究的,“画皆以鸾鹊绫象轴为饰”,但是“防闲虽甚严,而往往以伪易真,殊不可晓”。

在宋代,皇室之外,贵族官僚豪门也收藏了不少书画精品。米芾的《画史》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所见和他个人收藏的作品。

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也是富藏书画,但是读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可知其散佚的情况是非常凄惨的,所以后人对古今名画的鉴赏,叹为“云烟过眼”。

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前后,金、宋相继灭亡,无数法书名画及古文物,大部分毁于兵燹,损失无法估量。

元朝皇室重武,但并不轻文,从世祖忽必烈开始,断断续续搜求了一批名画。

书画家柯九思,曾任奎章阁学士鉴书博士,从事书画鉴定事务。

又顺宗答剌麻八剌长女祥哥剌吉,封鲁国大长公主,也收藏了一些名画,多由冯子振、袁桷等人的题语。

当时的名画家王振鹏等也为她作画,极一时之盛。可是这位大长公主有个习气,凡属于她的书画作品,见有两宋内府收藏印玺全给以汰去,改用“皇姊图书”。

五、明代名画聚散

元朝灭亡后,皇室所藏的书画大部分归于明朝皇室,可惜已经没有所藏书画的目录可考。

到隆庆、万历年间,国库空虚,财政紧张,皇室竟然用内府书画来“折俸”,致使许多宫藏书画落入贵族官僚手中,又由某些官僚转让给另一些豪富。

也是在那个时候,书画收藏家渐渐多起来,比较有名望的如严世蕃!华夏、王世贞、王世懋、项元汴、张丑、董其昌、汪砢玉等。赵琦美的《铁网珊瑚》和都穆的《寓意编》等,都对明代中叶的私家收藏做了比较详细的记录。

明朝灭亡,南北两京所藏书画,有的毁于兵燹,有的流散民间,损失不少。流散在外的书画,一部分为清朝皇室所收集,另一部分则为各地的收藏家所购入。

当时杨铉(鼎玉)有诗记此事云:“街坊乱世多商贾,尺幅画图市寸金。”名画居然“尺幅市寸金”,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六、清代名画聚散

清代的书画收藏家散布南北,著名的有如梁清标、孙承泽、耿昭忠、嘉祚、卞永誉、高士奇、年羹尧、毕沅、等。

稍迟及至清代后期,著名的收藏家有如孙星衍、梁章钜、韩泰华、吴荣光、陶梁、孔广陶、葛金烺、陆心源、邵松年等。

他们先是在各地收集藏品,还编著如《庚子销夏记》《式古堂书画汇考》《墨缘汇观》《江村销夏录》《平津馆藏书画记》《玉雨堂书画记》《辛丑销夏录》《穰梨馆过眼录》《古缘翠录》等,均记录并考证了他们自己收藏或所见的名迹,对于后世的鉴赏家以及画史研究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宫秘府,至乾嘉时已有大量藏品。乾隆年间,弘历把秘府所有的书画,命令一批鉴定专家给以编入《石渠宝笈》,同时又别编《秘殿珠林》,此后又编《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续编”、“三编”,并于书画作品上一一加盖皇室的各种收藏印章。

这些珍贵的书画藏品,包括唐代、五代、两宋、元代、明代的名家卷轴、集册,也有不少历代佚名的名作。

唐宋名家的作品有如李昭道的《青山行旅图》、巨然的《秋山问道图》李成的《寒林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李公麟的《免胄图》、郭熙的《早春图》、马远的《华灯侍宴图》、陈居中的《苏李别意图》、牟益的《捣衣图卷》等。

这是中国古代璀璨文化创造的一部分精华,又是历代流传有绪的极品真迹。

当这批数以千计的作品聚集在深宫之时,保存条件是完备的,可谓“尽人力之所及,避天时之不利,防有患为未善”,不要说“虫蚀”,就连“一尘”也不入。这批书画无疑是历史上宋代以后皇家最大的一次聚集。

公元1860年,英法帝国主义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各宫殿里的书画和古文物,皆由英法军队劫掠而去,比如顾恺之的《女使箴图》,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劫夺而运至伦敦的。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清朝皇宫的书画藏品损失就更严重了。

七、民国名画聚散

及至1911年宣统三年,清王朝倒台,清宫的一部分书画藏品约1200余件,被溥仪盗运出宫外,其余部分被保存于“故宫博物院”。

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那部分,后来运至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又由南京运至云南、四川,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其中精品的绝大部分被运往台湾。

至于溥仪盗运出宫的那部分,后来流散到东北市场,有的落入国内收藏家手中,有的则被盗卖到国外。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流散的书画,一部分逐渐收集回来,均藏于国立博物馆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