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南的农村,衰败得让人心疼

 蓝色星空qi9pfq 2023-06-28 发布于安徽
内容图片

前几日父亲打电话说:现在村里要落实一户一宅的政策,县里有房的人家,得把村里的老宅拆掉,然后会拿到4万左右的补贴款。问我有没有什么贵重的物品要收拾。

他说得风淡云轻,我却不由心头一紧:毕竟,那是父母前半辈子的心血,那是我见证着它由土坯变为土房的家,那是我少年时遮风避雨的港湾……还有那养育我的农庄,以及承载着我近二十年记忆的故乡。

物品事小,我总想在这老宅子被夷为平地前,好好地跟它道个别。趁着周末满怀不舍地到家,然而当我再次踏上那片故土时,它早已凋敝的没了模样。

01

老家的村庄,坐落于陕南的大山深处。

在我稍大点领略过县城的开阔与热闹后,不由地问起爷爷:为什么祖辈要在这安家,要啥没啥?他说,因为当年逃难,这里山险重重,越偏越安全,于是成了安身立命之所在。

然而和平年代,这深山老林中,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彼时,那些勤劳的乡亲们,只能守着那片土地,竭尽所能地打造一片新的宜居之所。

父亲那辈人,正赶上出生率直线上升的年月。村里与父亲年纪相仿的人,大都有五个左右的兄弟姐妹。长辈们说养儿防老,儿女多了有依靠。那时候条件差,父辈的孩子们,完全能在泥巴地里混到成年,可到了成家的年纪,住房就是个大问题。

我清楚地记得,爷爷当时给四个儿子分家时,分的都是债,并没有能住的房舍。我与叔伯在一起住到大约4岁,因为叔叔也需要房子结婚,于是父亲和伯伯都另寻一片庄基地,各自盖起了土房。刚好又因为村里的男青年多,于是故乡在那片热火朝天的建房中,焕发出了活力。

站在地间抬眼望去,四周都被大山包裹着,虽谈不上遮天蔽日,但那蓝天的口径,转一圈就能尽收眼底。由于山太高太密,人们只能沿着河道,寻找一片稍微平坦的地方盖房。大人们用背篓背土,将麦秆切碎混入泥浆,然后打土坯。

内容图片

■图源网络

由于盖房的人多,大家都很自觉地换工。即大伙集中精力,按照工序进展,穿插着一起盖房。当年,我曾靠着每天增加一圈的土坯,想象着墙体延伸直到能架起房顶,而后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空间。现在,我正在这个房屋中任由思绪游走,可是房梁上窸窣的老鼠,破坏了儿时的美好记忆。

虽是土房,却也有讲究:条件一般的,在盖完土房后晾晒一段时间再住进去;条件好点的,会在入住前在里外里刷上大白,并做个漂亮的门头,请师傅写副对联,看上去略显气派。

然而白天再次站在村头时,那些往日倾注着乡亲们汗水的房屋们,早已经破败不堪。还有几家则被推倒,盖成了砖房,还在外墙贴上了白花花的瓷砖。

02

老宅子和所处的村子成了如今这样,当然还是因为我们这代人变少,以及多数人的逃离。

我在房前左右回望,这里成了人迹罕至的空村。房前屋后只剩下几声鸟叫蝉鸣,以及门前那潺潺的流水声。换做十多年前,那路上一定会有往返的乡邻、收购药材或贩卖杂货的三轮车,或骑着摩托赶集回村的年轻人。山里的安静被他们打破,又给村里增加了几分热闹。

如今还能留在这里的,只有走不出大山的中年,以及在此度过余生的老者。有的乡亲在早些年已经进了城,有的人则想方设法,至少定居于条件略好点的镇上。

而曾经的村子,那些与新盖的土房一起出生的孩子们,简直把村里的人气,吵到了制高点。

内容图片

■图源网络

虽然我的同龄人大多数只有两个兄弟姐妹,但好在父辈人的基数大,与我一起上小学的,单是同年级就有30多个。一放学,孩子们会结伴回家,要么约好去谁家看电视,要么下河捉鱼,要么各自回家下地干活。反正,吵闹声中,村庄里的黑夜也充满了生机。

