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洽熙医案评析·(三)胃痛(一)

 四圣医苑 2023-06-28 发布于广东

三、胃痛(一)

王某,女,42岁,2011年3月9日初诊。

主诉:胃痛,反复发作3年,现发2天。

现病史:3年来胃痛反复发作,在外院作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常因劳累、饮食不当或情绪变化诱发。2天前因生气,而致胃脘隐痛,腹胀纳呆,嗳气频繁,偶尔泛酸,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正常。因久治不愈,故来我院求治于孙洽熙老师。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舌苔白薄。脉细濡弱、关寸较大。

辨证:脾湿胃寒,中阳不振,肝木郁陷。

诊断:胃痛。

治则:健脾和胃,疏肝升陷,温中止痛。

处方:云茯苓10克、焦白术15克、炒白芍15克、桂枝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广郁金10克、炒干姜10克、乌贼骨15克、砂仁6克、元胡10克、炒小茴香10克、肉豆蔻10克

6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二诊(2011年3月16 日):药后胃痛明显减轻,食纳增加,腹胀嗳气减轻,大便软,脉细濡、关寸大,舌质淡、舌苔白薄。上方加党参15克,炒山药15克,6剂,水煎温服。

三诊(2011年3月23日):无明显不适。患者不愿继服汤药,故予附子理中丸合逍遥丸调理。

未再来诊。

按语:中土阳败,升降失常,水寒土湿,肝木抑郁,生意不遂,不能升发,横克中土,故胃脘隐痛。患者平素脾虚肝郁,故腹痛时轻时重。因生气致而肝郁加重,克伐中土,故胃痛反复发作。胃寒气逆,故纳呆,嗳气,呕吐酸水。肝脾郁陷,不能升达,故疲倦乏力,少气懒言。脾肾湿寒,肝气下陷,故大便溏薄,舌质淡、齿痕、舌苔白薄,脉细濡弱,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干姜、小茴香,健脾暖胃,复其升降;白芍、桂枝、郁金,疏肝升陷;元胡、砂仁、乌贼骨,健脾祛酸止痛;肉豆蔻暖下止泄。

陈注:此证称之为“脾湿胃寒,中阳不振,肝木郁陷”,跳跃性过大。刻诊病因是“生气”,而症见“泛酸,乏力,大便溏薄”,确实是肝木抑郁并侵克脾土;“常因劳累、饮食不当或情绪变化诱发”,日常病因亦确实与肝木有关。但是,患者主诉之“胃痛”,以及“胃脘隐痛,腹胀纳呆,嗳气频繁”,是甲木刑克而胃气上逆。至于“舌质淡”,一般是指“不红”“无异常”;如果真的是“淡白”,那么是血虚。“舌体胖”是肾阳虚(收敛蛰藏不足之象);“有齿痕”是气血虚;“舌苔白薄”一般是外感舌象,于本案来说,无太大意义(对于一个42岁的女性来说,未问其经期及行经情况,亦未问其小腹是否冷硬痛等情况,反而是较大失误。严格来说,尚应问其是否有“口苦”症状,辨别是否有上炎之相火)。也就是说,从案中记录的脉舌症状来看,刻诊之证完整而符合逻辑的病机,是肾水寒盛,肝脾下陷导致胆胃上逆。甲木刑克是“胃痛”的直接病因;肝脾下陷是甲木刑克的直接病因、是“胃痛”的深层病因;而肾水寒盛,肝脾下陷导致胆胃上逆,是此证完整的病机。治宜降胃敛胆、补肾温阳而升肝脾。

初诊处方,降胃敛胆、去湿温中、醒脾达木,以及专药制酸等,大法整体也符合规矩。但是,严格来说,仍然少了补肾暖水之法。患者如果血虚,那么还少了补血之法;患者如果血瘀,那么还少了行瘀之法。具体来说,白芍、陈皮、干姜、乌贼骨、砂仁、元胡、小茴香、肉豆蔻可去之,加仙灵脾、黄连(少用)、吴茱萸、仙鹤草、炙黄芪、三七末、牡蛎可也。白术可易为苍术。半夏倍用。

二诊称“药后胃痛明显减轻”,听听可也。患者刻诊之症仅仅是“隐痛”,哪来那么大的空间可以被“明显减轻”?三诊称“无明显不适”,案末称“未再来诊”,文意难道不是指患者仍然有问题?总之,较难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