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坟、墓、冢、陵”分别埋葬什么人?有何不同?

 零壹贰012 2023-06-28 发布于湖北

我们现在习惯把所有逝者的长眠之地称作“坟地”“墓地”或者“坟墓”,感觉这些称呼之间都是一个意思,没区别。但是在强调登基的古代就完全不一样了,就像服饰用料、颜色、出行排场、建筑规格等都依据社会地位和权力的不同要严格遵循各自的标准,不得逾矩。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即便是死后对他们墓地也有不同的称呼,“坟、墓、冢、陵”,你知道它们分别对应的是什么人吗?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墓,取孝子思慕之意,只指埋人的处所。据考证,中国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墓葬后,一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在埋葬逝者时只有墓,没有坟,他们只需要把逝者放进挖好的土坑里然后填平,就是逝者的“墓”,一如《礼记》上说,“古也墓而不坟”。

文章图片1

坟是在墓的基础上变化出来的,坟的本意是指高地或者堤岸,引申为墓上堆高起来的积土。墓就是埋葬了逝者的平地,后来人们一是为了给逝者的先人墓地做一个标记,二是为了增加盗墓贼的掘墓难度,让墓能完整的保存下来,就在墓的上面再修建封土或者堆一个土堆。屈原所著的《楚辞·九章》里提过“登大坟以远望兮”,词中“坟”就是取高出地面的土堆之意。

奴隶社会后期及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等级被严格划分,统治者掷重金修建墓穴,墓穴的占地大小、陪葬品的数量、坟的高低和大小也直接体现了墓主人的地位等级、身份贵贱、财富多寡等。随着时间的迁移,普通百姓也能在墓穴上修建封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坟”与“墓”被联系在一起,组成“坟墓”这个新词,直到现在还一直被人普遍使用。

冢,《说文》中解释“高坟也”,即高大的坟。从语源上讲,冢和肿同源,坟冢肿起于地面,故称“冢”,因此它还引申有“大”的意思。“冢”字在西周经文里就已经出现,知道了西周就已经有了高大的封土墓葬,不过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仅江苏南部和安徽东南部湖熟文化遗址发现过一些西周封土墓葬,可见在当时并不流行。

冢真正盛行开来是在春秋之后,据《礼记·檀弓上》载,孔子提自己逝后的墓葬样式曾说,“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见若覆夏屋者矣,见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矣”。意思是孔子见过各式的高坟,墓上坟堆有高且方的堂屋形,有像梯形的坝,有像门檐的,还有像刀刃朝上的斧头,自己的坟堆也修成斧头样式的吧。

《墨子·节葬下》说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王公大人们死后的坟堆“丘垄比巨”,《吕氏春秋·安死》也记载道“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足以想象坟墓的体积有多巨大。不过“冢”也不是所有的贵族、诸侯都可以建造,需要墓主人有足够高的声望和功名才可以。

“陵”又比“冢”的坟丘更高更大,“陵墓”是专属于最高统治者——皇帝坟墓的代名词,《吕氏春秋》里说,陵墓是仿照都城修建的,是皇帝身前所辖王都的缩影,这与古代二元社会文化相一致,即活人是“阳间社会文化”,死人是“阴间社会文化”,和秦始皇想把自己生前的伟业搬到地下是一个道理。

帝王的坟丘在朝代变迁中越垒越高,如山一样高大,到了魏晋隋唐时期,皇帝们直接用现成的山体充当坟丘,皇帝的“陵”成了货真价实的山。例如唐太宗修建昭陵就是凿山修建而成,用九嵕(zōng)山作坟丘。从殷墟商王陵一直到明清的帝陵,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地区族群各有不同,但是他们作为中国古代不同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传承了属于国家文化性质的帝王陵墓文化,这种文化又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未曾断裂的物化载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