那番景象,不仅让长辈们看到希望,也让那些孩子们,有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童年。

再后来,大孩子们更多。犹记得到了五六年级,附近一个村里的孩子汇聚到一起,要分三个班级才能容纳得下。每年春天,学校会组织去拾柴或者捡破烂。五六年级的孩子们排成一队,俨然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在狭窄的山路或者河道上,洒满了欢声笑语。拾一次柴火,足够学校用半年;至于那些破铜烂铁,也能换回沉甸甸的一袋大米。

现在,学校里已经没了学生。或者说,一个老师只用照顾几个孩子。当我翻过大山,路过同镇的另一个村,也是这样的现状。

03

与土房、孩子们前后脚出现的,还有乡间的那由泥地变成水泥的路面。

水泥路是改善村庄面貌的载体,也是村庄逐渐变好的见证者。最初的乡道,甚至不能叫做路。只有因反复被踩踏而变得结实的地界,那是乡道的雏形。只是后来人一多,盖房子又需要手推车运输材料,于是土路被拓宽。然而一下雨,照样泥泞不堪。

后来,村里人为了去镇上赶集或者上县城办事方便,买了摩托车,并自发组织用石头沿河砌大坝。这么一修,农用三轮车多了起来。他们拉走了村里的农作物换成村民荷包里的钱,为村里的小卖部送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那些被我们称为副食的吃喝,虽不敌如今这样丰盛且美味,真就成了味蕾中最美好的记忆——它经由水泥路抵达商店,再经过唇齿,流入心田。

然而这水泥路,在出现之后便反复被改变着容颜。

内容图片

■被洪水毁掉的路段

不知是否因当年大搞建设、开荒垦地破坏了环境,每年夏天,水泥路都要面临一场生死劫。要么山体的一处滑坡阻断了去路,要么路基被冲刷掏空,要么迎着河道的路直接被斩断。毫不夸张地说,每年春节回老宅附近烧纸时,都能路过那反复被洪水破坏,却总也修不好的路段。

04

或许,房子旧了可以重盖,路被毁坏了可以重修,然而人离开之后,逐渐老去的村子,路在何方?

建于最开阔地段的村委会,散发出新农村的气息:大门敞开,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这是儿时梦里的场景,然而现在它既不稀奇,也毫无乐趣可言。反而与那随处可见的即将倾塌的老屋舍、经久失修的路面、偶尔散落的几间平房、不知身处何方的年轻人与孩子,以及形影单只的家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内容图片

■冬季的大山深处

再加上退耕还林,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深处其中,仿佛进入无人之境。可一到冬季,就显出一片凋零,像一堆被遗忘的荒草,就连焚烧,都毫无价值。

眼见着养育我的农村从落后到热闹,再到如今的衰败,不由地感到惋惜,却偏偏无可奈何……

我坐在这即将被推倒的老宅子的小卧房中,却怎么也想不起当初的样子。它被岁月做旧,墙壁上除了被烟熏火燎着上的黑色,还有被风雨侵蚀出的斑驳与坑洼,落魄不堪。

房里,除了那一沓厚厚的书信,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带走。这些信,与房舍和村庄一样,都承载着我的少年时代。而这村子里的人和事、物与景,也只有在日后翻阅起被尘封的书信后,才能唤醒记忆中的美好。一旦想起,便不由地回头看看故乡的方向。

陕西只有一个陕南,可陕南究竟有多少个像这样的村庄,那里的村庄是否也已衰败至此?从那里走出去的人们,看到故土变成一片荒凉,是否也会默默叹息。

陕南的农村,它一边镌刻出时代留下印记,一边被时代的进步悄然抛弃。几十年后,当那些老宅子都慢慢倒下,当它愈发显得荒芜,想必那些贫穷却充满了希望的旧时光,便随着岁月的长河,黯然长逝了……

作者 | 陈戈 | 陕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