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味奇妙的中药,降血脂、抗肿瘤、镇咳祛痰,名医爱用、欲罢不能

 神希园 2023-06-28 发布于湖北

这是「神希园的第 199 期原创

作者 l 神希园

来源 l 神希园(ID:shenxiyuan999)

对于中药的使用频率来说,出场率最高的一定不是人参,也不是黄芪,更不是被称为“十方九归”的当归,而是被誉为“国老”的甘草。对于甘草来说,以前人们的说法是“十方九草”。有医者通过对各种中药材的使用频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药材的使用频率以甘草居首位[1]。对于甘草的运用,大多是用于汤剂,有研究表明,甘草在汉代的应用比例最高,但剂型却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汤剂,比例高达98.32%;现代甘草的应用剂型仍以汤剂为主,比例高达92.56%,接近汉代[2]

不得不说,甘草的使用频率堪称“半步百分百”!纵观古今,没有哪一味中药的出场率能够达到这么高,医圣张仲景使用频率最高的桂枝不能,被誉为“百王之王人参不能,被誉为“补气之最”的黄芪不能,被誉为“人间仙草”的石斛不能,被誉为“血中圣药”的当归不能……甘草在所有中药领域中是最低调的一个,但是它的被需要感却是无与伦比的!还有谁?没有谁!甘草说第二,没有哪味药敢说第一!

对于甘草的作用,历代医家都有比较深刻的论述,甘草最早的药用记载始于《五十二病方》,不过在《五十二病方》中属于零星记载,并不系统。最早系统记载甘草药用功效的是《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了甘草可以“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并能“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甘草一般药用根,但是在《本草蒙筌》中,除了甘草本身之外,还记载了甘草梢、甘草节、甘草子,以及各自不同的药用功效,甘草梢“去尿管涩疼”,甘草节“消痈疽焮肿”,甘草子“除胸热”,颇具临床参考。

对于甘草的历代本草论述,《日华子本草》堪称独到,认为甘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从古代本草典籍中,不难发现甘草的妙用实在太多,而且古今名医对它的使用可谓是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现代的中药学和药典,认为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并将甘草的作用归纳为“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主要用于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等,用量范围为2~10克。甘草作为一味一味奇妙的中药,它的作用不仅奇妙,还很强大。甘草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解毒之用也;表药得之助其中,下药得之缓其速,刚药得之和其性,补药得之成其功,随气药入气分,随血药入血分[3]

甘草历来都重视它的炮制,因此,在临床使用的时候,也需要分清炮制品与生用的不同功效。据《中药炮制学》记载,生甘草味甘偏凉,长于清热解毒、去痰止咳,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黄,咽喉肿痛,痈疽疮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病症;甘草梢多为生用,味甘偏凉,功专清热通淋,用于小便短赤、热痛,口舌生疮,胸闷心烦之心胃有热;蜜甘草味甘偏温,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等[4]

对于甘草来说,它的配伍也颇为讲究,不过在临床中最常配伍的中药有白芍、人参、茯苓、桂枝、麻黄等。甘草配白芍酸甘化阴,主要起到滋阴养血,柔筋缓急的作用;甘草配人参,甘草助人参以益气,使益气补虚之力增强,人参助甘草以健脾,加大扶正培土之功;甘草配茯苓,一方面可加强健脾功效,另一方面,茯苓可约束甘草甘缓之性而避免中满病证的发生;甘草配桂枝,辛甘化阳,一方面可调和营卫,扶阳解表,另一方面可温补心阳,三可振奋脾阳而减缓腹痛,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之证;甘草配麻黄,甘草既可缓和麻黄燥烈之性,又可增强麻黄止咳平喘之功,主治咳喘痰饮之证[5]

甘草不仅在古今本草典籍中有着广泛的药物功效,即便是现代药理对它的研究也比较深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的药理作用主要有抗溃疡、调节平滑肌运动、保肝,调节细胞免疫功能,调节体液免疫功能,调节细胞因子,抗变态反应作用,抗病毒,抗氧化,祛痰镇咳,解毒,抗肿瘤保护神经,皮质激素样作用,抗心律失常,降血脂等药理作用[6]。不过,对于生甘草和炙甘草的药理作用存在差异,药理研究表明,在治疗心律失常、镇痛、抗氧化等方,面黄酮类成分发挥主要作用,宜用炙甘草;在配伍解毒、止咳平喘方面,三萜皂苷甘草酸发挥主要作用,宜用生甘草[7]

