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感 | 旱重于涝

 枚庸 2023-06-28 发布于江西

◆ 枚庸

前不久,刚经历一轮集中强降雨过程。

但“旱重于涝”这个词,始终在我脑海萦绕着。据汛前长江委预测,今年汛期(4月至10月),长江流域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旱重于涝。主汛期(6月至8月)降水偏少。

去年江西遭遇历史罕见的大旱久旱,全省出现大范围持续性旱情,给城乡生活供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生态用水需求,都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幸好应对较为及时、措施还算有力。省政府专门出台加强用水管水的文件,省防指印发进一步强化抗旱救灾的“30条”指导意见,并建立省领导日监测周调度制度。

受影响地区采取工程性应急手段保障供水,加大定点送水、应急打井、人工增雨等力度。同时,省减灾委、省防指联合向全省发出“齐心抗大旱、携手抗久旱”的节水护水倡议,号召“每次节约一滴水、每人贡献一份力”。

总体来说,在连续150多天基本无有效降雨的极端干旱条件下,我省抗旱救灾工作成效是明显的。不过客观地讲,作为多雨的南方省份,在抗旱方面的确经验不足。

我至今记得,2011年江西也经历阶段性严重旱情,时任水利厅长就曾感慨,我们抗旱方面的手段实在太有限了。去年,我更加切身地体会到这一点。

从事防汛抗旱工作时间不短,却也不长。牵头起草指导意见的时候发现,一些常规性的措施毫无意义,根本不能发挥作用,而非常规的手段,又想不出太多的法子。

甚至问了好几个北方省份的同仁,也拿到几个他们抗旱方面的文件,基本上都是常规性的部署,找不到应对大旱久旱,更加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措施。

今年以来,似乎去年旱情影响,江西还没有缓过劲来。全省江河湖库水位,均大幅低于往年同期。即使提前进入汛期,鄱阳湖星子站也一直在12米枯水位以下。

入汛后的这三个月,其实并没有下几场像样的雨,总体降雨量比往年略偏少。哪怕在前段时间集中强降雨之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省内五大江河,主要控制站水位仍比常年同期偏低一到三米。

特别是全省各类水库蓄水总体偏少,蓄满率不到75%,比去年同期偏少20亿立方米以上。若今年再次遭遇类似大的旱情,真不知道还是否能够应对自如。

基于对后期防旱抗旱形势的综合考虑,省防指已决定赣北、赣中提前进入后汛期,赣南正常转为后汛期,并督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一库一策”优化调度、科学蓄水。

好在受近期降雨影响,鄱阳湖水位有所上涨,从22日的12米以下,25日突破13米,如今已到15米,但是不及往年的正常水位。且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均比常年偏低不少,很容易导致鄱阳湖水量“拉空”。

据最新气象预报显示,预计伏秋期(7月至9月),全省降水接近常年且呈前多后少态势,盛夏高温日数偏多,有阶段性干旱,部分地方可能突破月高温极值。

如此看来,今年“旱重于涝”的总体判断,可能基本要成为事实。我跟很多同事聊起,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明显,极端性特征突出,也许未来南方干旱会是一种常态。

想想古代文明之所以发源于黄河流域,那时肯定气候宜人,不会有现在的水土流失。在历史长河中,多雨、少雨地区或许也是不断转化的,主要是我们的气象、水文资料,不过才几十年,并没有足够的数据去分析和研究。

反正,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醒,鄱阳湖的枯水已呈现趋势性发展,系统解决枯水问题刻不容缓。这方面,刚看到省水利学会对中铁水利规划设计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张建华老兄的一个专访。

我很赞同他的观点,“经过多年来各种方案的反复研究、论证、比选,建闸是当前系统解决枯水问题的根本性措施,也是最优方案”。希望鄱阳湖建闸,早日推进实现。

作为应急管理战线的工作者,我清醒地知道,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不管是洪涝,还是干旱。我想,人定胜天的道理终究是管用的,我们也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

写于2023年6月2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