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缺血性肠炎

 忘仔忘仔 2023-06-28 发布于山西
图片
    术语
同义词
  • 急性肠系膜缺血
定义
  • 肠系膜动脉或静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小肠(SB)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
    影像
一般特征
  • 最佳诊断线索
    • 血栓或肠系膜上动脉或肠系膜上静脉狭窄伴随肠壁增厚
平片表现
  • 平片
    • 多发气-液平面,肠梗阻类型
    • 环状襞增厚
    • 线性分布气体(肠壁积气)
透视表现
  • 钡剂造影检查
    • 环状皱襞增厚
    • “拇指印”模式:积聚壁间的血液延伸到黏膜下层→出现圆形肠系膜皱襞,尤其是沿着肠系膜缘
    • “硬币堆”型:增大、平滑、直的、平行的黏膜皱襞,与小肠长轴垂直(黏膜下层水肿所致)
    • 肠腔狭窄常见,伴近端肠扩张
    • 肠壁内有斑驳的、泡沫状、气泡状或线性的气体聚集(肠壁积气)
CT表现
  • 增强CT
    • SMA、SMV或其他肠系膜血管的血栓或管腔狭窄
    • 肠壁节段增厚(>3mm)
    • 栓塞常位于SMA起点或从SMA远端到中结肠动脉3~10cm内
    • 由于动脉血流减少导致肠黏膜强化减低
    • “雾状”的肠系膜:肠系膜脂肪浸润水肿,多见于静脉血栓形成
    • 由于肠黏膜下出血或充血,肠壁的强化减低
      • 静脉血栓比动脉血栓更常见
    • 肠积气症(静脉血栓>动脉血栓)
      • 肠壁带状或泡状外观
      • 线性、曲线或囊性气体填充肠壁
      • ±肠系膜或门静脉积气
      • 积液扩张的肠襻
血管造影表现
  • 急性动脉缺血:SMA或分支的栓塞/狭窄
  • 急性静脉缺血:SMV阻塞伴侧支循环
  • 非闭塞性缺血:SMA血流减慢
  • 慢性缺血:腹腔动脉和(或)SMA狭窄/闭塞
    • 侧支动脉增加
成像推荐
  • 最佳影像方案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 使动脉或静脉闭塞更加明显和可量化
      • 肺窗显示肠积气症
    • DSA
      • 确认诊断和治疗
    鉴别诊断
肠血管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 遗传或药物诱导的(如ACE抑制剂)
  • 引起明显肠壁水肿、腹水;与缺血在影像学上无法区分
小肠血管炎
  • 节段肠壁增厚
  • 黏膜下水肿,“靶征”
  • 不能单独用影像确诊
休克肠
  • 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通常在外伤或其他原因的低血压之后
  • 黏膜强化、黏膜下层水肿和肠系膜水肿
  • 复苏后可逆转
克罗恩病
  • 通常影响远端小肠
  • 肠壁增厚不对称、不连续,肠系膜脂肪增生
  • 局灶性、炎性、黏膜溃疡和斑块下黏膜下纤维化→黏膜皱襞扭曲和中断
纤维性肠系膜炎
  • 由于肠系膜静脉和淋巴管的纤维化收缩,肠壁增厚少见
  • “雾状”肠系膜外观,周围有脂肪晕但无肠系膜血管移位
  • 肠系膜淋巴结±软组织肿块(晚期)
    病理
一般特征
  • 病因
    • 血管闭塞:引起栓塞疾病(心房颤动、心内膜炎)血栓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机械性梗阻(绞窄、肿瘤)
    • 闭袢性肠梗阻尤其危险
    • 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蛋白C缺乏、莱登第五因子缺乏
    • 炎症:胰腺炎、腹膜炎、血管炎
      • 血管炎:年轻患者缺血的常见原因
      • 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其他胶原血管疾病
      • 血管炎可能影响肾和其他器官
    • 医源性原因:放疗和化疗、治疗用药(洋地黄、多巴胺、血管加压素)、非法药物(海洛因、可卡因、安非他明)
    • 低灌注状态(更常见于缺血性结肠炎):低流量状态、低血压、脓毒症、心力衰竭
分期、分级和分类
  • 分类
    • 急性闭塞性缺血(动脉或静脉)
    • 急性非闭塞性缺血(如休克)
    • 慢性缺血:老年人“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
直视病理特征
  • 灰白(紫色),小肠梗死
显微镜下特征
  • 小肠壁坏死、炎性或缺血特征
    临床问题
临床表现
  • 最常见的体征/症状
    • 急性缺血
      • 临床三联征:突发腹痛、腹泻、呕吐
      • 持续性腹痛与体检结果不成比例
      • 腹胀、便秘、便血
      • 板状腹(梗死/穿孔)
      • 静脉缺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慢性缺血
      • 肠绞痛:餐后1~2小时腹部疼痛
      • 恶心、呕吐、腹泻、体重减轻
      • 剧烈疼痛:害怕进食(情景恐惧症)
    • 实验室检查
      • 75%患者WBC升高,50%患者酸中毒,25%患者淀粉酶升高
    • 诊断
      • 临床表现高度可疑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人群分布特征
  • 年龄
    • 大多数>50岁
  • 性别
    • 男=女
  • 流行病学
    • 占急腹症病例的1%
    • 慢性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
    • 动脉闭塞性缺血>静脉闭塞性缺血(9:1)
    • 60%~70%急性缺血由动脉闭塞所致,5%~10%静脉闭塞
    • 20%~30%的急性缺血是非闭塞性的
自然病史及预后
  • 并发症:狭窄、梗死、坏死、穿孔
  • 晚期缺血可导致弥漫性或局限性肠壁积气
  • 影像学表现不同:急性与慢性、动脉与静脉血栓形成
  • 预后
    • 急性
      • 取决于诊断的及时性,可挽救的小肠数量
      • 死亡率50%-90%
      • 静脉缺血患者的预后一般更好
    • 慢性
      • 存活依赖于侧支循环的程度
      • 2条以上肠系膜上动脉,主要分支狭窄且合并第三级动脉分支狭窄即可确诊
    • 死亡率69%(近期病例)
  • 治疗
    • 手术治疗
    • 剖腹探查、肠切除和肠系膜旁路重建血流
    • 急性缺血、慢性缺血及并发症的主要治疗
  • 血管外科干预
    • 动脉内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人术
    • 溶栓治疗(链激酶、尿激酶)
    • 血管舒张剂(罂粟碱)减轻血管痉挛
  • 静脉闭塞患者系统抗凝(华法林、肝素)
    诊断要点
关注点
  • 小肠缺血是一种临床放射学诊断
  • 参考病史、症状、关键实验室检查(酸中毒、白细胞增多症)
读片要点
  • 影像表现因多种因素而变化(例如急性与慢性;动脉与静脉)
  • 肠系膜静脉闭塞比动脉闭塞引起的壁增厚、肠系膜浸润和腹水更明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