不过,古往今来,都对甘草的用量存在争议。清代名医汪昂大声疾呼, “时医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殊属可笑。现代也有医家指出,甘草因其性平功著,历代医家多喜用之,延至今日,为医者更是几乎每方必用,然甘草一味,用其量,或三五克,或七八克;言其功,或为佐使,或调诸药;实有违前贤之本意;初学者不知,以之为本,不入歧途者少矣;此将相之才沦为走卒之辈,悲乎[8] !对于甘草的用量,的确关乎着它的奇妙作用,如果量不够,那就犹如已达“临门一脚”,却总是“功亏一篑”,终将变成“银样镴枪头”。

对于甘草的用量,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有医者对甘草的古今用量进行了文献梳理,发现,隋唐时期甘草的用量范围最广,在3.45~110g之间;其次是秦汉时期的用量范围,在3.45~69g之间,但秦汉-隋唐时期甘草的常用剂量均为27.6g;至宋金元时期,因其剂型的改变,甘草的常用剂量降至7g;至明清时期,甘草的用量范围更加缩窄,为1.9~3.7g;现代医家遵循药典,常用剂量为10g[9]

其实,对于甘草的临床用量,现代医家也一直在探索。有医者通过古今文献及现代临床应用,对甘草的用量进行了总结,发现甘草的常用剂量为3~60g;如果用于治疗干燥综合征、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胃脘痛、胃下垂、早泄、痛经、哮喘等疾病时,可与党参、黄芪、白术等中药配伍,常用剂量为5~60g;用于治疗血尿、低热、痈疮、痤疮、外感咳嗽等疾病的时候,可与桔梗、黄芩、生地黄等中药配伍,常用剂量为5~30g;用于治疗胃痛、颈椎病、痛经、不安腿综合征、热痉挛、强中症等疾病的时候,可与白芍配伍,常用剂量为6~60g[10]

对于甘草来说,无论是古代本草典籍,还是现代中药药理,都表明甘草的作用强大,尤其是在调和诸药以及增强免疫抗肿瘤降血脂镇咳祛痰解毒等方面,甘草的药用价值很高,可拓展的空间还很大。不过需要记住的是,虽然甘草有着极其强大的临床作用,有着极其高频的出场频率,但是它也不是“万能”的,比如甘草具有助湿壅气的弊端,因此湿盛胀满、水肿等患者者不宜使用;且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储留,引起浮肿。按照古代中药配伍禁忌中的“十八反”(藻戟遂芫俱战草),甘草不宜与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等中药配伍使用。

参考文献
[1]朱善珍.各种中药材的使用频率及质量控制的调查分析[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1996,4(2):44-46.
[2]姚天文,王清亮,刘尽美,等.甘草古今应用规律探究之一[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6):1893-1897.
[3]王德群.神农本草经图考[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4]叶定江,张世臣,吴皓.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炮制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5]姚天文,王清亮,刘尽美,等.甘草古今应用规律探究之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297-2300.
[6]沈映君.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宋雪,刘思佳,樊建,等.基于炙甘草与生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差异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22,12(19):114-159.
[8]段妍君.甘草古今用量初探[J].光明中医,2012,27(8):1678-1679.
[9]刘萍.甘草功效和临床用量的本草考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73-77.

[10]刘苗,赵林华,邸莎,等.甘草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医药,2019,39(6):730-733.

公众号升级,更改了分发机制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神希园设为星标
保持沟通,一起前行


END

——妙用中医,健康人生,精彩内容,广告周知——

正脉正宗正统正版,种下仙桃仙杏
祖传师承学院私淑,培养名医名士
学中医,有前途
走进中医殿堂,必读名著经典

筑基进阶,不要错过!

 不知道如何学习?
关注公众号@神希园

本公众号暂时没有留言功能
留言交流,请关注视频号

视频内策,敬请期待

相关声明

1.科普观点仅供参考,身体不适请前往医院就医。 

2.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切勿按图索骥、盲目试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