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访南水泉【王银合】

 太行文学l苑 2023-06-28 发布于河南

久有凌云志,重登茅草顶,再访南水泉。前些年贱体欠安,行动不便,一直未能如愿。

壬寅岁清明节过后,天气不冷不热,又逢家父三周年祭日,回老家小住几日,再访南水泉不再是奢望。

南水泉在我的家乡——白岭根村南约一公里的茅草顶上,是白岭根村人生活用水之源,是上苍赐予这块土地的琼浆甘露,是家乡的生命线。我是喝南水泉的水长大的,对她情有独钟!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弥新,难以忘怀。在我的记忆中,泉水永远是那么清冽甘甜,流水声永远是那么动听。这泓清泉伴我度过很多童年快乐的时光,至今令我魂牵梦绕……。

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这是一眼“浮泉”,可能是离地表很浅的缘故吧。相传很久以前,天刚下过雨,有人到这里放牛,牛一脚踩下去,陷入泥土里,留下一个很深的蹄印儿,奇迹发生了,竟然从里边汩汩地冒出泉水来。放牛人欣喜若狂,马上告诉乡亲们,人们欢呼雀跃,个个奔走相告。大伙想把它再挖深一点儿,泉水可能会大一点。然而越往深处挖,泉水越来越小,甚至消失了。所以,只好在原地挖了一个深一米多,口小底大的圆形小蓄水窖,把泉水存到里边,供村上人吃。开始的几年里,村民们都是起五更到这里排队打水,往返几次,直至天亮,把自家的水缸挑满为止。因为白天还有好多农活要做。可以想象到先人们当时生活的艰辛!

后来,人们在一块块扁平的石板上,用锤钻凿出宽10公分,深10公分的长条形凹槽(用来渡水,俗称“水溜子”),再一块块连接起来,上面用石板盖好,然后再覆盖上土,这样就成了一个石制的地下输水管道了,把水从这里引到了山脚下一个事先建好的蓄水窖里。这虽然不是什么宏伟的工程,是先人们一锤一钻干出来的,是他们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从我记事时起,人们就在这里桃水吃,因这口蓄水井容量较小,每到雨季泉水暴涨,水满四溢,白白浪费掉很多水源。为保存水源,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又在附近修建了一个长10米、宽6米、深丈余的长方形蓄水池,形成了一汪泉池。小蓄水井也完成了它的使命,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汪泉水,清澈见底。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泉水流到里边,溅起一簇簇晶莹的水花,周围几十米的地方,都能听到叮叮咚咚的悦耳之声。不知从何时起,里边有了小鱼儿,鱼儿也在自由自在地游玩,有时跃出水面,有时钻入水底,有的相互嬉闹……夏季时候,四周绿树成荫,坐在池沿上,习习凉风把你的身体尽情地抚摸,真是畅意极了,让人心旷神怡。

每当下午收工的时候,人们三三两两,来到这里挑水,小伙伴们也会夹杂其中。记得刚学挑水的时候,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半途都要歇上两三次,任由大人们取笑。妇女们也会结伴儿来这里洗衣服。每逢星期天,这里便成了小伙伴们的乐园,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直到90年代后期,人们对水池进行了加固、封顶,用地埋管道把泉水引到村子里,结束了来这里挑水的历史。南水泉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带着满满的回忆,边走边看,这条通往南水泉的路,既熟悉又陌生,路比以前宽阔多了,印象中两旁几棵大核桃树、还有路东的石粉房早已不知去向。只有那棵熟悉的大柿树还依然伫立在路旁,招呼着来往的客人。不多时已来到茅草顶山脚下,当看到眼前的情景时,我茫然了,在原地踌躇着,早已废弃的小蓄水井已干涸多年,俯视井底,垃圾成堆,井口也被杂草覆盖。大蓄水池封顶多年,也只能看到外部的大致轮廓,上面的杂草在恣意生长。看得出这里早已远离了过去的喧嚣,又回归了大自然的宁静。

寻访山上的泉源,才是我多年未了的心愿。循羊肠小道开始登山,山路崎岖陡峭,忽隐忽现,久无人迹。两旁荆棘密布,脚下都是活石,站立不稳,只好攀灌木而上。走走停停,气喘吁吁。这条山路,过去在一天内有时都要往返几次,都没有感到过累,现在每挪一步,都是那么的艰难。片刻工夫,两块熟悉的大石头出现在眼前,倍感亲切,我知道已到了目的地,石头的下边,就是泉源的所在。过去为了水源不被破坏,人们就用石头把水窖口给封了。若不借助工具,一两个人是无法挪开石头的,所以看不到下边的现状。来时听村上的人说,现在里面无水,因为正是春季干旱季节。这些年来,不知道是地下水位下降还是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现在泉水也是时断时续、若有若无。冬春干旱季节,泉水变小,甚至断流;只有在夏秋季节,山洪暴发,泉水猛涨,才又显现出当年的风彩。

时隔多年,又站在这里,环视四周,一切都变得陌生。唯灌木葱茏、养眼怡神;山花烂漫、沁人心脾。树木参天、隐天蔽日;时有山鸟鸣叫,婉转动听。好一处休闲避暑胜地。

围绕泉源,几度徘徊,努力在寻觅当年的印记。在我的记忆中,这里没有什么大树,只有一些野草和稀疏的荆棘,一眼就能望到山脚下。夏天我们经常结伴儿来这里玩耍、嬉戏,还记得这里有好多野酸枣,饿了就吃上几颗,酸甜爽口;渴了就用双手捧起泉水,喝上一口,甘甜凉爽,一直凉到肚子里。那种舒适的感觉,到现在都能体会到。然时过境迁,桑海沧田,旧时的一切已不复存在,南水泉是今非昔比。

故地重游,思绪千行。南水泉是家乡的生命之泉,她象一位母亲,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代白岭根人,可畏是功德无量。她象一本书,记载了家乡人们生活的甜酸苦辣;她又象一位老人,见证了故乡的百年沧桑!

白驹过隙,简单的四个字,却是最令人惆怅的一个词语,在惆怅之余,带着一丝伤感、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归途。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到大城市生活,白岭根也不例外,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去往他乡。许多年以后,谁还能记起故乡的南水泉呢?那些祖籍在白岭根,却从未来过故乡的后裔们,又有几人能知道故乡的南水泉呢?而我作为白岭根的一员,又能为她做点什么呢?从来还没有赞美南水泉的只言片语,我觉得有写一点儿东西的必要了,无论何时何地,让后人永远记住白岭根的南水泉。无奈本人才疏学浅,绠短汲深,恐不能胜任,几欲放弃,然出于对家乡的眷恋,出于对南水泉的那份特殊情感,故不揣鄙陋,拙笔为文,永志不忘!

祝愿白岭根青山不老,南水泉绿水长流!

2022年五一前夕于林州

【作者简介】:王银合,林州五龙人,业余文学爱好者。                                                              敬请点击欣赏作者其他文章:                        1.新人驾到:五龙太平寨【王银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